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从全球影视文化产业呈现出新态势、新格局,国内如何正视行业发展方向?

电影,一种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的综合现代艺术,本质上来讲,是艺术围绕戏话所展开的一幕联想。如今,电影已不单单是人们娱乐消遣的一种方式,正逐步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电影,一种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的综合现代艺术,本质上来讲,是艺术围绕戏话所展开的一幕联想。如今,电影已不单单是人们娱乐消遣的一种方式,正逐步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国内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电影的内容输出基调也在发生改变。影视文化产业是全球重要支柱性产业,既直接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也通过关联产业或产业链协同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是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支点,也是全球文化竞争的一大载体。

近年来,新技术的创新应用重新构筑了全球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基座,新冠疫情等因素对行业造成了显著影响,全球影视文化产业呈现出新态势、新格局。

影视文化产业成为全球重要支柱性产业

疫情后全球市场呈现新格局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娱乐和媒体行业收入为2万亿美元,影视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新冠疫情对影视文化产业造成明显冲击,但随着全球越来越多的地区取消封锁措施,疫苗接种率不断上升,行业彰显出较强的复苏弹性。2021年全球娱乐和媒体行业收入预计同比增长6.5%,预计2020年至2025年的五年期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0%,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疫情加剧全球市场分化,全球影视文化产业迎来新格局。

因疫情防疫措施有力,在影视文化产业新格局中,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影视产业的重要增长点和发展引擎,中国市场地位显著提升。2020年中国电影票房达204.17亿元,超越美国跃居全球第一大票房市场。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和银幕数量稳居世界首位。2021年截至12月11日,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总票房(含预售)突破450亿元,总观影人次达11.15亿,总场次1.17亿;全国银幕数达81317块,巨型银幕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后疫情时代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强劲复苏与健康运行将增强世界影视业的信心,也成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全球综合影响力的良好机遇。

国内:复盘2021年电影市场变化

回看2021年国内上线的数百部电影作品,今年的题材比往常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不论是上到国家历史层面的家国情怀,还是下到感人至深的生死探讨,电影市场均展现出不同类型的电影题材。

清明档上映的《我的姐姐》、《第十一回》、《明天会好的》、《浴血无名川》等10部影片,类型涵盖剧情、历史战争等。就片单来看,《我的姐姐》则是成为今年清明档最大的黑马,让观众不禁眼前一亮,更是带动大盘的不断上扬,多片合力之下,2021清明档满足了不同圈层的观影需要。

在五一档上映的影片中没有出现爆款,以往热门电影档期的“二八定律”在五一档期中也不甚明显,十余部影片的票房呈“阶梯式分布”,但口碑及票房相对出圈的要属《悬崖之上》,凭借着历史战争题材,电影稳扎稳打,赢得了口碑,上映后一路稳健攀升。

7月初,围绕献礼建党百年重点影片创作,则接连上映了《1921》、《革命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国家奋斗的历程;《中国医生》讲述了在武汉前线抗疫,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守护国人生命安全的震撼故事。

以《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为代表的国庆档上演了“神仙打架”的场面,尽管两部作品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题材,但均获得了不错的票房,也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家国情怀在市场中所能获得的反响。

纵观今年前11个月的国内电影片单,能够明显感受到题材主要是以正能量、主旋律片为主,特别是在今年7月份集中爆发了一批以传播正能量、激发殷切爱国情怀的题材电影。

细看这类影片大致可分为抗疫和战争历史两条主线,如聚焦在历史、战争题材的《1921》、《革命者》、《浴血无名川》、《长津湖》等,以抗疫题材为主的《中国医生》、《武汉日夜》,以及今日上线的网络电影《凡人英雄》等,既包括了战场上的英雄主义,也涵盖了普通人在环境剧变下的人性闪光。

虽说随着观影用户的一代代更迭,年轻群体已然成为观影用户的主体,但不变的是这类正能量、主旋律片成为观影用户的主选,特别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和东方美学风格的题材电影,被当下年轻人所喜爱。

前不久,《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也指出,牢牢把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作生产优秀电影作品为中心环节,以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加快推动中国电影向高质量发展。

