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门锁》上映。
然而,上映不到一周,这部被许多人推测会成为继《误杀》后又一部优秀国产翻拍力作的影片,票房和口碑都双双惨遭滑铁卢。(目前豆瓣评分已经触碰到了5分线)
《门锁》的口碑缘何下滑得如此严重?正如许多评论所指出的一样,《门锁》前期借助大量“独居女性”社会新闻,通过营销“独居女性安全”这一与当下社会中的城市独居群体密切相关的现实话题,引发了大众普遍共情和高度期待。然而,电影的实际内容却与营销主题不符。这些前期看点十足的宣传成为了观众对电影不满的主要源头,影迷们直言“感觉受到欺骗”。
尽管《门锁》正处于上映初期阶段,但无论是从票房还是口碑上来看,其作为一部翻拍片,失败已成必然。
那么,《门锁》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国产翻拍电影又该往何处去呢?
01 野心勃勃却脱离现实,女性安全成口号
其实,在国内电影市场,现实向题材一直是众多青年导演喜爱的创作方向。而《门锁》的导演别克,无疑是有拍好一部现实向影片的野心的,但正因为其野心太大,什么都想讲,所以才造成电影表达的内容太过混杂以至失真。
从设定来看,白百何饰演的女主为一名单身貌美的都市独居女性,按理来说基本的常识和安全意识是应该具备的。但女主多次在已经察觉到危险的情况下没有选择报警,而是仍然“主动”落入歹徒的陷阱。与韩版《门锁》中女主角在陷入危机后智商在线,多次作出合情合理的自救行为相对比,这样的设定不免逻辑缺失。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里男性角色的“失真”显得更为致命。中介、兽医、保安、上司,分别代表了四类都市女性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率最高的男性人群。而在电影中,这四位男性角色无一例外都对女主有着安全威胁,过分的脸谱化反而导致角色缺乏明显的“人格”而失去了普适性。而在韩版《门锁》中,幕后凶手就是毫不起眼的公寓管理员显得更具说服力。
从表达手法来看, 在悬浮的情境和失真的逻辑下,影片过分沉迷于耸人听闻的惊悚渲染,为了烘托出惊险恐怖的氛围,刻意采用大量惊悚影片的元素,虽然增强了可看度,但却和电影现实主义的定位产生了深深的割裂感。
其实,符合女性悬疑气质的恐怖气氛,并非需要多么惊恐、刺激的场面来塑造,需要的是细腻、克制、压抑,它带来的也不是惊声尖叫而是背脊发凉细思极恐。
从主题来看,影片最大的问题便是“女性安全成了口号”。类如隐藏摄像头、职场性骚扰、通勤安全等社会问题,《门锁》都有所涉及,但可惜的是,对其中独居女性面临的生活隐患、心理恐惧并未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而是蜻蜓点水般地掠过,沦为点缀。
说到底,《门锁》还是只把“独居女性”当做了宣发噱头,消费性别话题,对独居女性安全的关注也流于表面。只单单营造出现代社会中女性愤怒和女性困境的局面,却遗忘了导致这些现象背后的结构性成因。
其实,前面提及的韩版《门锁》也是一部翻拍电影,其翻拍自西班牙悬疑惊悚片《当你熟睡》。我们可以来看看,为了使之更加本土化和现实化,韩版《门锁》在翻拍中都做了哪些改编。
首先,《当你熟睡》是以偷窥者的视角来讲述,而韩国的改编则把叙述视角转向了女性,更易引发女性观众共鸣。其次,就情节来看,《当你熟睡》主要叙述了大楼管理员对丰姿绰约的女住客的偷窥,在这其中,独居女性只是构成故事的元素之一。而韩版《门锁》把整个故事的惊悚和悬疑都建立在其被偷窥和跟踪的过程中,电影的核心关注点也落在当下城市独居女性群体的安全问题上,使得影片更具现实意义。
02 翻拍片成国内趋势,优质影片不断涌现
近几年来,翻拍已经日益成为了一种常规的电影创作路径,国产翻拍电影的数量也一直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每年一般都会有一定比重的翻拍片上映,国内翻拍影片市场可以算是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而就翻拍片质量而言,虽有《英雄本色2018》《追捕》《阳光姐妹淘》(豆瓣评分均低于5分)等公认的失败之作,但也有《误杀》《找到你》《西虹市首富》《重返二十岁》等翻拍片取得了市场和口碑的认可,甚至还诞生了《十二公民》(豆瓣评分8.4)这样获得极高评价的力作。这些影片涉类广泛,包含悬疑、动作、喜剧、奇幻、文艺等不同类型,整个市场已经出现了不少“小而美”的翻拍影片成为黑马。
