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三环CBD,某大型影院,工作日傍晚6点,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医者仁心》正在放映。
同一时空,另一部来自塞尔维亚的电影《漫漫寻子路》也在全国艺联加盟影院长线放映。而若加上年初电影频道展播的《毕业会考》等8部影片,艺联专线放映的《日暮》《小小港湾》等4部影片,以及中国电影资料馆售票放映的《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今年已有超10部中东欧电影在国内播映。
粗略一算,如此情景,国内近三十年而未有之。
诚然,提起中东欧电影,国内观众不完全陌生。对熟悉译制片的老一辈观众来说,上世纪70年代追看《桥》《多瑙河之波》《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前南斯拉夫经典电影的情景或还历历在目,而对新一代的影迷朋友来说,大概也能枚举出像《无医可靠》《加州梦想》《四月三周两天》这样的“罗马尼亚新浪潮”代表作。然而,此番能让国内观众在电影院看上一场正版引进的原声中东欧影片,却是一件百分百的新鲜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机会?这些影片是怎样被引进进来的?要如何为这些小众电影进行发行和推广?引进这些电影对我国电影市场意义何在? 带着以上疑问,笔者近日请教了全国艺联选片人王笑楠博士,由此揭开此一年间中东欧电影引进幕后的有趣故事。
01外交框架下的中东欧电影再认识
谈及“中东欧”三个字,大概很多人都会先愣一下。毕竟,在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正式启动之前,这个提法鲜少被普及;而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中欧、东欧、乃至前南斯拉夫联邦国家之间的瓜葛更是“剪不断理还乱”。
比如,据外交部公开信息,“中东欧”所指包含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希腊、匈牙利、拉脱维亚、黑山、北马其顿、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等16国,在进行相关经贸活动和文化交流时应循此例。然而,对于电影研究者来说,“中东欧”所指或应只属“东欧”一脉,含括地缘政治上的前社会主义阵营,但不含希腊。
更微妙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界定还不时进入波动状态。 就在近日,因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成立一事,我国便将对立陶宛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与历史同调,中东欧电影也自辉煌而落寞,最终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小国电影”。
以前南斯拉夫电影产业为例,早在1896年,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就开始了电影放映活动,随后于1907年建立了第一家电影院。到了1910年,塞尔维亚第一部剧情电影《卡拉乔治》上映,获得观众好评。二战后,前南斯拉夫先后成立了南斯拉夫国家电影制片厂、各主要城市电影制片厂、人民军“旗帜”电影中心等电影制作机构,高峰产能不仅可以达到年均30部,而且还在1951年至1982年间贡献了4905部剧情片和10508部纪录片的出口量,动画作品更是享誉国际。
可惜的是,经历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动荡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产业也落入了转型危机。到了前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前后(1990-92年),其电影产业更是风雨飘摇。关于这一点,美籍波兰裔作家伊娃·霍夫曼1990-91年重访波兰时就写下了这样的游记:
“公寓有位男房客……他是位电影技术人员,像所有人一样很担心失业。没有了津贴的电影业是受创比较严重的行业,他所就职的电影‘合资’公司目前还能勉强支撑,但薪水实在很难赶上通货膨胀的速度。”
