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世界电影诞生日:在“19世纪的首都”巴黎发明电影

此后百余年间,从巴黎到上海,从世界到中国,电影是社会历史的记录者与参与者。在电影诞生纪念日到来之际,澎湃新闻特约一组文章,打捞经由影像采集的历史记忆。

此后百余年间,从巴黎到上海,从世界到中国,电影是社会历史的记录者与参与者。在电影诞生纪念日到来之际,澎湃新闻特约一组文章,打捞经由影像采集的历史记忆。

“这些盘旋、错综的回忆,最多至维持几秒钟;一时没有确定身在何处,就造成了各式各样的假设,而仓促间我往往来不及辨认这一个接一个的假设,正如我们在看连续照片放映机放映的奔马时,来不及分清前后不同姿势的位置一样。”(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卷一《去斯万家那边》,周克希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7页)人群中有一位来自里昂的安托内·卢米埃尔(Antoine Lumière)。他看完后大感兴趣,说道:“要把盒子里的图像弄出来,放到大荧幕上,我要回里昂,我的儿子们可以做到。”

卢米埃尔兄弟的上色照片;左为奥古斯特,右为路易;摄于19世纪90年代,原片为黑白 © AKG/ALBUM

帝国的终结然而没过几年,1870年7月19日,普法战争爆发了。拿破仑三世(1852年至1870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军队于9月1日在色当战役中大败。普鲁士一洗1806年10月14日在耶拿战役中败给法兰西第一帝国之耻,德意志铁血宰相俾斯麦在1871年战后的凡尔赛会议上大放厥词:“没有耶拿,就没有色当。”

凡尔赛宫镜厅,疫情以前游人如织;图 周之桓

“19世纪的首都”与美好时代不过战争的阴霾并不影响巴黎成为“19世纪的首都”,正如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与哲学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所言(《巴黎,19世纪的首都》,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拿破仑三世虽然输了普法战争,却为巴黎与法国乃至现代社会的奠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对历史与考古研究痴迷。在诸多学者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著名的《凯撒传》。除了在高教领域建立了高等研究院外,他还创办了古代凯尔特与高卢及罗马博物馆,即现今法国国家考古博物馆。人们开始对过去不断总结,并“创造”本民族的历史。不过他的诸多功绩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建造新巴黎。

现法国考古博物馆 图 周之桓

视觉革命:前电影时期的印象派从1860年开始,法国诞生了一种艺术运动或者说一种艺术风格。绘画不再是原先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写实画风,内容也不再局限于神话传说、圣经故事、历史题材,而是自然,更是人本身,是在城市的生活场景,以及在城市生活的人。如果站在近处观赏这些画作,那看到的好像是模糊而似乎未经修饰的画作草稿。但如果从远处看,那似乎就是不经意的一瞥中所注意到的景象。第二帝国灭亡,进入第三共和国后,1874年,莫奈创作了著名的绘画《日出·印象》。正是这幅画作让人们给这个新兴画派或者说艺术浪潮取了个名字:印象派。这被认为是现代画作的开端。

莫奈《日出·印象》,局部细节 图 周之桓

从19世纪初开始,由于照相技术的诞生,画作不再是记录现实,尤其是人像的唯一手段。印象派画家不再使用传统的已知色彩,而是根据观察创造出眼睛所看到的色彩。绘画场景是真实生活中的某一瞬,但它区别于以往,并不是固定摆出的造型,也不是某种程式,画面似乎是动态的,欣赏者好像能看到下一刻即将发生的景象,或者置身其中。因为绘画的内容就是自己生活中的某一刻。

古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1848年至1894年)《巴黎路·雨中景》;画作中心位置的点灯略显突兀,左下角又略显空白,但这正是活生生的巴黎街景,是流动的生活中的一瞬间;图 周之桓

而这种同一场景以及同一主题的多重创作,也是莫奈的一大风格。不知道他是否受到了当时连续摄影技术(chronographie;又译为“定时摄影”)的影响。极为有名的便是名为《鲁昂大教堂》的一系列画作。

莫奈的系列画作《鲁昂大教堂》之一,画于1892年,藏于巴黎马摩丹·莫奈美术馆(Musée Marmottan Monet);图 周之桓

莫奈的系列画作《鲁昂大教堂》之一,画于1892年或1894年,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图 周之桓

莫奈的系列画作《鲁昂大教堂》之一,画于1893年或1894年,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图 周之桓

莫奈的系列画作《鲁昂大教堂》之一,画于1894年,藏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巴黎奥赛博物馆;图 周之桓

莫奈的系列画作《鲁昂大教堂》之一,画于1894年,藏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图 周之桓

看与被看:成为不朽巴黎本身也是当时最被世人瞩目的城市,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在这里。1855年、1867年、1878年、1889年以及1900年,巴黎举行了五次世界博览会。新的科技成果与海内外的新鲜事物都在巴黎汇聚。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一座全钢铁打造的三百米高塔屹立在巴黎:埃菲尔铁塔。高塔的建造也带来了新的视角。摄影家们争相登高,从空中俯瞰新的现代城市。纳达尔(Nadar,本名加斯帕德·费利克斯·图尔纳雄[Gaspard-Félix Tournachon],1820年至1910年)便是其中之一。其实,早在1858年他就成了世界上的高空摄影第一人。当时的摄影家坐着热气球升空,从另一个视角看待世界。

路易·卢米埃尔的孙子辈马克思·乐福朗科(Max Lefrancq);其身边便是电影放映机,拍摄与放映一体;© 法国电视三台

1919年卡努多(Ricciotto Canudo,1899年至1923年)将电影称为第七种艺术——至此卢米埃尔兄弟的发明成为艺术。那究竟什么是电影?按照两兄弟的设想,它的本质应当是记录、参与和观赏。如果说在美好时代的十九世纪首都发明电影,是记录、参与并观赏着那个全新的现代社会,那如今我们依旧延续着这个传统,只不过程度更高,主动性更强。每个人都能创造自己的影片,都能随时被记录,以动态影片的形式不朽;而世界也进一步被联结在一起。

作者: 周之桓 (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巴黎文理研究大学博士、比萨大学研究员)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