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举行专家观摩研讨会 制片人解读类型突破

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在北京举行专家观摩研讨会。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会长梁刚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等出席

11月24日,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在北京举行专家观摩研讨会。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会长梁刚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祝晓风等领导和专家,以及来自中国艺术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的媒体嘉宾出席活动,并就《我们是第一书记》这部作品进行了创作研讨。

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专家观摩研讨会现场

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出品人、制片人张苗代表剧组主创参与了这次研讨会。会上,他首先向各位专家、媒体分享了影片的幕后细节。据悉,《我们是第一书记》历时3年创作。大家起初都是被新闻素材中各位第一书记的真实经历深深感动,最终决定肩负电影人的责任和使命,将这些时代感动以影像方式留存下来。

该片出品人兼制片人张苗

相较普通的商业电影,张苗认为《我们是第一书记》的创作历程截然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完全没有剧本,所有呈现的内容都是书记和当地群众之间最真实的情感与互动:“可以说影片有50%的新闻纪录属性,做到了类型上的创新。”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会长梁刚建

当天,各位专家、媒体也认真观看了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发言环节,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会长梁刚建表示,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述,可以围绕“将初心与奉献书写在乡间大地上”和“新闻纪实电影的创新”两个视角展开。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则在看完影片后找到了这部作品需要历时3年创作的原因:“在所有这些镜头当中,能够看出创作者有功课,有巧思。”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方向的专家,祝晓风着重肯定了《我们是第一书记》的真实性,影片所展现的故事,在脱贫攻坚事业中都极具代表性。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

媒体代表则主要围绕作品艺术性和社会价值进行了分享。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认为《我们是第一书记》中的典型人物找得十分到位,展现了极高的时代价值;《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表示,影片的政治站位很高,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线索抓得很准。《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邓凯提到,过往一些脱贫攻坚题材影片因为选题过于相似,容易造成观众审美疲劳,这部电影则依然能够带来感动。而这些影响也将在我们未来回看脱贫攻坚历程时成为最珍贵的资料。《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肯定了影片真实、质朴的情感表达,相信这些内容一定会给观众带来共鸣。

12月3日,《我们是第一书记》将登陆院线。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