不过,福祸相依。进入新千年后,得以延续或独立新生的小国大力扶持国家电影资助体系,同时在欧盟电影政策的框架之中广泛寻求区域与国际合作;落到创作上,更能赢得国际荣誉的艺术电影成为主流。 由此,艺术电影便成为了此次“中东欧国家优秀影片播映活动”的主要资源。
那么,基于外交框架的电影交流与一般文化交流活动有何不同?作为承办方之一的全国艺联又是否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对此,王笑楠直言:“这次全国艺联主要承担了选片的工作,压力源自国别众多、且相对都比较小众。” 具体来说,本次展播活动引进影片全部走的是进口分账片通道。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协办单位各方承担了选片、引进和发行工作。
“中东欧国家影片目前在世界电影市场上都较为小众,在国内也缺乏商业市场,虽然不乏高品质的艺术佳作,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契机,小国文艺片是没什么机会能被引进国内的。从这个层面上看,本次引进可谓达至了多方利好。”王笑楠补充道。
02小国电影艺术化,艺术电影类型化
有了活动主题,有了政策扶持,下一步就要正式开始选片了。据王笑楠介绍,本次中东欧电影选片一共经历了三个环节,纵有遗珠,但总体来说还算是兼具了艺术性和可看性。
首先是灵活选片环节。 一方面,全国艺联内部的选片人团队会把近几年各大电影节的获奖作品都过一遍,看看是否有符合相关国别的作品。另一方面,全国艺联则向中东欧各国大使馆递呈了荐片邀请,希望他们及其国家电影资料馆能举荐一些佳作。同时,全国艺联还联系了国内研究中东欧电影的专家学者,期望他们能提供参考意见。
其次是内部专家评估环节。根据全国艺联的自有评估体系,艺联专家会对初选名单中的影片逐一打分,随后挑艺术价值更高者而出。此外,艺联方面还需对影片的版权状况、物权状况和引进难度作出评估。
随后,相关影片还需完成大使馆确认,才能被正式引进国内。就此,王笑楠特别强调每一部影片的引进工作都是独立并行的,在进口分账片的属性之下,它们与资料馆馆藏展映或电影频道集中播映的程序需求皆不相同。
在这其中,王笑楠向我们特别分享了两个能体现选片考量情况的典型案例。
其一是拉斯洛·奈迈施 (Laszlo Nemes)导演两部影片《索尔之子》和《日暮》的对比,涉及到与引进流程相关的实际操作问题。据悉,虽然同为作者风格强烈的作品,但因《索尔之子》上映更早、国内正版播放平台较多,所以较难启动院线引进手续。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艺联便挑选出了同样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日暮》——该片以小见大,从一位帽子店孤女的第一人称视角出发,史诗般地描绘了崩塌前夕的奥匈帝国,视听语言上更是给予了观众油画般的画面质感和VR式的观影体验。
其二是要关注到文艺电影、商业(类型)电影与动画电影之间的差异与联结,这一点直接影响着广义“艺术电影”的市场投放和推广问题。 具体而言,为了让艺术电影避免被贴上“难懂的”“无聊的”“故弄玄虚的”等具有刻板印象的标签,在选片阶段就要考虑到它的类型化特质,从而才能更好地进行类型化包装,以降低观众观影的心理门槛。
比如,我国往日引进中东欧译制片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据学者分析,受二战影响,上世纪50至60年代时出产的中东欧影片都比较关注民族解放战争、革命英雄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等题材,所以它们可以无缝对接到国内的历史革命题材。而比如像《复仇》《达契亚人》《勇敢的米哈伊》这样由罗马尼亚电影人塞尔玖·尼古莱耶斯库(Sergiu Nicolaescu)执导的中东欧古装片和警匪片,则更有明显的类型化特质。
不过,时移世易,如今的中东欧电影已把关注视角转到更广泛的社会议题上,也吸收了不少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类型元素。就像全国艺联即将引进的《房间里的客人》(原名《群驹》),就是一部糅合了心理惊悚和犯罪悬疑元素的作品。而虽然中东欧地区是出产风格化动画的高地,但以短片为主,长片数量较少且内容多偏低幼合家欢属性(比如电影频道展播片单中的《狗狗救世界》),此次就暂不作引进考虑了。
▲ 《房间里的客人(群驹)》剧照
因此,王笑楠认为“让小部分影迷‘还票价’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希冀,并不符合选片实际,也不符合市场规律”。 归根结底,当前我国艺术电影市场远未成熟,观众们的观影习惯还未广泛形成,要想一部来自中东欧国家的小众艺术电影能被观众看到,它就必须要有类型化特质,然后再在宣传过程中将其放大。