在这种趋势下,对于影视公司来讲,如何顺应趋势为行业大盘的复苏和增长做出贡献,就变得至关重要。

国际上:全球影视文化产业总体呈现

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和生态化态势

互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创新应用,重新构筑了全球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基座,全球影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生态化进程实现快速跃升。

1

数字化转型

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3年,数字化转型的直接投资将超过6.8万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全球65%的GDP由数字化推动,全球经济走上数字化之路。数字化转型浪潮也席卷了影视文化产业,渐入行业主流,重塑行业生态。

数字化制作的倾向加强,影视制作向数字工业时代迈进。计算机动画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字视频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数字化影视制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影视生产方式,高质量的技术、特效镜头让影视创作进入了一个“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新境界,尤其使科幻片、动作片、动画片等大制作、大场面、大投入的影片类型产能获得提升。

好莱坞大片借助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不断刷新票房纪录,数字特效已经成为影视作品在演员、故事之外极为重要的票房“灵药”。数字化还重构着影视生产流程,动态实时渲染、后期即时可视化等技术的提升,对技术及后期加工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传统现场拍摄的依赖降低,改变和优化了传统影视制作的流水线,显著提升影视制作效率和质量。

实现数字传播和向数字消费转移,成为影视文化行业最明显和最具全球性的变化。通过数字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叠加,影视文化领域已催生出以视觉娱乐为中心,包含长短视频、游戏、直播、电商、线下互动等具有多种参与感的综合视听娱乐服务。数字化平台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为消费者打造更具个性化的影视文娱消费体验,沉浸式旅游演艺、虚拟偶像全息演出、互动健身等多种新颖的视听应用形态不断涌现,视听互动创造的沉浸式、实时社交体验表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面向未来,影视文化行业将进一步在数字经济发展方向中不断发掘新增量。2021年10月28日,美国媒体平台脸书(Facebook)正式宣布改名“Meta”,意图把旗下产品通过Meta平台逐步整合,打造一个“超越现实的元宇宙平台”。基于数字文化产业应用场景的新概念“元宇宙”热度已经爆发,成为资本市场关注度极高的领域。影视文化与数字科技的融合不断突破产业边界,加速形塑未来数字世界,全球将掀起构建超级数字场景的浪潮,视听文化领域边缘创新将带来产业新增量。

2

平台化发展

随着数字社会的发展,行业资源愈发汇聚于数字平台,平台化发展与网络化协同,构建起行业发展新环境,改变行业发展新格局。

网络平台产业是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平台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企业、用户、生产各环节、产业各链条都成为平台上的一个网络节点,共同构建起平台化的行业发展环境。奈飞(Netflix)、葫芦(Hulu)、优兔(YouTube)、谷歌、Facebook等媒体领域巨头纷纷通过搭建大型数字平台,建立起了领先市场地位,平台整合了媒资、汇聚起用户、掌握着分发渠道,这些大型平台为行业搭建起发展空间,也在相当程度上定义了人们使用数字媒体、参与数字生活的方式。行业各方对平台的依赖愈发加深,使得平台具有强大市场地位,能够排除竞争威胁,同时又具有极强的话语权,甚至能深度影响行业规则,平台化发展在提供行业发展便利的同时,也为反垄断监管拉响了警报。

平台化发展能够有效整合、调动不同领域资源实现协同生产、协同服务,进而促进业务流程优化甚至重塑。平台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资源浪费,以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流程,如好莱坞LA Casting、Now Casting、NY Casting等集工具+数据库+平台为一体的行业垂直“选角”招聘平台,以透明机制让新一代演艺人才得到更多行业机会,也让选角工作变得更专业、更便捷和高效。又如影视行业的渲染发展,影视渲染对于制作特效电影、三维动画等作品起到重要作用,好莱坞特效大片的炸裂般视觉效果就有影视渲染的功劳,但制作成本昂贵。随着影视制作需求的提升,常年服务好莱坞的渲染公司Otoy率先结合区块链技术推出了基于分布式框架的大型数据中心OctaneRender Cloud,面向有渲染需求的影视、游戏、工程等客户,以及愿意提供出自己空闲算力的用户,在链下通过专用网络将用户空余的GPU资源整合,通过云计算制作出用户所需求的渲染作品,实现了云计算渲染带来跨互联网协作,将渲染带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3

