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以一个左转双周偏轴转体1620动作,拿下冠军。赛后她说,“我参加冬奥会,从来不是为了打败其他运动员,而是打破界限,滑到我的最好。”
在电视剧《超越》最后一集,父亲陈敬业对赛前心态浮躁的陈冕说,“其实啊,金牌在我们那个年代非常重要,因为它对国家很重要。现在你生活在一个新时代,运动员只要超越自己,那才是最关键的。”
屏幕内外,同样在冰雪竞技场,同样的“超越”精神,产生了一次奇妙联动。
2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我们的新时代”主题电视剧重点项目《超越》研讨会在京举办,研讨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总局电视剧司、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承办。会上,与会者对剧集艺术特色、精神内核等进行深入研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指出,《超越》以诚挚匠心打造精品,彰显爱国情怀,为观众带来一个热血励志的体育故事,与全国人民、世界观众共赴冰雪之约,也让超越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凝聚、传承。
朱咏雷表示,《超越》的成功,是制度优势和集体智慧的体现。一是生动刻画奥运精神,展现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呈现新时代中国的精神特质和青春风貌;二是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平实的视角以小见大,塑造中国人的精气神;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勇于开拓,用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
两个时空,勾画三代人群像
《超越》开篇,1989年16岁的郑凯新与2014年16岁的陈冕,在两个叙事时空里遥相呼应,三代短道速滑运动员、教练员的故事由此展开。
“该剧在结构上的创新是大胆的。”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清表示,双时空叙事拓宽了表现视角和时代景深,加强了社会变迁的今夕比照。“两个时空的故事虽然来回穿插,但不同时空的情节脉络、起承转合又清晰自然。”
高密度地运用蒙太奇手法将不同人故事进行组接,让《超越》呈现出一组生动群像。
主人公陈冕渴望向父亲陈敬业证明自己,并为此开始艰苦的八年训练;第一代教练员吴庆红怀着几个月身孕坚持上冰工作,把队员当作自己的孩子去关心和指导;第二代教练员陈敬业、郑凯新等激励自己的弟子陈冕、向北、罗竹君等奋勇训练、为国争光。“该剧将三代人的命运相互交错地呈现,突出他们体育人生中的共通点和交叉处,进而引发观众共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说。
荧屏内容的风格化呈现,得益于幕后的理念驱动。在编剧李嘉看来,不止站在领奖台上的人是英雄,所有在追逐梦想、超越自我的道路上奋斗的人都可以是英雄。“我们不做任何名人的传记,而是要塑造那些奋斗者、伤病者、徘徊者、失败者,真实展现运动员不同的人生路径,勾画整个短道速滑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整体群像。”
作为观众代表,《超越》中的诸多情节,让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教练员、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5000米接力亚军许宏志深受触动。“无论是剧情中角色不服输的劲儿,还是赛场上奋勇拼搏的气势,都还原了运动员在训练上和比赛中的心理状态。”
“超越”精神的生动诠释
《超越》由广电总局出题、组织创作、全程跟进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柠萌影业联合出品。
剧中的运动员在超越,剧外的摄制组也在超越。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高韵斐介绍,“在疫情影响下,《超越》相关出品方、制作方知难而进,抢拍赶拍”,赶在冬奥会开幕前夕首播央视一套黄金档,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黄金档及时跟播,湖南、吉林、黑龙江和河北等地卫视二轮播出,实现了收视和口碑双赢。
《超越》的创作过程中,导演张晓波白天拍摄晚上看剧本,剪辑同步进行。总制片人苏晓每周都到现场指导,所有演员练基本功,女演员李庚希发烧期间也没有停止拍摄,户外零下几十度的情况下,工作人员每天连续工作15个小时以上。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党组副书记、总编辑李皎说,“正是这种精 神,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实现了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