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除了大牌云集和大制作,Netflix原创电影还有什么?

奈飞对传统电影行业的野心早就人尽皆知,但由于其流媒体属性,奈飞原创电影的发行方式自然是优先线上的,那么对传统院线电影观众来说,就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奈飞史上最贵的原创电影《红色通缉令》(Red Notice)虽然风评糟糕,但收视表现来看也算物有所值,上线当周就获得了1.48亿小时的收视。不久之后,云集一众巨星的《不要抬头》(Don't Look Up)虽然风评一般,但话题度简直爆满,上线就是收视冠军。

奈飞对传统电影行业的野心早就人尽皆知,但由于其流媒体属性,奈飞原创电影的发行方式自然是优先线上的,那么对传统院线电影观众来说,就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最近几年,尤其是去年疫情影响下,好莱坞传统的电影窗口期已经被大规模缩短,去年很多电影在院线上线几天后就在流媒体上线,这让传统院线充满危机感。

《红色通缉令》在奈飞上线的同时,由于没有任何传统院线愿意把屏幕分给来抢饭碗的奈飞,因此只有少数一些独立电影院上映了本片,美国总计上映本片的电影院总计只有约750家,票房收入只有差不多100万美元。

100万美元的票房和本片超2亿美元的预算相比,完全是九牛一毛,但是奈飞根本不在乎票房。

《红色通缉令》还是剧本的时候,最早版权被环球买下,本来就是打算用来捧Dwayne Johnson的。但是之后由于拍摄日程不顺,版权又被转卖给了奈飞。

说起来,大部分观众对《红色通缉令》的观感其实都差不多,这明显应该是一部夏季在电影院上映的爆米花电影,在寒冷的11月看,尤其是在家用流媒体看,总觉得怪怪的。

《红色通缉令》可能除了卡司,没有任何角度称得上是一部“好电影”, 它既不可能和任何奖项有关系,也没有为观众带来突破表现新人的可能。烂番茄上新鲜度只有36%,Metacritic上评分也只有37%。要不是这三个超大牌主演,一般电影观众可能看到这种评分就根本不会打开看。

但与此同时,《红色通缉令》的收视数据又确实不错,上线前三周拿到了3.28亿小时的收视。有至少1.21个奈飞账号看了至少2分钟。如果把3.28亿个小时平均成片长,那么意味着有1.64亿个账号看完了2个小时全片。

这样的收视数据,还是相当厉害的,甚至是完全吊打今年绝大部分电影的。

《不要抬头》(Don’t Look Up)也差不多,光是这个卡司,是个影迷大概都会忍不住打开看一下。虽然这部电影也是批评很多,但上线后也是毫无意外地成为了奈飞上的收视头名。

小屏幕看电影对观众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美国一些比较小的有线电视频道,曾经就很热衷拍电视电影,也就是专供小屏幕的电影。到录像带DVD时代,又有各种拍完直接以录像带DVD形式发行,不进电影院的电影。这些电影的共同点就是,一般都是小成本制作,质量当然也比较糟糕。

这种情况到流媒体时代出现了巨大转变,尤其是奈飞的入场。

除了奈飞之外,其它流媒体的后来者本身都是电影电视行业的巨头,流媒体平台只是他们商业版图的一小部分,所以这些巨头以传统方式拍电影,哪怕发行的时候反传统地缩短窗口期上流媒体平台,但大体还是要顾虑院线,比起为自己流媒体平台吸引订阅,总体还是更倾向于院线放映。

奈飞前前后后已经拍了不少原创电影,无论是拍摄阵容还是预算,都是大手笔,甚至在奥斯卡上有了一席之地。

但问题在于,这种直接上流媒体,观众极少有机会在电影院看的电影,真的能算得上“电影”吗?

