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好莱坞 / 正文

《法兰西特派》:把电影拍成杂志,只有这位强迫症大神了

“强迫症导演”韦斯·安德森,电影界独树一帜的风格大师。

“强迫症导演”韦斯·安德森,电影界独树一帜的风格大师。

然而,《法兰西特派》却有点让人看不懂。

本文有剧透。

1

摩西是个疯子。

年幼时他就希望成为一名享誉世界的艺术家。

摩西父亲是一位马场主,优渥的成长环境给他良好的教育,但这并没阻止他的疯狂。

为了成为艺术家,摩西在肮脏、饥饿与孤独中挣扎,患上了精神疾病,还因杀害了两人获刑50年。

漫长的监禁,摩西必须找点什么来慰藉心灵。

于是,他将一幅画送上“烟灰缸,花盆和编绳”的展览。

这并不是什么世界级艺术大展,只不过是无趣镇监狱精神病犯人的自娱自乐。

然而,摩西的作品却被因债务纠纷关在此处的经纪人朱利安发现了。

朱利安所剩无几的财产买到一个与摩西面对面谈话的机会,身为知名经纪人的他,决定将这个疯子打造成伟大的艺术家。

身处监狱的摩西,究竟在画什么?

其实,他画的是监狱女看守。

摩西眼里,他与女看守灵肉交融,可当他问出“爱”,对方却矢口否认感情。

情感的打击削弱了摩西的创作热情,朱利安已经用“监狱艺术家”的戏剧性成功吸引世界注意,可摩西却交不出作品。

为了让摩西重振旗鼓,朱利安用三寸不烂之舌颠倒黑白,直接客串辩护律师,将摩西杀人解释为艺术灵魂的冲动。

就这样,摩西继续着他的创作,一系列关于“她”的壁画布满了监狱墙壁,这场艺术的“骗局”也被推上高潮——朱利安决定在监狱办画展,并邀请一众策展人、评论家与社会名流,开启更加疯狂的艺术生产。

面对混乱,没人能确定摩西的作品究竟是不是艺术,但他已然在朱利安的策划下成为画家。

这也是《法兰西特派》第一个故事——《实实在在的画家》。

英语里,“实实在在”和“混凝土”是同单词,比喻了摩西绘制墙上的画。

讽刺的是,从精神病到大艺术家的横跨,全靠朱利安油嘴滑舌,让无趣镇变得荒诞有趣。

2

《法兰西特派》是无趣镇的一本杂志,由于风格独特的主编逝世,即将面临停刊。

所有故事,都是性格迥异的作者们创作的。

另一个女记者书写了《修订宣言》。

女记者认为,合格的记者必须放弃爱情和家庭,全方位投入到新闻事业,而她也确实因此收获了过硬的专业技能。

因为这份执着,她与领导游行的男学生一拍即合,来了一场忘年一夜情,女记者还亲手帮男学生“修订宣言”。

其实,这是对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的戏仿。

电影中,这个可怕的流血冲突变成了学生和市长的国际象棋比赛,并夹杂着男学生与女记者、女学生的三角恋。

尽管脑洞大开,舞台调度满分,但过于丰富的视觉几乎让人看不清故事内核,成为三个故事中评价最差的。

另一个是男记者写的《警察局长的私人餐厅》。

过目不忘的黑人男记者能够把所有作品倒背如流,他亲眼见证了警察厅长如何救出被绑架的儿子。

英雄,是那个明知毒药也吃下去的厨师,他竟然职业道德满分到感叹“原来有毒的菜这么好吃”。

因为这篇文章,男记者得到了主编赏识,并被奇特地建议:让人觉得你是故意这么写的。

末尾,又回到《法兰西特派》杂志本身,一个回环。

韦斯·安德森仍然保留了他喜爱的强迫症式叙事,但最大的缺憾是,毫无关联、缺乏共性的故事,尽管形式新颖,却不像一部完整的电影。

3

虽然故事不讨喜,可《法兰西特派》却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视觉色彩、剪辑方式很有实验性。

《法兰西特派》属于宝石色系,尽显法式浪漫和复古。

囚禁与痛苦的监狱,也很别致,更别说巴黎咖啡馆、杂志社与各种街景了。

与色彩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大规模出现的黑白画面。

强调“跟着感觉走”的创作团队看似随性选择黑白或彩色的35MM胶片拍摄,实则用剪辑改变了电影。

两种色彩跳跃出现,各种图片、文字与风格迥异的动画,合力将电影真正变成了一本视觉杂志。

绑架大戏,用了《丁丁历险记》的复古画风,用最简单的视觉说清复杂的故事。

最具颠覆性的可能还是创作理念。

安德森的拍摄计划略带随意,团队连续几周拍同一个故事,然后再突然重新拍完全不同的新故事。

而知名影星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艾德里安·布洛迪、蒂尔达·斯文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以及邦德女郎蕾雅·赛杜、西尔莎·罗南和“甜茶” 蒂莫西·柴勒梅德等,都以不曾相识的银幕形象突破出演。

这场大动干戈将杂志拍成电影的创举,让许多人认为《法兰西特派》是一封送给纸媒的情书,至于他肆意挥洒的风格和几乎冲破银幕而来的表达欲,则像一种纯粹的艺术自由,即便懂的人不多,但懂的人都懂。

毕竟,哪怕旁人眼中有千变万化,仍然只是导演心中的“一部电影”而已。

关键词: 影院 问题 楚还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