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值得用电影来纪念,但《梅艳芳》却是彻头彻尾的烂片。
被大半香港娱乐圈巨星背书,万千大陆影迷期待的个人传记电影《梅艳芳》,最终还是扑街了。导演用长达两个多钟头的来描述梅艳芳的一生,倒不如说是浮皮潦草、东拼西凑、避重就轻的流水账——把梅艳芳当成纪录片,用来向新观众科普她。
梅艳芳一直以百无禁忌、豪爽大方著称。而在电影里,她却成了一个处处忧郁的小女生。
她轰轰烈烈、浓烈如火的爱恋,电影里变得轻描淡写:日本知名渣男近藤真彦被洗白,俩人成了被经纪公司拆散的苦命鸳鸯;轰动全港的圈外男友保罗,变成了BEN;和赵文卓的姐弟恋,苦于当事人的压力,甚至没有提及……
此外,梅艳芳在娱乐圈一大票巨星好友,如张学友、刘德华、曾志伟等等,全部没有出场;而她的徒弟们,如许志安、陈小春、梁汉文、彭敬慈等等,却只出现了草蜢。甚至还为了避讳,把一些人物改了名字。
唯独在电影用真实姓名,还大书特书的,只有张国荣。
电影用大篇幅时间讲述了张国荣的去世和葬礼,虽然两人之间的友情感人肺腑,但导演在梅艳芳的传记电影去纪念张国荣,非常令人诟病;甚至还有拿张国荣消费、提高票房的嫌疑。
电影几番过度美化,只留下浅尝辄止的“薄”,空留“梅艳芳”这个名字。
重情重义的“香港女儿”
香港最近二十多年逝去的名人不在少数,但上升到城市化身高度者,唯有梅艳芳。
现在生活优越、奢侈品满身的小鲜肉们,无法想象上世纪的香港娱乐圈,有多么的混乱和狷狂。因为港片的火爆和日进斗金,大量黑帮成立影视公司涌入市场,一时间,低俗电影络绎不绝。
甚至梁朝伟在《情人》火了以后,直接被黑帮成员拿枪指着,带到某个岛屿去拍戏。什么时候杀青,什么时候放人。
电影里梅艳芳被打的那一耳光,就是著名的“掌掴事件”。香港某黑道堂口的堂主黄朗维,胁迫梅艳芳唱歌。被扫了面子的黄朗维怒扇梅艳芳耳光,还试图将她禁锢在房间里,最后被华星的向太解围才逃脱魔掌。而事情并未平息,梅艳芳的倾慕者陈耀兴疯狂报复黄朗维,当街开枪打死了黄朗维。
无法无天,可见一斑。
当时的黑帮势力已经全面渗透香港娱乐圈。而自小丧父,初一就辍学卖唱的梅艳芳虽然备受生活苦难折磨,但她并没有权衡利弊、冷眼旁观。梅艳芳有着世人罕见的真挚与侠义,对身处弱势的人,她总是坚定伸出双手。
梅艳芳四处奔走,与成龙等人成立了“香港演艺人协会”,为所有的香港艺人争取权益,团结艺人摆脱黑帮的胁迫;在刘嘉玲艳照被不良媒体曝光以后,梅艳芳带着几百名艺人,打着“天理不容”的口号,为刘嘉玲讨回公道和尊严。
有人说:香港有两个大哥,一个是成龙,另一个就是梅艳芳。
梅艳芳对朋友讲义气,毫不吝啬,无论大家去哪里玩,她总是抢着付钱。好友找她借钱也十分痛快,除了嫖赌,她都肯借。她的朋友评价她说:“如果你从阿梅这里借不到钱,那你一定是很坏的人了。”
今年燃爆整个夏天的大湾区哥哥;两代歌神张学友、陈奕迅;天王巨星刘德华;两届欧洲影后张曼玉......数不清有多少艺人受到过梅艳芳的提携。不光是艺人,就连街上的乞丐,梅艳芳都曾买了200条棉被分给他们。
她从始至终都无愧于“香港的女儿”这个称谓。
香港乐坛内斗,转投国语市场
在香港娱乐圈,梅艳芳拥有怎样的地位?
