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第一书记》海报
《给第一书记们的一封信》。(资料图片)
台风呼啸,天灾突降,庄稼倒伏一片,令人忧心如焚;满山遍野的羊群,四下奔跑……或许有人以为这是灾难电影或故事片的画面。
其实,这些镜头和画面来自一部由新华社出品的“新闻纪实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这部登上银幕的作品,以“第一书记”为引,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第一书记们的“情感记事簿”,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精神丰碑,更是向所有参与脱贫攻坚的“战士”致敬,为下一代留下可供追寻和回望的脚步与精神。
为你翻越雪域高原,千里无悔
喜马拉雅北麓,平均海拔4400米。这里有一个村庄,叫宗措村,藏语里,它的寓意是“向着太阳生活”。
但是在这个靠近太阳的村庄里,56户215人,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来自拉萨的旺青罗布,到这里做了驻村第一书记,他每天都在想着一件事,就是怎样让村民的生活好一点、再好一点。
“这些人就在这,你到底要怎么办?”旺青罗布的这句话,道出了宗措村脱贫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严酷险峻的自然条件导致这里的村民一度因为贫困无法维持正常生活。面对这里的酷寒环境和部分村民的不信任,旺青罗布使出浑身解数、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村民兴办养殖合作社。
他说,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可以融化最厚实的冰雪,也能征服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只要怀揣着希望,什么都可以带来希望。
仅仅用了两年多,这个被大自然冷落的村庄就在脱贫攻坚的时代号角中彻底苏醒了,宗措村如期脱贫。每个人的脸上都笑容洋溢,呈现出其乐融融的祥和景象。
在湛蓝色天空背景的衬托下,这里的画面温馨且充满希望——“你在高原逐日,让太阳永远在前方燃亮”。
在四川大凉山腹地的彝族自治州有一个小村落博作村,这里海拔2500多米,整个村子只有两个初中毕业生。胡小明脑海里还存着刚来时的画面,风一起,枯叶飘零,整个村庄,是那么孤寂与荒凉。胡小明曾经是这里的第一书记,两年前他结束派驻,离开了博作村。
两年后,胡小明乘车翻越座座大山,又一次踏上了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他说:“闭上眼睛经常想起我们村的孩子们,忘不了他们。”他又回到了熟悉的战场,要与时任第一书记罗洪并肩作战,一起打完“最后一仗”。
从一个村子只有两个初中生,到全村孩子都有学上,琅琅读书声成了博作村里最动听的声音。
当很多人向着繁华奔跑的时候,有一群人却选择向艰苦奔赴。小兴安岭边的上升村,遭遇了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几十年不遇的强势台风,“庄稼全趴下了”;坐落在贵州省黔西南深处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坡头村,土地贫瘠、生态脆弱,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怎么办?“我们为你而来!”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部影片,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第一书记们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守住了他们曾经许下的誓言。
站在历史的长轴上,我们绝不孤单
“你们去的时候,心中装着使命,脚下是使不完的力量。潇潇风雨,你们是浪尖上的逆行者;茫茫暗夜,你们把星光点亮。你们像高山,用臂膀顽强抵抗;你们像太阳,用温暖驱赶绝望。”
在“为第一书记读信”专辑片中,伴随着杜江、蒋勤勤、刘端端、张若昀饱含深情的朗诵,第一书记们奔走在各个地方的画面出现在镜头中。在高海拔的雪域高原、在布满石子的山路、在大雪纷飞的雪地、在崎岖陡峭的山坡、在狂风暴雨的夜晚……他们不落下一家一户,山村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为村民奔波的脚印和身影。他们用青春和奉献点亮万家灯火,在贫瘠的地方播种下希望。
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他们欠儿女一句珍重,欠父母一份陪伴。用读信的方式,致敬“为人民美好生活而来”的超级英雄们,真诚走心的字句,饱含深情的朗读,配以第一书记们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奋斗画面,让人潸然泪下的同时,也对第一书记们的奉献和牺牲肃然起敬。
