《号脉电影》(增订版) 周铁东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电影自诞生以来,关于其艺术和商业的讨论就从未止息,制作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是每一位电影人的梦想。然而真正能兼顾两者的电影人凤毛麟角,能取得一方成功已属行业的佼佼者。好莱坞商业大片不乏艺术精品,欧洲艺术电影也需要遵循商业运作规律,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工业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工业尚存许多不足,口碑与票房常呈割裂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有人站在国际视野,将国产电影放在世界电影的谱系中进行对比和剖析,对电影人来说无疑是善莫大焉。
《号脉电影》(增订版)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号脉”,顾名思义,号中国电影工业之脉,找出病因,开出药方。作者周铁东曾在《大众电影》《中国银幕》等杂志开设专栏,又曾担任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从事电影进出口工作三十余年,拥有十年好莱坞影视工作经验。另外,周铁东还是麦基那本著名的剧作教程《故事》的中文翻译。由这样一位深谙电影商业之道的人来“号脉”,可谓相得益彰。
当然,作者的履历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还是让我们看看内容本身吧。
作者首先提出“中国内容,中国机会”这一原则,将中国电影的海外销售历程和销售策略放在首位。他详细梳理了新中国电影在各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对外交流的历程,让读者能快速而又直接地看到中国电影从最开始的对外基本零交流,到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过程。这些经验,对有志于开拓国际市场的电影人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在分析《赤壁》的发行策略时,作者提到一个中美观众审美差异的问题。《赤壁》在国内票房尚可,但口碑不理想,因为导演为了照顾美国市场,加入许多让国内观众感到出戏甚至笑场的情节。然而讽刺的是,这些意图投西方人所好的改动在西方也未取得预想的效果,本片在美国的票房依然惨败。作者认为,其根源在于西方观众缺乏对三国历史背景的了解和认同,甚至连周瑜(Zhou Yu)和赵云(Zhao Yun)的名字都分不清。这也与电影的内在人文价值有关,成功的电影背后必定有其文化肌理存在,商业片和艺术片各有其谋生之道。
不过说到此,作者不断提及一个在好莱坞风行的理论,那就是“电影是做出来的,不是拍出来的”。也就是说,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运作,而非仅限于内容本身的质量。《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将名字简化为更简洁的《铁猴子》,又在宣传海报上标注了西方观众都熟悉的“昆丁·塔伦蒂诺出品”的字样,同时加上了“比《卧虎藏龙》更有趣”的宣传语,甚至连影片的配乐都全部替换为模仿《卧虎藏龙》风格来增强卖点,最终影片票房大卖,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票房排名第十一的外国电影。
除此之外,作者对好莱坞电影工业问题的细微讲述,堪称好莱坞电影行业大观,可帮助读者迅速了解美国电影工业的诸多细分。比如其中提到好莱坞电影分级的社会道德准备和社会心理学原理,讲述了好莱坞电影关于分级制度出台的趣事;另外还讲述了国家依靠电影外景带动地方产业的“外景地经济”、好莱坞的行业规范、依靠电影而生的下游产业——电影杂志、电影评论家对电影的影响,以及编剧、制片、发行等诸多工种在电影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于好莱坞的商业“潜规则”也颇有趣味,其中,作者提到的好莱坞制片方的融资技巧,很具有参考价值。最典型的就是电影《古墓丽影》,因为制作方巧妙的风险管理,这部影片创下了零成本拍摄大片的奇迹,成为电影史上的融资经典。
在分析其他国家电影工业的成败得失时,印度宝莱坞电影的兴衰对我国电影人尤其具有借鉴意义。宝莱坞电影几乎与好莱坞电影同时发展,但如今两者世界影响力对比悬殊,根源在于宝莱坞的文化自闭。印度电影固然成功抵御了外来电影的文化侵袭,保持了印度本土电影纯粹的民族性,但这一扇封闭的文化大门同时也将印度电影关在世界之外。包括电影技术对电影艺术的负面影响也在作者的讨论范围之内,他对3D技术能否成为主流提出的质疑,令人深思。
总之,本书对电影发行、制片、营销等从业人员来说,可谓是一部“中国电影海外发行成败案例集”,具有借鉴意义,而对导演、编剧等一线创作人员来说,也有相应的启发,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