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档期大战,票务平台含着多少隐形竞争动作?

身为互联网时代行业基础设施的票务平台,不应在实操中从认知层面垄断信息抵达普通观众通道的生意,利用信息差,为有利益关联的影片严重倾斜资源与输送利益。

春节档刚刚过去。今年参战春节档的电影有8部、背后的公司超过120家,又是竞争激烈的一年。

通常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已经有机构对每部电影的票房进行预测,但除了参考主控、主创、题材、体量等维度,大家常常容易忽略一个环节,那便是购票环节。

伴随着线上购票成为观众主流购票方式,人们能够选择的购票方式却十分有限,接触到的购票渠道也越来越集中,除了猫眼就是淘票票。

购票平台早就成为电影上映期间,没有硝烟的另一个战场。平台上关于影片信息的变动,将直接反映在电影票房上。在观众不注意的角落里,存着诸多隐形问题。

票务平台资源倾斜严重

当下我们总能在商业院线电影的出品方、参与方名单中,发现猫眼和淘票票的身影。即使不是这两个平台,也多多少少与他们背后的派系有关联。

我们从1月初开始追踪春节档影片的想看指数和他们在票务平台的推荐排名,以热门影片《奇迹》为例,虽然在猫眼和灯塔的想看指数位列前茅,但对应的票务平台推荐页上,却长期被放在垫底的位置上。截止到1月30日,《奇迹》猫眼想看超过66万,位列春节档第二,对应的购票平台热映推荐页上,只排在了第五位;更不可观的情况出现在预售开启后,在正在热映影片里面,该影片更是排在了第九位。

相似的情况,同档期影片《狙击手》和《小虎墩儿大英雄》也在经历。《狙击手》在猫眼的想看人数排在春节档第6位,但是热映推荐页上却被情人节才会上映的影片压了一头。而《小虎墩儿大英雄》更惨,作为背负着国漫崛起希望,在春节档负重前行的一部动画电影,甚至直接被忽视掉了。无论是热映推荐页,还是待映推荐页,都找不到这部影片的身影。

(临近春节前,票务平台的待映影片推荐中,一些真正属于春节档的影片排序十分靠后,需要不断翻屏才会出现。)

而将这三部影片关联的资本方进行罗列,就能发现,它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并没有与任一票务平台的资本派系产生关联。

反观《长津湖之水门桥》《四海》《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熊出没·重返地球》《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等春节档其他影片,情况则好得多。

《长津湖之水门桥》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本就备受官方推崇,且前作《长津湖》刚刚凭借57.75亿票房,拿下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因此,无论在哪个平台,都稳坐推荐位头把交椅。

相比之下,韩寒新片《四海》,作为一部气质文艺的电影,放在春节档,一直都被视为“清粥小菜”的角色。平台想看人数也不算顶尖,一直是三、四位的样子。但因为参与方名单中,既有猫眼也有阿里,所以一直在两个平台占据数一数二的推荐位。

而《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熊出没·重返地球》情况也差不多,资方名单中因为出现了猫眼,所以即使想看人数徘徊在中游,但在购票推荐位上依然名列前茅;反观这两部电影在淘票票的待遇,则称得上是天差地别,被人气远远落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强力压制,仔细一看就能发现,原来喜羊羊的出品方中,早已注入了淘票票的基因。

想看+推荐位属于明着来的“潜规则”,而更隐秘的平台支持和打压“策略”需要研究才能看出来。我们也反向追踪了此前的贺岁档,观察到更多不同寻常的情况。

在贺岁档热门影片《爱情神话》的评论区,猫眼的一星差评占了10%,而同样是一星,在豆瓣和淘票票占比则不足0.5%。如果是小范围误差还能解释,但动辄10个点的差距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同档期上映的《反贪风暴5:最终章》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作为猫眼联合出品的电影,《反贪风暴5:最终章》在该平台的9-10高分高评,整整比淘票票多出10%。

如此大幅差距,究竟是平台本身的数据能力存在问题,还是这10个点差距存在人为操纵的痕迹?

