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乌海》上映首周,票房惨淡。
导演周子阳因此发文感慨,因疫情原因多地影院关闭,影片排片量所剩无几,心中五味杂陈。
他还透露说,自己在写这部电影剧本期间,由于没什么收入,只能是借贷生活。
一借就是20多家网贷。
导演不同于明星,只要有稍微有点名气,就可以随随便便跑跑商演,就能赚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
他们如果不是有爆款电影,那本质上还是一个打工人。
周子阳来自内蒙古,他创作的剧本在2016年的FIRST青年电影展得到了拍摄基金,很快他便亲自执导完成了自己的电影长片处女作,参选2017年的FIRST影展,获提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那就是在同年金马奖获得四项提名,并让同样来自内蒙古的老戏骨涂们加冕影帝的,《老兽》。
然而,这部国产佳作在内地票房只有207.6万人民币。
这意味着能认识周子阳的人,只局限于影迷群体。
荣誉并不能为他带来财富,但给他带来了机会。
一些商业电影找到了他,这样他就更容易拍出卖座电影,从而获得更丰厚的收入。
只是他选择了拒绝。
作为一位创作者,他选择继续创作自己的下一部电影剧本。
前前后后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他终于完成目标。
剧情中的借钱贷款情节,如今观众可以知道,原来一部分是源自他自己的真实经历了。
有着《老兽》的口碑成功,周子阳自然很顺利地拿到投资开拍,并吸引到了黄轩作为男主角和联合出品人加入。
再有杨子姗的加盟,已经是影帝的涂们仗义相助,这部《乌海》就有了非常不错的阵容。
去年参选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获得费比西影评人奖,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开局。
可理想终究还得面对现实。
《乌海》的成本可能要比《老兽》的票房还要多,这意味着票房必须是有所突破。
因此周子阳是拍得更为通俗易懂,观众可以轻松地读懂故事。
宣传营销上,片方也尽量“下沉”,找到“中年男人的真实家庭处境”的共鸣点,试图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
偏独立文艺向的纯剧情片,无论是国产的,还是引进的,都鲜有票房成功案例。
没办法,这是在北美、中国两大电影市场都共同存在的现象。
像《冈仁波齐》、《何以为家》这种成功破亿的,是可遇不可求。
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地球最后的夜晚》这种依靠脱离影片内容的营销手段,确实是有效赢得了作为文艺片的高票房,但也遭到了口碑反噬。
因为这种宣传的目标群众定位就错了。
在《乌海》前一周上映的《第一炉香》也试图通过下沉式的宣传来争取非影迷群体观众,结果却换来差评如潮。
可能真不是许鞍华发挥失常,而是电影找错了受众。
在如此大环境下,《乌海》要取得市场成功的概率是极小的。
周子阳没有成为幸运儿。
《乌海》上映一周,票房仅过千万。
要赚回成本,还需要后期的走势发酵,然而这越来越少的排片,基本是断绝了希望。
也难怪周子阳忍不住发表小作文“卖惨”,感叹排片太少了。
剩下唯一的机会就是依靠口碑逆袭。
但周子阳毕竟还是经验有限,没能做到艺术和商业的有效融合,为数不多的亮点撑不起整部电影。
影迷觉得不够艺术;
普通观众又觉得剧情太老套;
豆瓣6.1分,就很好体现了这部电影的纠结口碑。
回过头再看。
事后诸葛亮。
如果周子阳当初选择去拍商业片,用闲暇的时间慢慢打磨《乌海》剧本,会不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呢?
个人认为,大概率会更好。
毕竟拍商业片,放弃艺术追求是憋屈一些,但至少收入是比拍文艺片要有保障一些的吧。
这样他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和条件创作剧本,万一商业片取得成功,他就更有资本,拥有更大的空间去拍片了,肯定会比眼下这个版本要出色。
周子阳创作《乌海》剧本的时候天天担心债务问题,在这种环境下,诞生好作品的难度无疑会加大。
艺术片本身就没有市场空间,他这种选择着实是有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味道,换来如此结果,他想必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或许他是担心万一商业片拍砸了,也亏本了,那真的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做不擅长,又不受自己控制的事,不见得成功概率会大多少;
做自己更擅长的事,虽然成功概率小,但生命肯定不会被浪费。
现在至少“夫人”是保住的。
其实中国电影产业里还有很多像他一样,怀揣着一个电影梦,正在为国产文艺片输出自己一份力量,明知市场不吃香却迎难而上的新生代导演。
《八月》张大磊;
《暴裂无声》忻钰坤;
《又见奈良》鹏飞;
《诗人》刘浩;
《野马分鬃》魏书钧;
等等。
他们还没有像韩延、路阳等同辈导演那样品尝商业大片的味道,他们仍然选择坚守,相信国产文艺片会等来一个春天。
在前辈娄烨的生涯作品总票房终于过亿之后,他们的道路会成为一面镜子。
可以照射出,中国文艺片是更崎岖,还是会变得一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