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今天,我吹爆《狙击手》

可以说《狙击手》这部电影所带给当下观众的,就是这样的细部和肌理,在一个好故事里,透过抗美援朝的战火,致敬每个流血的躯体,也省思今日的和平之艰难与深刻。

《狙击手》是张艺谋指导的第25部长片,是我们这两年在电影院看到的第3部,前两部是2020年的《一秒钟》和2021年的《悬崖之上》。三部风格与故事迥然不同,自然有影迷感慨其工作生活的自律和无限的精力,因为他不仅是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的导演,还将为众人送上春节档的期待。

其实反观这几年的电影市场,尤其是主旋律电影的一次次破圈,我们看到很多的主旋律电影占据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从《红海行动》到《战狼》,无不应证电影主题的有一个可预见的春天,而张艺谋,也在试图通过《狙击手》探索中国主旋律的另一种表达,他将自己的战争情怀、人文关怀和主旋律战争电影的类型化进行交融。

就我个人的观影体验来说,《狙击手》可以媲美《红海行动》和《功勋-李延年单元》,是一部非常高质量的战争片。大到故事取材、剧情设计,小至拍摄效果、演员选择,都可谓白璧微瑕、完美之上。

首先,在编剧在剧情,仿佛演员、镜头、配乐、节奏、特效都是为了剧情和人物塑造服务。一切张弛有度、克制中显精致。从故事结构、情节设计到人物演绎,都可以说是删繁就简、主次分明,相互呼应、紧扣题旨。同时故事简明清楚,结构干脆利落,节奏紧凑、紧张,篇幅合理,在这方面优于《八佰》、《长津湖》不是一星半点。

而且情节设计环环相扣,素材完美衔接。从鲜见于同类电影中的当地孩子,到任务目标——侦查员的那具“尸体”,群像并非脸谱化设计,而是将每一个人都塑造得血肉丰满。

其次就是主旋律电影聚焦小事件的突破。其实我们在以往的观影经历中可以发现,战争电影往往习惯于全景式展示战争的规模、强度,侧重于宏大主题的叙事,如《水门桥》就着力炸桥在整个美军撤退中的战略意义,而《狙击手》将视角浓缩到最小,小到只有一个场景,两支小队,几把枪。为了一份事先不知道的情报,一个不能抛弃的战友,智斗厮杀,围困突围。

并且合理呈现敌我力量,没有过分夸大志愿军的英勇,也没有过分贬低美军的无能。着力塑造了美军狙击小队胆大心黑的指挥官威廉,使双方对抗真正成为战士之间的对抗,而非笼统的战场的对抗。《狙击手》更多笔墨展示的是“战士”,而不仅仅是“战场”。通过深挖人物细节,来以点带面地还原战场的真实与残酷。

《狙击手》聚焦于冷枪五班狙击手的故事。电影原名《最冷的枪》也是呼应“冷枪”这个概念。最冷的枪,最热的血。

战争中的团结与残酷并存,狙击手之间的战争也愈加残酷,上一秒还跟你交谈的战友,下一秒就阴阳两隔,你甚至没有时间悲伤,牺牲总在发生。不仅仅是我方志愿军,同样的,敌方美军也一样在遭遇这种痛苦。所谓战争中的人文精神,其实就来自于此。

《狙击手》中所隐含的反战精神,也隐约可见——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的背后,是战争的残酷。而战争其实是由无数生命组成的,而不是由枪炮组成的。

狙击手合二为一,五班精神永不死去。集体由个人组成,个人因集体而长存。当主旋律片终于学会调整焦距,讲好一个故事,收敛多线叙事、囊括群像的野心,不走廉价煽情的捷径,大故事里真实的“人”的形象才终于能放大、立稳。

可以说《狙击手》这部电影所带给当下观众的,就是这样的细部和肌理,在一个好故事里,透过抗美援朝的战火,致敬每个流血的躯体,也省思今日的和平之艰难与深刻。

关键词: 狙击手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