“基础设施”不应为利益倾向打掩护

也许有人会将这样一个资源倾斜的动作,简单理解为商业行为。但殊不知,在一个已经处在垄断状态的行业里,对特定影片进行资源倾斜,已经构成了垄断。

具体体现在,观众从有想法看某部电影,到走入电影院,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服务,观众的选择都十分有限。

比如普通观众想要了解影片的大众口碑,进入购票平台对应影片下方的评论区获取信息,这当中评论的具体内容、不同程度评论的露出,甚至是评论的露出顺序,都会影响到观众决策。

当遇到本身态度摇摆不定、想法不坚定的观众,猫眼或淘票票等购票平台上的信息,更是直接决定TA会不会买票。很有可能看到在推荐位上排列靠前的影片就认为更好看,直接下单。

到了线上支付环节,却发现只能选择微信和支付宝,当这两个平台对影片信息在封面banner处露出和内页露出,其效果就完全不一样。

一般来说,只有与这两个平台有深度合作,对方才会对影片信息进行露出。

我们不否认,在电影工业化还处在莽荒阶段时,大平台进入对于整个市场的开拓作用。但时至今日,市场也早已给了平台超过付出成本许多倍的回报。

更何况,像猫眼、淘票票之所以有机会能够代表票务行业,也并非平台完全靠自身的力量就能做到的,根本上还是依赖于政策的推动以及每一个普通观众的成就。不能因为进入在线票务行业早,对票务市场提前跑马圈地,就默认他们的行为都合理;更关键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平台的规则和套路,越来越被视作整个行业的发展规则和套路,而忽略了这一行为所钻的发展空子。

票务平台本应身为互联网时代行业基础设施,但在实操中却越来越多地从认知层面,垄断信息抵达普通观众通道的生意,利用信息差,为自己的片子输送利益。打着服务公众的幌子,为自己的片子造势,这已经有垄断实质。

影响的总归是行业发展与消费者市场

垄断让行业形成了“不为巨头打工就没有活路”的潜规则,打破了正常的竞争规则,扰乱了市场的运行秩序与节奏。

尤其在春节档这样的大档期,每一部片子背后都关联着几十家公司、几百位员工,一旦受到刻意打压,很多电影人都会受到影响。

从商业层面出发,对影片进行排序,有合作的就靠前,没有合作的就不排,优秀影片得不到上升机会,不好的影片却可能因为花了钱就一路高歌。

这些问题最终很容易造成真正爱电影的人离开,而如果留下的更多是金融游戏的获利者,行业将越发凋敝,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电影环境越差,大家越依附于巨头,甘做巨头打工人,而越是依附巨头,越助长了其垄断行为,片子越来越难看,观众越不喜欢看电影。

自疫情以来,电影行业的基石——影院,屡遭重创。票房提不上来,很多片方把目光转向视频网站。窗口期越缩越短,流媒体对影院的冲击,在疫情的作用下,被提前加速了。传统电影行业想要活下去,面对着惨烈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电影行业本就火上浇油,如今线上购票平台的不妥举动很可能还会再加一把柴。在行业发展艰难之际,垄断角色依然从中牟利,通过压榨其他角色来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这正是垄断的可怕之处。

(远档期影片反而优先于近档期,消费者也会被推荐排序弄得不明所以。)

当前,这种垄断看似还只是集中在行业层面,受影响的也都是电影人。但其实每一个买票的普通观众,都早已在无形中被动卷入这场腥风血雨。

在巨头的引导下,观众无形之中受到了伤害。接收平台推荐信息+看平台打分结果,已经成为购票观众的消费习惯,但最近几年我们不断看到有观众质疑“这么难看的片子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分”?

既当运动员(投资出品发行),又当裁判(打分+评价),平台对于市场的影响力(伤害性)不言而喻。失去客观公正性,最终伤害的是电影观众,进而伤害到中国电影。

当市场上最终只剩下与巨头为伍的电影公司时,他们就完全掌控了制定整个行业规则的力量,包括最直接的电影票的定价。隐形的剥削逐渐显露原型。

到那时,最直接蒙受损失的还是观众自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