有一位观众在看完影片后,写下一篇动情的感言《即便身处荆棘,也总有人会为你而来!》。文中写道,“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没有生而英勇,只有选择无畏。”因为这位观众通过银幕看到了在年轻的“战场”上,什么叫第一书记:“我想是那些凌晨还在为你奔波的人,他们跨越高峰、翻山越岭来到你们的身边;又或是那些给大山孩子带来希望的人,给孩子们眺望世界的勇气;又或是那些勇敢有担当的人,天灾降临,迅速反应带领村民抢收粮食,粮食扶起来了,百姓的希望就扶起来了。”
他们如同一盏灯,让人即使天黑也不再害怕。他们照亮了别人,而这部影片就像一盏聚光灯,为他们聚焦,让他们的故事继续被流传。
“你点亮了那盏灯,于是星星都向我们涌来”
在影片的一张海报上,胡小明用双手点亮明灯,身后是漫天繁星,“你点亮了那盏灯,于是星星都向我们涌来”成为大凉山孩子们的心声。
正是第一书记用爱践行初心使命,把点点星光汇聚成圆梦的力量,让大凉山的孩子勇敢地去拥抱外面的世界。
这是带有一语双关意味的画面,不仅让一个只有两个初中生的村子到全村孩子都有学上,使得孩子们受到教育,也是把奋斗的精神和前行的勇气传递给了孩子,更重要的是让为了世界和他人更美好而奉献的精神有了传承。
正如在肇庆站路演中,一位观众发自内心地感慨道:有的人在低头捡地上的六便士,而他们抬头看见了皎洁的月光。
通过影片,我们看到这样一幕:胡小明穿梭行走在山坡,孩子们在山顶奔跑。星火的传承和爱的传递,就这么悄然而至。
所以,海报中那句话“你点亮了那盏灯,于是星星都向我们涌来”也仿佛成为动态鲜活的舞台,让我们看到伟大如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活成了一座灯塔,照亮了更多的人。
有的观众是带着孩子们去看,也许孩子们不会马上看懂,但是总能从影片里面收获一些东西。影片留下了这份时代的记忆,总有一天他们能够完完整整看懂。因为,无论面对怎样的风雨,总有人为了他人而负重前行。
我们相信,等这些孩子们长大了,他们会成为义无反顾为更多人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
当有人说谢谢他们的牺牲,他们摆摆手,说这不是牺牲,是感谢这片土地,“包容了他们的梦想与抱负,承载了他们的理想与年华,他们来到这里,是追梦,是守护,是奉献”。
这部影片让我们读懂了山高路远
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是国内新闻领域首次尝试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方式进行融合创作的大银幕作品。影片中的内容素材,全部来自新华社记者一线采访真实案例。《我们是第一书记》历时3年策划、拍摄,最终在3000多个小时素材的基础上创作剪辑成新闻纪实电影。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戴清教授对此评价,从点映到公映,影片的真实感令人震撼,醇厚的诗意更让观众获得了沉浸式的审美感受与温暖感动。“《我们是第一书记》以真实影像的纪实感带给观众质朴清新的感动,没有摆拍、没有做戏感,也摒弃了情景再现的戏剧感。航拍中的雪域山峰雄奇绝美,像袒露的大地怀抱;牧民粗大的骨节、瘦硬的双手,道尽了劳作的艰辛;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纯美的笑容生动可爱,令人心醉疼惜……这一切都构成了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纪实美感。”
出品人兼制片人张苗谈到创作初衷时,用“时代的良知”来形容第一书记这个群体,作为一个电影人,他觉得自己有职责和义务,把这个时代“最真实、最质朴、最打动人心”的好故事保留下来,用电影与新闻融合的形式,将这些真实与感动的时代影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旺青罗布作为第一书记,在这部影片中本色出演,他说自己的感受就是真实。“我们的感情是真实的,主创团队的努力是真实的,第一书记在基层遇到的这些困难也是真实的,所有的情感并不是煽情,每一天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在拍摄时,他们会刻意地请求不要触碰一些柔软的地方,因为他们尽管是第一书记,但他们也都是别人的孩子、别人的伴侣、别人的父母。
比起曲折的电影故事,真实的生活更加动人。因为这种真实,会触动每一个人。“他们有些人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孩子。转身离开的那一刻,他们也会背着家人默默流泪。”
于是,影片中所有的情感就像乐章,徐徐而来,润物无声。
所以,有人看完影片后感慨:他们值得登上这个时代的大银幕。
在微博上,有位网友“远叔”说,当我们聚焦一个时代大选题,当我们冷静观察岁月变化,我们需要的是用尽一切手段将这段历程记录下来,保存下来,流传开去,《我们是第一书记》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