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题材电影主要以表现医生实施医疗救治、患者抵抗疾病的过程以及医患关系为主要内容。近年来,医疗题材成为电影创作的热门门类。尤其是今年,《送你一朵小红花》《关于我妈的一切》《中国医生》等电影接连上映,取得骄人票房成绩的同时还在社会舆论中引发热议。这种创作趋势应该引起业界的关注。
充满人文关怀的照护理念逐渐被强化
看病就医、与疾病抗争是人们不愿遭遇但又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和社会命题。医疗题材一直是现实题材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梳理中国医疗题材电影的创作历程,叙事空间由原来低矮的平房、帐篷变成了如今宽敞明亮的医院大楼;医疗用品由原来的白大褂、小药箱变成了现在的高科技设备;医疗手段越来越先进,医者仁心的职业素养以及以关怀、抚慰、治愈为核心,充满人文关怀的照护理念逐渐被强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几十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不过,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相较于其他题材,医疗题材电影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内容的丰富性上都相对缺乏,仅有《护士日记》等几部影片获得了一定反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呼唤现实主义与倡导题材多样化的文化背景下,《人到中年》等作品相继涌现,医疗题材创作开始丰富起来。近几年,随着《滚蛋吧!肿瘤君》《我不是药神》获得高票房和口碑,医疗题材电影越来越受到业界追捧。而今年几部电影连续上映,不断形成舆论热点,直接把医疗题材电影的创作上映推向了高潮。
分析近年来医疗题材电影在艺术水平、制作水准等方面飞速提升的原因,主要与电影工作者把握时代脉动、关注人民需求,用艺术创作表现普通人的生命体验存在密切关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疾病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给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创作者在认真聆听社会心声、分析百姓心理的基础上,用电影作品回应受众观赏诉求,通过对疾病的揭示,将世间的苦痛、人类的努力、医疗行业发展的现状呈现出来,回应现实困惑、疏导社会情绪、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更多地对“人”的内涵进行丰富和发展
医疗题材电影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对现实矛盾的反思是一以贯之的。但相较以往医疗题材侧重对好人好事的歌咏,新近上映的医疗题材电影更多地对“人”的内涵进行丰富和发展,从医者、患者等普通人的性格、心理入手,塑造更加复杂立体的形象。
《中国医生》以身患渐冻症的抗疫英雄张定宇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内心丰富、情感饱满的医生形象。该片将他对病患与国家的责任感、在收治病人时的决断力、在解决供给问题时的领导力以及对无法照顾被感染的妻子的内疚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不是药神》从普通人的生活切入,讲述了程勇在贩卖药品时的救赎改变过程。从急功近利、只为挣钱,到认清现实、不再贩药,再到为了让买不起药的患者看到生的希望,毅然选择赔钱卖药,这个人物实现了人性的升华。
这些作品从现实中提炼素材,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用丰富的细节表现他们在日常生活和面临生死考验时不同的心理状态,使观众由人推己,在进程式观看的过程中感受恐惧、悲悯、坚定、无畏等真实的情绪变化,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多元叙事视角和类型元素巧妙融合
跳出以往悲剧共情的定式,尝试借助类型话语范式,采用喜剧片、文艺片、灾难片等模式激发观众快乐、忧伤等心理机制,营造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是医疗题材电影创作的一大突破。比如,《滚蛋吧!肿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红花》都讲述了青春爱情故事,在悲剧中穿插适当的喜剧元素,用笑声来化解眼泪,以彰显患癌青年们积极的人生态度,蕴含着强烈的生命哲思和人文关怀。《小伟》凝结着文艺片的忧郁气息,搭建了一个内敛克制的情感系统,通过一家两代三口人的不同视角去描绘疾病阴影笼罩下真实的生活形态和精神面貌。还有《中国医生》在对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情况进行真实呈现和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在焦虑、恐惧、期盼等情绪短时间集中爆发并影响千万人生活的空间里,展开对医疗工作者救护行为的描写,再现中国医生和中国人民用智慧、勇气直面困难、抗击疫情的艰难过程。另外,《关于我妈的一切》等影片则从女性视角切入,呈现女性细腻情感在抗击病魔时发挥的特殊作用,着重表现主观的身体和精神体验。
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将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多元叙事视角和类型元素巧妙融合,用不同风格诠释与医疗相关的悲欢离合,在丰富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方面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和观赏诉求。
反映现实、介入现实甚至改变现实
随着观赏水平和审美素养的不断提高,观众观看医疗题材电影时不仅期望获得娱乐层面的满足,更渴望获得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启发和引导。
《关于我妈的一切》从家庭和亲情出发,通过女儿在照顾患癌母亲的过程中,与她一同找寻日常被忽视的温柔与爱的故事,带领观众体验即将逝去生命的恐惧,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体会珍惜当下和珍爱生命的理念。这种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戏剧性的情节和逼真的情感体验,也为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如何面对疾病、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特殊启示。不仅如此,医疗题材电影在记录和分享人类面对疾病的全力以赴和理性抉择时,也一次次地确认了同情、勇气、诚实和担当等正面价值,凝聚了社会共识,传播了主流价值观。《中国医生》中,“国家可以把家底儿都拿出来,就是要把病人一个一个救活”,体现了中国在面对疫情时的担当与气魄;“在我们眼里,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利他精神”,一语道破了中国人的民族信仰和行事风格。
在社会层面,医疗题材电影没有止步于充当生活的照相机,它还成为一把锤子,一把斧头,改变人们固有观念,影响人生轨迹,为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病有所医,药有所保是人民的希冀。医疗卫生的相关问题,其本质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够充分、不够平衡之间的矛盾。《我不是药神》就直面这一问题,从药的角度出发,表现创作者的深入思考,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关注从电影又延伸到了现实,很多药品被列入医保。这种以批判的姿态反映现实、介入现实甚至改变现实,推动现实积极发展的做法,正是现实主义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的电影市场还会出现一批反映抵抗疾病过程、讴歌医务工作者的作品。电影工作者应再接再厉,在表现普通人面对疾病的真实状态的同时,为他们抒发心声,帮他们疏解心情,助他们坚定信念;还要在揭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时注重引导正向思考,表现国家、社会、个人在抵抗疾病的过程中那些感人的故事,那些令人敬佩的人物,为时代铸魂,为人民放歌,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兼备的精品。(张满,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