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演员&流量、IP&题材、类型&政策,中国电影到底需要依靠什么?

补充稀缺类型,紧跟政策风向

影响和制约电影发展的,或者说左右电影攫取票房的因素有很多,但从制作环节上来看,选取明星还是依靠流量、打造IP还是倚重题材,或者寻求类型的突破和找到政策方面的利好因素一直困扰着大家。

每逢年底,国内各行各业都要做两件事。第一个是总结、第二个是冲业绩,这些对于电影行业也必不可少。但今年很多从业者都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还能顺利完成一些既定任务吗?”

在变幻莫测的格局下,到底需要什么来维系市场运行?

其实今年贺岁档开局还算顺利,但对比起前几年的繁荣,总感觉缺点什么,仅把责任和问题归结到进口片缺失和疫情影响是有失公允的,毕竟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

不仅仅是从业者,就连普通影迷和观众都会抱怨内地电影市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症结,别看中国现在是全球范围内电影市场恢复最好的地区之一,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疫情的好转而产生变化,反而会在一些时刻凸显出来。

影响和制约电影发展的,或者说左右电影攫取票房的因素有很多,但从制作环节上来看,选取明星还是依靠流量、打造IP还是倚重题材,或者寻求类型的突破和找到政策方面的利好因素一直困扰着大家。

演员为主、流量为辅,两者需要更好的融合

其实真正能够做到彻底不依赖流量明星的影视作品少之又少,虽然近两年关于流量明星在不断反噬影视作品的情况在进一步加剧,但如果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优秀演员的确有不错的性价比,但流量明星所能带来的直接利益更是很明显的。 

在很早之前,电影和电视行业有着泾渭分明的鸿沟,两者之间存在了一定的壁垒,电影行业似乎有一定程度上对电视行业的鄙视链,但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电视剧会成为最好的引流和累计流量的工具,毕竟对比电影而言,电视剧在多个方面的门槛都不高。 

▲ 《我就是演员》第三季视频截图 

如果从最近几年一些纯粹以打造演艺职业综 艺作品的风评来看,不考虑一些节目组刻意为了打造节目效果去造势,很多观众对于一部分流量明星的抵触情绪和相关言论是非常强烈的,但当节目效果达到相关部门预期后,这些获得流量的演员想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仍旧是困难的,至少想等到大银幕的机会并不容易。 

这种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肯定是好的方向,要知道依照过往几年的经验和教训,像《跑男》《爸爸去哪儿了》《欢乐喜剧人》无一例外都形成了流量的转换,尽管这些明星中是不乏优秀的演员,但大部分观众更多还是冲着流量来消费这些影片。 

其实到底是要靠流量还是寻找适应的演员,行业内的大咖似乎会有更适合身份的发言权。这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像吴京这样的顶级导演和演员,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吴京在拍摄《战狼2》最初也曾动过找流量明星和小鲜肉的念头,毕竟像这样重工业加持强烈的影片,先想到对投资者负责是非常必要的,好在于最终大部分国内的爆款影片,也都做到演员优先,流量为辅的原则。 

这里其实也包括了最初“开心麻花”的一些成功的作品,毕竟通过多年的打造和磨砺,大部分麻花的作品都具备相当的流量属性。 

IP下潜和题材上升,内容持续为王在延续

几年前行业内外不断的谈IP、讲IP和淬炼IP,在那个时期的确会存在了不讲IP就过时了,但很快谈论IP便成过时之物,似乎在电影行业中,热点的转换要比IT产业中摩尔定律的淘汰率更快。 

IT行业中的摩尔定律大概是指电子元件中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便会翻倍,在电影产业中,我们的热点转换同样如此之快、如此之高,以至于大部分中小影视公司都很难跟上行业头部公司的步伐,他们的被行业淘汰的风险和几率是最大的,也是最为普遍的现象。 

其实IP从来也没有离开电影行业,只不过大家已经不再以其作为炒作的热点和吸引投资的工具,IP的熟悉逐步在下沉,或者更多变换一个方式来做重新的定义和价值的转换。 

从今年贺岁档的开局之作《古董局中局》便可以佐证这趋势,当马伯庸和其作品累计并形成了一定的IP品牌效益之后,和之前鬼吹灯可以打造爆款《寻龙诀》一样,马伯庸电影宇宙也会借助其IP效益呼之欲出。 