智能化升级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全球影视文化产业加速向智能化、智慧化升级,极大释放了产业生产力,并将逐步实现“全产业链”智能迭代。

智能技术在生产流程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和深入。从2014年美联社开始使用机器人写稿并翻译国际新闻之时起,自动化写作、自动生成视频、智能化合成配音、机器学习与机器视觉等技术在媒体行业的生产流程中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如今工业光魔、Weta等世界顶级视觉特效公司及大型影视制作团队,都已开始使用机器学习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制作一些高呈现难度的数字特效,与智能科学的融合应用驱动着影视视觉表达的多元化创新发展。全球最大的流媒体平台奈飞也利用人工智能自制内容,从超过2亿的付费用户数据中总结收视习惯,根据对用户喜好的精准分析进行创作。

人工智能对影视全产业链均产生影响与渗透。从特效到拍摄、从选角到剪辑,从影视投资到风险评估,人工智能对从分发、生产到制片的影视全产业链均有影响与渗透。例如,美国 Cinelytic、英国Epagogix等专门为电影片商提供分析服务的人工智能公司,通过机器学习挖掘和研究影视历史数据库,可进一步预估不同剧本及演员对于电影票房的各种影响,由人工智能系统实现对票房预测、观众群定位。2020年 1月,美国好莱坞巨头华纳兄弟(Warner Bros)宣布,将运用人工智能的相关预测对影片发行策略作出决策参考,帮助预测电影收入、衡量明星价值、决定首映时间等。

智能化也进一步推动影视摄制工艺和产业服务模式的优化升级,例如使用云平台进行数字特效协同制作及管理,可以打破物理空间阻隔,提高工作流程效能及人力资源利用率,再如通过智能识别功能优化媒资管理,轻松实现媒资的有效关联、对应和搜索等。

4

生态化建设

通过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搭建和完善,逐步培育产业生态圈,将高质量影视内容开发及衍生品生态建设成为开拓市场的发展路径,让行业具备更广阔的商业前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生态化建设联动释放产业价值,成为打造行业竞争优势、筑牢发展根基的有效途径。华特迪士尼公司以IP的培育与变现为核心,采取IP全链条开发与多元化发展模式,在产业链上先后涉足电影、电视、音乐、出版、游戏、衍生产品、主题公园等各领域,多链条的联动与价值释放让整个生态体系良性运转起来,拓展市场价值的同时也分散了行业投资风险,逐步以强大的IP全产业生态布局坐上了娱乐产业龙头老大的宝座。目前,迪士尼又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其在线流媒体视频服务Disney+,成功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筑牢其文娱生态帝国。

从“十四五”规划

国内影视如何正视行业发展方向

从目前国内影视产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产业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十大主题也明确表明从中国电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和命题,基本涵盖了中国电影近年发展出现的问题和症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01

国家战略层面将电影的定位改变,从人民的娱乐方式赋予了宣扬中国精神方面的意义。

“十二五”至“十三五”时期,中国电影发展取得优秀成果,影片类型多样化且数量不断增长;作品质量提升,佳作频现;银幕数居全球首位,率先实现全数字化放映;票房跃居世界前列,国产影片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巩固;电影方面的科技研发、公共服务以及对外交流合作蓬勃开展;电影行业人才增多,行业管理相对科学规范。

在经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后,党对电影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由中宣部统一管理电影工作,电影发展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政策优势、保障优势充分彰显,计划中指出电影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是中国精神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02

党和国家深知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缺陷,并决心致力改变。

中国电影市场目前仍然存在“电影作品高度不够、数量多但精品比例少、品质欠缺、经典案例少”等电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未来中国电影要着重把握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生产高质量作品,进一步提升国产影片质量等次。

03

计划将发展目标量化,一步步指明各方面如何做。

3.1 增强电影创作生产力

电影的创作生产力在于人才,比如编剧,计划指出要加强人才建设,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模式。重视优秀青年人才,发掘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电影编剧、导演、演员等,形成中国电影拔尖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加强规范引导,指导电影人更好发挥作用。

