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登上热搜,14.8万人评分。杨紫、井柏然主演的《女心理师》无疑是当下讨论度最高的剧集之一。与高热度形成对比,该剧在豆瓣上的评分仅有5.2分。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聚焦心理咨询行业的都市剧,《女心理师》大胆触及了校园霸凌、产后抑郁、空巢老人、职场潜规则等社会话题,将愈来愈热的现代都市人心理问题摆上台面。
与此同时,在心理咨询专业度、主演演技、类型手法创新等方面,剧集也引发了网友热议。
为此,1905电影网专访《女心理师》制片人郭峰,对观众关心的五大问题,一一回应。
“评分”
开分5.1分,遭遇水军恶意负评?
12月1日,《女心理师》豆瓣开分,仅5.1分,其中5星好评占到10%,1星负评超过两成。
有网友注意到,不少一星评价在开播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已经给出,从而质疑剧集有可能遭遇了恶意负评的攻击。
与此同时,《女心理师》在知乎的评分却达到了8.9分。不少剧粉自发化身“卷心菜”,“八倍镜”追剧,深扒各种细节、线索、伏笔,硬核“卷”起了编剧。
对于网友的评分和评价,主创如何看待?
制片人郭峰:这个分数肯定是比预期要低的。
我们在创作中用到了很多新的思路和创意,是不是会让一些观众难以接受?也有观众指出前两集的剪辑问题,不同案例之间不要互相穿插等等,都为我们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了思考方向和宝贵经验。
其实,很多质疑,我们的剧粉“卷心菜”都帮我们回应了。还有剧粉每两集都会给我发一段非常长的私信,我看完后是很感动的。很多观众也会抛出自己类似的经历,比如产后抑郁、职场霸凌、原生家庭问题等等,这都是观众对我们的认可。
至于恶意差评,有些网友给我们截屏,比如开播十分钟就有很多高赞差评,这背后可能是方方面面的原因。
我只能说,现在有十多万人打分,至少说明有很多人在关注《女心理师》,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对创作者来说是最幸运的事情。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有人没有理由的不喜欢,都是很自然的。
“专业度”
专业性和娱乐性如何平衡?
《女心理师》改编自毕淑敏2007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毕淑敏医生和作家的双重身份,让小说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
她本人也在自序中写道:“我当过20年的内科医生,这就是我的生活和命运。我不是为了写小说而特地去体验这个角色,而是实实在在地救死扶伤。”
十四年间,这本小说曾两次接近影视化都未能成型,作为国内为数不多聚焦心理咨询行业的都市剧,《女心理师》在改编和创作中有何难点,对于网友广泛讨论的专业性问题,又是如何保证的?
制片人郭峰:改编的难度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原著体量非常大,共50万字,分上中下三册;二是心理案例是有时代性的,我们需要进行案例更新,结合当下更普遍的情况;
三是小说有很强的文学性,我们在做影视剧时要顾及更广大的观众;最后,就是心理案例的呈现,正常的心理咨询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如何提高这些相对枯燥内容的可看性,也是一个难点。
心理咨询的专业性方面我们是特别重视的。我们希望所有的知识点都是专业和准确的,同时在舆论导向上是平衡的,不是偏袒某一方的。
编剧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亲自体验了心理咨询。整个筹备、改编、拍摄的过程也都有心理咨询师团队作顾问指导。
我们不认为专业性和可看性之间有多大的矛盾。心理题材探讨的是人性幽微的地方,本身就有成为好故事的潜力,无非就是要通过视觉化的手段让大家更容易接受。
归根结底,还是要讲一个好故事。就像编剧朱历说过,如果把心理咨询的要素都拿掉,能用十句话讲完这个故事,大家还会觉得有意思,这样的故事我们才会去做。
“案例”
从“热搜”取材?
产后焦虑、学生自杀、校园霸凌、讨好型人格、暴食症、职场骚扰......
《女心理师》的十个案例聚焦的都是热门社会话题,也让不少网友联想到了相关新闻事件。这些案例是否有原型,又是如何选择和改编的?
