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电影《跨过鸭绿江》正式上映,首周末票房过2000万,口碑不错。电影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激烈震撼程度不亚于《长津湖》,是一部不容错过的战争佳片。
《跨过鸭绿江》的叙事视角与同名电视剧截然不同,电影更多地强化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个人化叙述。
彭德怀作为这场战争的核心人物,以他的视角叙事,本身就带有一种揭秘的性质。电影披露了很多过去观众不熟悉也不知道的史实,因而,在整体纪实风格下,揭秘性是一大亮点。上到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央决策层、中到彭德怀为统帅的志愿军司令部,下到前线各级指战员三个层面的丰富故事,通过彭老总的回忆有机地串联了起来。整个故事既有宏阔的视野,也不乏人物细腻的情感,开合有度,颇具戏剧张力。
电影《跨过鸭绿江》的创作态度是严肃而令人钦佩的,影片的风格和品格带有很明显的文献性。真人真事是这部电影创作的源泉,创作者基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借助想像和艺术审美的思维从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里跳脱出来,用视听语言这种特殊的“史笔”,艺术地再现了这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跨过鸭绿江》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涌现的各种感人事迹不胜枚举,志愿军将士所具有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使这部影片充盈着丰沛的浩然正气。
很多难以想象的场景都真实地发生在朝鲜战场,电影以近似“白描”的手段,节制而凝练地表现出来,让那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物“复活”在银幕上。“真实性”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很多场面动人心魄,令人唏嘘。
我们说某个作品具有“动人性”的时候,是指它具有浓烈的情感。铁原阻击战63军以9000人的兵力掩护大部队撤退,彭老总哽咽。50军拼到最后也不跟彭老总叫苦,彭老总心痛落泪。38军创造的军事奇迹使彭老总发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军万岁”的电文。
在154分钟的电影里,可以说泪点频出,感人肺腑。
毛岸英牺牲,在战场上,领袖与百姓的孩子都有可能付出生命。
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大儿子,他作为志愿军的普通一兵隐姓埋名在志愿军司令部担任“秘书”,没有享受任何特殊照顾,甚至牺牲了,身边的同志都不知道“刘秘书”是谁。身为统帅的彭德怀确定毛岸英牺牲之后,独自一人蹲在地上泪流满面。
他内心的悲痛、焦灼和那封“这辈子写得最艰难的电报”,隔着银幕都能让观众感到那种复杂的内心世界。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如何告诉毛主席?彭德怀回国后如何面对毛主席……
这些战争场面之外的情节,恰恰是这部电影最感动人的地方,也是让观众潸然泪下的地方。
饮冰卧雪含石解饿,《跨过鸭绿江》忠实还原了这场战争的艰苦卓绝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冰雕连、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这些战士的钢铁意志超越了人类的忍耐极限,同时志愿军超强的纪律性也让人惊叹不已。是什么样的信念能够让这些战士不怕牺牲,排除万难?
飞虎山之战有个情节是讲一个小战士吃石头充饥,他的战友告诉他石头不能吃,他却平静地“传授经验”,说嘴里含着石头就有口水,就不饿了,他的战友一听立马也接过石头效仿……这场戏导演处理得很冷静克制,恰恰是这种“避免描绘激情顶点的顷刻”,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在被敌方切断后方补给线、“饥无食寒无衣”的恶劣情况下,还要对抗武装到牙齿的强敌,这就是志愿军战士的日常。
最让人泪奔的是片尾,当中国人民志愿军番号一一呈现的时候,就仿佛一列列出征的士兵向前挺进。
每一个番号后面都是千万个儿子、父亲、女儿、母亲、丈夫、妻子、恋人、兄弟姊妹、亲朋好友……无数志愿军将士为了国家和民族,义无反顾、舍生忘死、血战他乡,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共和国的和平与尊严。
片尾的番号告诉观众,我们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他们值得被铭记,也必须被铭记。每一个番号镌刻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也应该永驻于中国人集体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