其中,《误杀》一直被看作国产翻拍片的优秀之作。悬疑片在国内电影市场受众较小,能出圈已是不易,而《误杀》作为翻拍片,不仅在票房上表现亮眼,更是在质量上获得了观众的认可。除去演员的精彩表演之外,优秀的改编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从《误杀瞒天记》到《误杀》,这部优秀的翻拍之作都做了哪些改编。
《误杀瞒天记》讲述的是女儿被侵犯,反抗后误杀了侵犯者,父亲如何金蝉脱壳,让一家人逃过嫌疑的故事。在原版中,其重点在于“瞒天记”,恶人罪有应得,男主一家逃过法律惩处。因此,其更近乎一部爽片,使得观众惩恶扬善的情绪得到宣泄。
然而,如果《误杀》也是这样的结局,抛开能否上映不谈,这样的故事内核也会与中国人民根深蒂固的法治观念产生冲突。因此,父亲李维杰最终一定会自首。
但如果《误杀》只是生硬地自首,那等于是对观众朴素正义感的冒犯,也彻底解构了李维杰之前的精心筹谋。让李维杰自首却不显得突兀,是《误杀》相对于原版最精彩的改编。
编剧在这里使用了“羊”这一元素。首先,在警察局,羊替李维杰承担噩运;掀开棺木时,替罪羊帮他逃过一劫。而当他在寺庙诚心忏悔时,羔羊复活。于是在他看到加害者被活埋惨死的时候,他内心不禁产生动摇。他们是受害者,是否在不自觉中,也犯下罪恶?
这时,李维杰的自首就不是迎合需要的强行正确,而是对无心之过的坦诚、忏悔与承担,他是自我牺牲的“替罪羊”。李维杰以他的自首平息暴乱,也期待正义牧羊人的到来。
因此,就结局来看,《误杀》并没有照搬原作,而是融入了新的思考,反而上升到了另一种高度。
03 电影翻拍利弊共生,艺术再创作成难题
近年来翻拍电影的大量产出,和翻拍电影风险小,经典自带流量,投入产出快等因素不无关系。
除此之外,随着越来越多不同风格类型的影片内容被挖掘,创作者们也不得不面对原创创意的枯竭问题。与花费较长时间和较多心思去琢磨一个新剧本相比,改编显得更加轻松。当然,其中也不乏盲目追求“来钱快”翻拍套路的创作者。
然而,翻拍看似稳定,其实有着太大的瓶颈。从国内电影的翻拍成绩来看,可以发现,与原创影片相比,其市场表现有着明显的上限。翻拍只能是保下限,无法追上限,只能控制住亏损率,却无法提高爆款率。因此,翻拍片想要斩获30亿、50亿的高票房难度极大。
并且,国内市场还是对翻拍影片存在一定的偏见,甚至是排斥,即使已经有了不少翻拍片“黑马”出现,“翻拍拍不好”的不信任和固有印象仍然根深蒂固。从《阳光姐妹淘》点映前的评价就能看出来这一点。
不仅如此,挑战经典,注定要面对观众们苛刻的眼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例子并不多。
那么,优秀的翻拍片创作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一是要把握和保留原作的精髓。能让观众感受到影片致敬经典的态度,不乱改魔改,在情感基础上就能获得大众认同。同时要找到适合作品的表达方式,以及吸引目标受众的方向,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赢得观众的关注度,实现作品在商业上的综合价值。
二是要进行本土化再创作。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翻拍作品必须融入更多与新时代价值观和审美需求相契合的新内容。要结合中国社会文化,融入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成为具有中国故事、中国情感的本土化创作。
以国产翻拍片口碑之最的《十二公民》为例,其改编的成功,很多是依靠这种本土化的意识和细节支撑起来的。俄国版的主题是宗教和民族冲突,日本版的是女性和阶层压制,而《十二公民》则将重心放在了权利意识上。这种本土化特色情节,其根源就是中国民众意识中大多只重视“权利”,而无视“责任”,自己的脚跨过了别人的界限而理所应当,别人的脚一旦跨过来就暴跳如雷。
细数近年来的翻拍片可 以发现,电影翻拍虽然没有必赢的公式,但也不是毫无规律的玄学。只要在克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于保留原作精华与本土化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就能在国产翻拍电影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