制片人郭峰:我们在选择案例时,首先希望它有普遍性,是高发的心理问题。我们会结合毕淑敏老师的小说,以及专业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他们会告诉我们实践中什么样的案例是比较多的。第二是希望它有可看性,要有戏剧冲突。
网友提到的那些热点新闻发生时,剧本其实已经写完了,只能说是挺巧的,比如最近发生的一起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事件,与小莫的案例也有几分相似之处。
但我们的初衷不是为了蹭热点或贩卖焦虑,而是希望观众能受到启发和鼓励,在自己遇见类似问题时,不畏惧寻求帮助。
“主演”
杨紫演技是否过关?
由于《香蜜沉沉烬如霜》《亲爱的,热爱的》等作品深入人心,不少人自然而然给杨紫贴上了“偶像剧演员”的标签。由她饰演女心理师,自官宣起就曾有质疑之声。
开播后,杨紫版贺顿也遭遇了两极评价。如何理解贺顿的人设?是否会担心观众对杨紫的“刻板印象”影响对剧集的评价?
制片人郭峰:首先,我不赞同说杨紫是一个偶像剧演员,因为她拍过很多正剧,我们在选择她的时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杨紫和贺顿这个角色的适配度是很高的,而且给这个角色提供了很多加成。这就是一个优秀演员二次创作的过程。
贺顿这个角色的定位是一个成长中的青年心理咨询师。她不是机器,也不是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人”。
现实中不少心理咨询师也有心理问题,他们接收了太多人间的悲苦,这些都体现在贺顿身上。
杨紫通过细节表演展现出了原生家庭问题给贺顿造成的影响,以及面对亲情、友情、爱情时的不同状态,表演层次是非常丰富的。
但有些观众可能不习惯人物线索埋得那么深,那么多,所以在一开始会提出质疑,比如妈妈为什么叫她“俊俊”,贺顿的听力为什么那么好等等,这些细节其实指向的是这个角色的复杂度。
“类型”
心理题材拍成悬疑剧?
女主角的身世扑朔迷离,神秘的“F档案”究竟是什么,男二号叶家辉到底想干嘛?
在温暖治愈的基调之上,《女心理师》在主线剧情的处理上融入了大量悬疑元素。有观众戏称:叶家辉独自在演“悬疑剧场”。
不仅如此,在心理咨询的视觉化呈现上,主创也大胆进行艺术加工,运用各种特效和风格化手法,让咨询师“进入”来访者的大脑,“身临其境”与他们对话。
这些类型和手法上的创新,让部分观众眼前一亮,也有观众对此感到不适,认为不同类型之间较为割裂,喧宾夺主。
制片人郭峰:我们一直说要做一个混类型的作品,这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创新。
“混类型”其实反映了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一定是有快乐、有甜蜜也有痛苦和悲伤的。
对于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而言,有很多“悬疑”的部分,因为在探究人性幽微的时候,你并不知道答案,也不知道探究的方向会指向哪里,这本来就是一个解密和探索的过程。
在与毕淑敏老师沟通时,她讲述的一些心理咨询案例都非常悬疑。这也让心理师的生活充满“悬疑感”。再加上40集不能都是单元剧,我们需要给主线故事安排一些“钩子”,不断吸引观众去探究。
对于这种创新,有些人会觉得非常好,有些人会觉得不适应,这都是很正常的。
至于叶家辉这个角色,我真的不能剧透,只能说我们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任何人,因为现实生活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个人都可能犯错,错误可能不会被原谅,但理由也许可以被理解,我们希望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叶家辉的结局不能说是“是否洗白”,而是真相曝光后,希望大家感受到家庭和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就像那句台词:“幸福的人是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是用一生治愈童年。”
在采访的最后,郭峰还向我们透露了剧粉关心的续集进展:以《女心理师》为原点,多部心理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已提上日程。
用郭峰的话说:“心理题材这个领域是值得拓展和深耕的,不会只做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