进一步来说,不只针对此次中东欧影片引进计划,用类型特质来拓宽现有艺术电影受众,同时争取吸引常看商业类型电影的观众走进影院看艺术电影,就是全国艺联一以贯之的工作方针。
03长期目标:让垂直传播策略成为行业共识
基于以上选片思路,全国艺联还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分众宣传、专线发行、长期放映”的垂直传播策略成为推广艺术电影的行业共识。
据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女士在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艺术电影论坛所述, 小众艺术电影的生存策略在于通过长期放映来积累口碑,为了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坚持专线发行,由此才能做到精准营销,从而确保一定的上座率,继而再支撑影院持续排片。
以2018年全国艺联协助发行的《三块广告牌》为例,艺联加盟影院的票房贡献率可达90%。到了今年,垂直传播策略则为《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这部优质小片撬动起了超3000万元的票房佳绩。
在此之上,通过垂直传播策略所积累起来的观影团更是全国艺联的重要财富。当前,淘票票“爱艺之城”板块上的登记观众已达98.1万人次,与中东欧影片展映计划相配套的观影团活动也已成功在全国多城举办数十场。“艺术电影受众的社群黏性是非常强的,我们也会准备一些精美的周边纪念品送给他们,”王笑楠补充说明。
不过,谈及本次中东欧影片播映活动的成效目标和全国艺联在类似活动上的未来规划,王笑楠还是表达出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她解释道:“艺联做的事情全部都是在探索,我们也不以票房成绩来衡量本次中东欧引进项目的成效,能通过这次活动回馈影迷我们就很开心了。”
尽管如此,王笑楠认为全国艺联在此次协办中东欧影片引进的过程中还是收获了意外之喜。 简单来说,那就是他们获得了自上而下举办外国艺术电影主题放映的经验,在未来,这样的经验或许就可以转化为各地影院自下而上的申报,由此丰富艺术电影垂直传播策略的本土化实践。
“以往全国艺联也有组织策划过一些国内外艺术电影的主题放映,”王笑楠说,“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很欣喜地发现《漫漫寻子路》《医者仁心》和即将上映的《荣耀时刻》竟然可以同时出现在艺联加盟影院的排片表里,那么,未来是否可以尝试一下在一个周末或连续两个工作日晚上连放这些归属同一序列的影片呢?如若我们可以再为影院配套一些映后嘉宾,很多地方是否就具备了举办小型影展的条件呢?”
实际上,这样的想法不无可能。一方面,全国艺联多年来已积累了成熟的自上而下策展经验,无论是选片、邀片、引进、发行各流程还是本土、区域、海外各主题都能熟练把控,并不存在缺乏原始积累的问题。另一方面,分区域、单影院自下而上推进影片播映的模式也有类似国际参照。 比如在美国,就存在着先局域后广域的“平台发行”(Platform Release)模式和先包场再宣传的“四墙发行”(Four Walling Release)模式。
再从近五年的本土案例来看,中国电影资料馆有举办过“波兰电影中国行”(2016-2018)、巴西电影展(2017)、文德斯电影专题回顾(2019)、俄罗斯电影展(2021)等外国电影展映活动,全国艺联也有独立举办过覆盖全国十城的“意大利辉煌艺术主题影展”和每年定期举办的“艺术新作·秋来/冬暖”主题影展等等。
由此可见,若想在小众艺术电影这个门类上进一步探索自下而上的“类平台发行”或“类四墙发行”模式,国内不乏土壤,但仍需以全国艺联为代表的垂直传播策略践行者做得更多 。而至于像这样的发行模式能否在国内环境下做到大范围推广和长时间延续,则给我们留下了更大的问号。
参考资料:
马细谱,2020,《南斯拉夫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王垚,2020,《21 世纪 10 年代的东欧国家电影: 一种电影史写作的实践 》,《中外影史》总第160期
[美] 伊娃·霍夫曼,2018,《回访历史:新东欧之旅》,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一起拍电影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