但问题和症结在于,尽管无论是早期的IP属性和现阶段通过更广泛大数据统筹推演后的市场形态,很多作品会受到制作成本和周期,包括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很难形成更有效的内容转换。 

比起像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刘慈欣的三体、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这样的明牌超前IP,最近的黑马爆款《扬名立万》虽然是更多是依靠内容来取胜,但又不得不承认“万合天宜”作为一个老牌互联网短剧IP的存在,或许万合天宜这次的将IP品牌转换到内容的上升才是该片成功的关键密码。 

和演员(或者流量明星)不同,IP和题材往往是更容易吸引和影响核心影迷,无论是原著的拥趸,或者是品牌的忠实粉丝,他们往往会将对IP的喜好附加值更多叠加到对影片的喜好之中,这一点是很多明星仅靠自身吸引力无法达成的,同时也更容易IP的内容转换成功。 

更为重要的一点,IP可能只是一个外壳,其包裹的更多还是项目的核心题材,这一点也是大部分影视项目逐渐开始倚重的部分,或者说已经有大部分的影视公司开始专注依据IP来打造自身更为适应的题材项目,像博纳近两年的主旋律影片、中影华夏打造“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影片、光线专注的青春片和动画片,都已经成为各大厂的头牌项目。 

当然做专业的题材是需要一个相当的漫长的过程,不仅仅是团队专业人员培养,也包括对观众习惯的养成,其实从广泛的角度来看,迪士尼和漫威借助“复仇者联盟”这巨大的IP所形成的题材优势,已经让其他好莱坞厂商很难在短期内超越。 

补充稀缺类型,紧跟政策风向

2020年以来,所有人都已经察觉到进口片出现了较明显的颓势,不仅仅是之前的一些类型片的优势不在,在其他很多方面的传统差距我们也在一步步的赶上,但也必须要看到,其实国产片也同样在面临着好莱坞一样的困局。 

只不过相对而言,现阶段中国内地尚不存在好莱坞那种特别极端的“政治正确”,或许说目前好莱坞的政治正确所形成和导致的问题只是表面问题,深层次的问题可能是发展这些年之后,受到一些成功项目的熏陶后,无论是项目开发者还是观众,对于新类型的谨慎和抵触已经形成。 

不过中国内地恰好没有形成太过稳定的观影习惯,或者说大部分观众容易跟风和凑热闹,观影更多需要口口相传和形成足够强的话题性,这也是为什么一旦出现品质相对过硬的新类型影片,很多观众都会出现“趋之若鹜“的状态,可能看起来的确是跟风,但根本性问题还是大家对于新鲜事物有足够强的好奇心。 

但从项目的孵化期来看,大部分出现的爆款都需要一个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大部分项目都先需要有相应政策的出现才有更多实际被推动和形成的可能性,毕竟市场上会有大量的存量风险的项目待开发,贸然去做新类型影片往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 

虽然《战狼2》《长津湖》取得了成功,仍有相当多的主旋律影片并没有彻底获得市场大面积的肯定。究其原因可能还是表明上一些作品都是主旋律,但从政策方针的细节和具体实施过程中,肯定有一个更优先的级别,或许说在《战狼2》的周期内,海外救援是政策倾向更强烈的一面,但到《金刚川》和《长津湖》时期,尘封多年的抗美援朝题材逐步解冻才是关键。 

但仅依靠想单纯依靠政策方面的讯息发布便想捕捉到头部项目仍旧是困难的,毕竟大部分主旋律影片都要由各地宣传部门和电影局做最高层级的统筹和安排,这可能对于吸引投资和创作自由将形成最大的“阻碍”,如果以纯粹的市场角度来看,大部分主旋律影片的参与难度和风险性反而要比去抓一些新类型影片更高。 

在电影局的十四五规划中仍旧保守的把未来国产片占比年票房的指标调整在55%,其实大部分从业者都清晰的会察觉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该指标我们都会很轻松的完成,进口片的落差更多是需要国产片来添补和完成。 

出现的这种空缺或许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一点点的过渡和补齐,或许正因如此在后疫情时代内地电影市场会出现阶段性的工作日疲软,但伴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平衡,这种缺憾会慢慢的被抹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吕世明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