3.2 作品指标:作品要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美学。

3.3 着力构建以国产片为主导的电影市场规模

报告中明确指出国产影片年度票房占比保持在55%以上。据往年的调控相比数量明显上涨,同时意味着国产影片将获得大力扶持,国产影片也更有市场。

3.4 构建完善的电影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电影产业体系涉及很多,包括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相关的还有开发电视、信息网络、移动终端、家庭观赏等电影消费市场。电影版权、电影衍生品开发及授权,电影与游戏、旅游融合后的产品等等,都在国家构建的完善电影产业体系的范围内。

公用服务体系包括培养全民观影意识,让看电影成为一件平常事。推进城乡电影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和乡镇影院的发展。

3.5 培养造就一批世界知名的电影艺术家

报告中指出要发挥评选工作的重要作用,培育一批德艺双馨、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名制片人、名专家。同时也要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电影编剧、导演、演员等,形成中国电影拔尖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

3.6 提高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未来中国电影市场要适应国际形势新变化和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切实增强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推动中国作品走出去,也就是党和政府会选拔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推向世界,给了高质量作品更多的发展空间。中国电影要走向海外必须要有过人的实力,必须要有对于电影艺术不断的探寻,而不能满足于在国内创下了多少票房新高,获得了声势浩大的关注。这需要有专业人才对接国外发行和展映,国际电影交流人才会是未来刚需。

04

优秀电影作品榜样化更加明显。

报告指出在电影产量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要实现质量显著提升。重点影片创作任务如期完成,多类型多题材多样化创作格局不断完善,每年重点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精品力作,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广大观众对国产电影的满意度持续保持高位。

叫好又叫座肯定是电影质量好,票房也高,这样的举措发扬榜样作用的意思就非常明显了,未来观影学习的活动会相对增多,同时全民参与投融资的趋势已经到来。

05

升华国内电影市场,促使市场体系更加健全。

报告中指出国产影片年度票房占比保持在55%以上。到2025年银幕总数超过10万块,这个目标目前已经接近完成。还要将电影依托国家级电影科研力量组建,将中国电影市场和云计算、大数据、5G、VR、人工智能联系起来,电影产业链条延伸拓展,电影消费模式创新升级。使市场体系更加健全。

国有电影企业进一步做优做强的同时,也要发挥带头作用,助力民营电影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和各具特色的中小微电影企业。这一举措证明国家会支持一些生产高质量作品的中小公司,中小公司也会迎来一定程度的发展高峰。

06

未来5~10年内的创作内容导向。

计划指出,未来中国电影作品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精品战略,创作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电影作品,彰显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鼓舞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党和国家会推进落实“十四五”重点电影创作选题规划,提高重点作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水平,进一步完善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影的创作领导工作机制。

所以未来的发扬中国精神的影片可以围绕比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等。

07

党和国家鼓励丰富多元电影题材。

首先电影创作要真实,创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不断生产有质量、有故事、有温度的电影作品。

科幻电影、动画电影和特种电影,鲜明特色的农村电影、少儿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纪录片、科教电影、戏曲电影等多元发展。未来一段时间现实题材作品还会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08

鼓励科技的创新创造与电影相结合。

计划表明未来党和国家会促进在电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美术等各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提升音乐、剪辑、视效、后期制作水平,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技术体系,刷新视听体验。这意味着科技将与电影相结合,一些理科生的工作者会进入电影行业,增加了电影行业的就业人群。

09

加强影视公司的管控和优质公司的筛选。

计划指出国家支持院线公司并购重组,对不符合现行准入条件的院线实行退出。这就意味着给了中小企业机会的同时也会更加管控民营电影企业,行业的竞争力会激增。所以中小电影公司的电影作品要符合国家要求走专、精、特、新的路线,一定要体现特色化和差异化。

10

国家层面大力加强人才建设。

国家层面要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电影人才队伍,为建设电影强国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才,发扬中国电影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同时也会为摄影、录音、美术、灯光、音效、服装、化妆、道具、特技、特效和后期制作等专业人才创造更好的学习培训机会和成长环境。注重培育电影复合型创作人才,以及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