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江南文化与上海电影的鱼水之缘

江南文化是上海电影的重要精神命脉。上海电影从它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它对江南文化的影响。

 1月7日,2022年新年的第一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第九期在上博举行。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任仲伦教授和著名导演、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胡雪桦教授围绕“江南的电影”主题,分别以《江南文化:上海电影的重要根脉》和《上海电影与江南文化》为题发表演讲。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任仲伦教授

任仲伦教授认为,江南文化是上海电影的重要精神命脉。上海电影从它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它对江南文化的影响。中国电影发源在北京,发祥在上海,首先,得益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让其率先拥抱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成果,孕育了上海电影的土壤;其次,是上海拥有最多的、稳定的市民阶层。他们的需求和购买力对上海电影形成了一个有力支撑。第三,一大批文化人进入电影行业,包括企业经营者、知识分子和海外留学回国的青年才俊等,支撑起电影行业的创作、制作和营销。有了以上基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电影迎来了第一次高潮。在战乱年代,上海还保持着电影丰收的姿态,这就是上海电影了不得的地方,也是对上海电影、江南文化乃至对中国电影、中国文化一个最大的贡献。无论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是《风云儿女》等,都能代表上海电影关注现实和老百姓生活的本性。

任仲伦教授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电影、文艺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上海成立了电影制片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锻造的电影创作力量和革命军队的文艺工作者汇聚在上海,上海的电影艺术家依然是中国电影的主力军,如《乌鸦与麻雀》《女篮五号》《南征北战》等一大批影片支撑起五、六十年代上海电影的地位,上海电影进入第二次高潮。1980年代开始是上海电影第三次高潮,上海电影依然保持着全国领先的态势,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影片反映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对国家改革开放的呼应,包括《于无声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跨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电影实行了改革,改革过程中上海电影再次崛起,通过一系列创作,上海电影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上海的电影制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提出来到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相信上海电影也会大有作为。   

  著名导演、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胡雪桦教授

胡雪桦导演在演讲中表示,作为一个上海导演,他要拍上海是因为有一个情结。他觉得人们常常对上海文化有一个误解,认为上海文化就是小桥流水、旗袍、亭子间的概念。其实上海是一个有雄性的地方,上海可以有金戈铁马,也可以有铮铮男子,上海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方。在随后的演讲中,他分别以自己的作品《上海王》《兰陵王》和《神奇》为例,讲述了电影创作与上海城市的关系。

《上海王》电影是从上海浦和下海浦讲起,因为水是我们江南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正所谓“上善若水,海纳百川”。在清末民初,各方势力在上海角逐,有清朝政府、外国列强、黑帮等,这部电影是对特殊年代人性中的“情与义”做了一个很重要的折射。《兰陵王》是胡雪桦导演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拍摄过程中得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支持,上影厂原厂长吴贻弓评价该片是很有诗意的电影。胡雪桦讲到,上影厂的电影《城南旧事》给了他很大启发,所以,他认为艺术不仅需要传承,也需要发展,正所谓“守本创新”。谈到他在2011年拍摄的电影《神奇》,该片以上海世博建设的一些场景为背景,从过去的上海讲到现在的上海,不仅是一部上海题材的电影,同时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元宇宙”电影。现在“元宇宙”概念炒起来了,是因为有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小说,里面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元宇宙”,所以把2021年定为“元宇宙年”,其实就是讲人和虚拟世界的关系。《神奇》这部电影是2013年上映的电影,那个时候我们就在电影当中用了“虚拟世界”的概念。专家们还与现场的听众进行了互动对话,使大家对“江南的电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江南文化讲堂”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讲堂聚焦江南文化主题,聚合海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专家学者,以“史”为脉,讲授江南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积极传播江南文化创新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关注江南文化的浓厚氛围,努力服务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同时,让广大市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进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共同参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