任何一部电影,除了放映期间的票房收入,对整个流行文化能产生多大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这一点,恰恰是奈飞扔再多钱也买不到的。

去年奈飞有一部同样大制作的电影《永生守卫》(Old Guard),本片同样也是院线加奈飞同时发行,当然院线数量也同样非常有限。上线之初,本片很快就有了热度,在奈飞上的收视表现也很不错,但很快,它不仅消失在奈飞收视排行上,也消失在了观众的讨论中。

这种上线当周热度很高,但之后迅速消失在大众视野的电影,奈飞出了不少。

今年2月的韩国科幻片《胜利号》(Space Sweepers)上线当天就成了奈飞收视第一名,但很快消失。之后Zack Snyder的《活死人军团》(Army of the Dead)在五月上线的时候,同样是上线就是热度顶峰。

今年的《红色通缉令》也差不多,如此重磅的大制作电影,上线当周热度极高,无论是奈飞平台上的收视数据还是观众讨论都是如此,但之后就迅速消失在了大众视线中,没有人还在讨论。(啊…这么说,本文也算是个oxymoron啦)

过去几年,奈飞原创电影几乎就是两种,一种是制作精良能拿到奥斯卡等奖项提名的,一种是既不可能拿奖也毫无媒体热度的。

这几年奈飞原创电影数量几乎都都在100部以上,可是无论是因为质量高还是质量差能被观众记住,能稍微留下一点印象的,屈指可数。

要知道,传统片商一年也就发行20到30部电影。

和电视剧一样,奈飞作为好莱坞强势后来者,已经越来越难买到其它厂牌电影的版权了,所以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奈飞都不得不为原创狂撒钱。

但如今,从《红色通缉令》和《不要抬头》上,也能看出奈飞这些年在内容生产上的变化。在原创电影方面,奈飞已经从数量转向了“质量”:与其拍一大堆掀不起水花的小成片电影,不如用大笔预算请来超巨影星,不管最终电影成片后到底好看不好看,至少热度足够。

《红色通缉令》和《不要抬头》这种几乎单靠堆砌卡司就能吸引全世界影迷眼球的作品,好看还是不好看完全是其次,而且从收视数据来看,奈飞的目的也完全达到了。

一方面,奈飞当然还是希望能拿下奥斯卡这种重要奖项,过去几年,它每年都要花几千万在奖项公关上。去年,奈飞是拿到最多奥斯卡提名的片商,今年很可能也会如此。

但要注意的是,奈飞之所以希望自家电影拿奥斯卡,之所以希望自家电视剧拿艾美,并不是觉得这些奖项能吸引多少观众,而是因为这些奖项能吸引业界大牛。

还是以《红色通缉令》为例,这部电影评论界口碑一塌糊涂,但是观众评价其实还蛮不错的,大家都觉得作为一部无脑娱乐片,它足够称职,不枉费花两个小时看。

但是对演员们来说,虽然很多年前那种为流媒体拍作品算是放下身段甚至自降身价的情况已经不怎么存在了,但如果为流媒体排片给人的印象依然是“就是看在钱的份上,不可能拿大奖的”,那对很多有抱负的业界人士来说,会大大减少吸引力。想想看,给奈飞拍片如果又有大钱赚,又有热度,搞不好还有大奖拿,那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奈飞的电视剧也差不多,之前我们讨论过很多次,无论奈飞花了多少钱,拍了多少原创作品,奈飞上收视率最高的依然是《老友记》和《办公室》这些传统电视台的经典作品。

虽然说远一点奈飞有《纸牌屋》(House of Cards)和《怪奇物语》(Stranger Things),近一点,有今年大红的《鱿鱼游戏》(Squid Game)这种肯定会在流行文化史上留下印记的作品,但这和奈飞每年拍的剧集数量来说,差距实在太大了。

之前奈飞的《曼克》(Mank)和《爱尔兰人》(The Irishman)为了参与奥斯卡奖竞争,都按规定在院线上映,然后今年几部比较重磅的作品基本上都给了一到两周的院线放映。有消息称,奈飞正在考虑延长院线放映时间,扩大作品影响力。

当然啦,时间可能是站在奈飞一边的,毕竟经历了疫情,大家对在家看电影这种事情已经在逐渐习惯起来了。不过票房/收视数据是一回事,但是文化影响力就是完全另一回事了,不知道奈飞得砸多少钱才能砸出一部比肩《鱿鱼游戏》这种讨论度的原创电影。

很多年前,流媒体原创作品通常的满足小众观众喜好的,各家流媒体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这些多样化正在慢慢抹去。以奈飞为代表的巨头都在尽力争取最广泛观众的喜爱。

所以像《红色通缉令》和《不要抬头》这种作品,虽然肯定不会如评论界年度十佳的眼,但毫无疑问会是这一年里难以忽视的作品。

关键词: 大牌 制作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