19岁,香港举办了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刚出道的梅艳芳艳压群雌,一举夺魁。当时香港最大的唱片公司华星,旗下拥有罗文、甄妮、成龙、张国荣等巨星,也被梅艳芳所惊艳,负责人陈淑芬第一时间与她签订了合约。
22岁,梅艳芳在香港红馆举行首次个人演唱会。红馆是香港乐坛的圣地,所有歌手都以在红馆开演唱会为人生最高追求。而梅艳芳第一次登陆红馆,就一口气连开15场,成为香港前所未有的神话。
24岁,梅艳芳在香港红馆创下连开28场演唱会的纪录,连续打破自己纪录。
27岁,她在香港红馆连开30场演唱会,成为历史上第二个完成“红馆演唱会百场”纪录的女歌手。这个纪录直到29年后,郑秀文才接替梅艳芳成为第三位。
1990年,不到30岁就已经荣誉满身,各项音乐奖拿到手软的梅艳芳,在生日宴会上公开宣布,自己要为新人让路,从此退出竞夺音乐奖项。此后,仍有诸多音乐致敬奖项纷纷颁授予她。
梅艳芳有着歌后、影后、娱乐圈大姐大等一系列标签,但留给后人凭吊最多的,还是她的一系列金曲和香港乐坛的影响力。
香港乐坛进入鼎盛黄金时代,把原本是冷门的小语种、地方民谣的粤语歌,变成全亚洲的流行音乐。在当时,没有所谓的哈韩哈日,日本韩国的年轻人都在听Beyond、张国荣、张学友和梅艳芳。
一辈子热衷提携后辈的梅艳芳,怎么也想不到如今的香港乐坛已经濒临死亡。
先是香港四大唱片公司华纳、环球、索尼、EMI连年盈利差、唱片收入大幅下滑、在国语市场也开拓不利,被迫寻找新的收入增长。于是它们盯上了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以版税分成过低为由,组团向TVB索要合理版税。据香港媒体报道,四大唱片公司要求是在原先版税基础上增加3到10倍,堪称天价版税。
这自然被TVB拒绝。唱片公司和电视台之间开始决裂,甚至互相封杀。指使旗下媒体报刊搞舆论攻势施压,相互攻讦;唱片公司旗下大牌歌手绝迹TVB,不许他们登上翡翠台;音乐类颁奖成了分猪肉,含金量越来越低……
唱片公司和电视台的争斗愈演愈烈,市场忌讳极多,中小歌手稍有行差步错,就会面临封杀。在如此荒谬且恶劣的环境下,本就陷入衰退的香港乐坛彻底沉沦。
除此之外,香港乐坛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境。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上,登台的香港歌星还是林子祥、谭咏麟、钟镇涛、谢霆锋、Twins等等老一辈的歌星,新生代仅邓紫棋一人。也就是说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曾经金曲无数、群星璀璨的香港乐坛,已经人才凋零,濒临死亡。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香港歌手放弃粤语歌,转投国语市场。例如传唱度最高的新生代歌星邓紫棋,就极力摆脱香港歌手的身份,粤语歌只占作品的一小部分,更多还是国语歌为主;还有刚推出国语专辑《答案之书》的容祖儿、《我们在中场相遇》的莫文蔚、《C'mon in》的陈奕迅……
曾经的歌神、歌后陆续北上煲冬瓜(粤语普通话的意思),冷清的港岛却至今没有能独撑大梁的新接班人出现。
经历过香港黄金时代的梅艳芳,会不会对如今的香港乐坛黯然神伤?
港片没落,黄金时代不再
《梅艳芳》电影刚上映时,曾志伟、郑秀文、容祖儿等等曾经的好友就在社交平台留言,缅怀梅姑。甚至年过60岁梁家辉在接受采访时,提及梅艳芳的名字,还是情绪失控当场泪奔,用手猛捶胸口,许久才逐渐平复下来。
虽然有众多港星极力推荐,但《梅艳芳》的票房依然不佳,截止11月23日,《梅艳芳》电影上映12天,票房累计8533万,而同期的大陆电影《扬名立万》票房已经突破4亿。目前《梅艳芳》排片率仅为6.3%,上座率1.2%,预计大陆总票房难破亿。
《梅艳芳》在大陆票房成绩糟糕,但在香港却打破了年度港产片开画日纪录,上映首日票房达到311万港元,影院上座率高达80%;电影首周票房已超过1千万港元,为今年港产片同期收入之最。
这个成绩在大陆电影动辄数十亿的体量中,只能算勉强不赔钱,但在香港电影来说,却已经是年度前三甲的好成绩,由此可见香港电影的落魄。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也是在梅艳芳逝世之后,逐渐走向终结。哪怕有“救世之作”的《无间道》为港片时代带来余晖,但整体市场的下行,还是没办法让港片辉煌延续。2003年,香港与大陆签订《CEPA协议》后,众多中流砥柱的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在内地市场打开局面。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北上的香港电影人已经彻底融入大陆娱乐圈,被称之为“港圈”,与“京圈”、“沪圈”三足鼎立。
凭借香港成熟电影制作体系的打磨,香港导演转投内地贡献出一批票房不俗的电影:例如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11.89亿)和《红海行动》(36.51亿)、曾国祥的《少年的你》(15.58亿)等等,徐克联合导演的《长津湖》,截止发稿日已经达到56.94亿,排名中国影史票房第一。
正如王家卫所说:“香港电影的第二春在内地。”
虽然梅艳芳一生都未曾来过内地拍电影,但她一直心心念念想要和大陆合作电影。在2003年,作为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的梅艳芳,就曾带领香港电影人拜访北京,商讨大陆和香港之间更亲密的影视合作;还接受冯小刚的邀请,把自己的经纪合约交给了华谊兄弟,并接洽了不少大陆的广告和商业活动。
除了电影合作以外,梅艳芳生前一直有北上开演唱会的心愿,直到去世前的2002年10月12日,梅艳芳才等来非粤语地区的首秀,也是唯一一次在大陆举行的演唱会。
人的一生会经历两次死亡,一次是生理上的死亡,一次是被人遗忘。
传奇虽然已经落幕,但幸好还有人会一直记得她的名字。或许命运太过刻薄,分派给她的牌实在太糟糕,但她从未服膺于命运,坦荡走过一个又一个至暗时刻。
我们怀念梅艳芳,也怀念有她在的香港娱乐精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锌财经”(ID:xincaijing),作者:孙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