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节档尘埃落定一阵子了。对比去年“后春节档”时期,《你好,李焕英》仍霸榜热搜,乃至今年张小斐仍是春晚焦点。这个春节档过于凄凉,为数不多的话题讨论淹没在冰墩墩、谷爱凌等“冬奥明星”热点新闻中,毫无水花。
《狙击手》虽然有蹭上冬奥话题#开幕式后给张艺谋补张电影票#,但4.1亿次的阅读并没有转换成票房。截至2月11日,《狙击手》票房仅为3.76亿,只有770万人次看过。
今年春节档总票房60.35亿,美其名曰“史上第二强春节档”,实际上只是略高于2019年的59.03亿。相比去年春节档,则足足少了18亿票房。
圈内关于“失去的18亿票房”争议不断,各方不断声讨影院春节涨价导致“高价票”劝退观众。在大家看来,观影人次下降至2018年前的水平,是影院杀鸡取卵、自食其果。
硬糖君采访到的各位影院经理则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单纯说“高价票”劝退观众,完全是以偏概全。年年都在声讨电影高价票,不能拿个别影院夸张的上百元涨价截图,来指责所有影院春节正常的调价行为。
而且数据可以佐证,今年所谓的“高价票现象”,实际上只出现了一天——大年初一的平均票价高达56元,但从大年初二开始,票价一直在大幅下调。初二降至54元,而且初三院线群发布了统一下调票价的官方通知,大年初四的平均票价跌至51元,仅比去年春节档最高平均票价贵1元,初六的平均票价甚至跌至49元,几乎和去年的平均票价持平。
那么,失去的18亿票房,到底是影院“高价票”所致,还是电影内容撑不起春节档,亦或是经济大环境影响?
均价52元,贵吗?
影院挨骂,冤吗?
“去年重磅进口片大量缺席的情况下,影院的收入大幅锐减,对春节档的业绩依赖进一步加重,导致影院春节又进一步涨价。这是行业供给端不足,长期积攒的恶果,导致加码大档期恶性循环。”某数据机构分析师给硬糖君分析道,这也是业内主流的说法。
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电影产业研究学者、艺术研究院教授支菲娜指出,2021年因为亏空太多,多家院线、影管公司出现了无法和片方结算的问题。
净票房达400亿元,全国电影市场才能处于保本状态。但2021年全年净票房仅430亿元,相当于全行业忙了一年,只挣了30亿元。单日票房不足1亿,行业就在亏本。而这样的日子,去年有将近250天,相当于2/3时间在赔本。
看来,影院穷,是真的穷。但电影票,是真的贵了吗?从大年初二开始,一路下调的票价让春节档六天的平均票价落在52.8元。相较于2021年48.8元的平均票价,只涨了4元。而2021年的48.8元,相较于上一次春节档2019年的平均票价44.73元,涨了足足5元,2019年相较于2018年的涨幅也是5元。
从涨幅来看,今年票价并不算高。所谓的“高价”,涨得还没有往年猛。那问题出在哪?硬糖君注意到,拉高全国平均票价的“罪魁祸首”是一线城市。
近两年,一线城市的平均票价涨幅是最大的。2021年60.3元的平均票价,相较于2019年49.8元,涨了超过10元。2022年66.4元,相较于2021年又涨了超过6元。其中北京最夸张,2021年相较于2019年,均价涨了19元,达到了惊人的71.7元,2022年相较于2021年又涨了5元。
可能因为连续两年倡导“就地过年”政策,业内普遍对一线城市票房看好。一线城市影院指望薅一把不回家的“留守”观众羊毛,便导致了“高价票”现象。根据拓普数据,往年最爱看电影的一线城市,今年票房跌幅也最大,达到了30%。
“二三线城市是真的冤枉,被扣上高价票的帽子,受到连坐。”成都某影院经理表示,四川影院的票价是真的没怎么涨,电影票均价48元,甚至低于去年春节档均价。而且,每每谈到“高价票”,观众大多以为是影院单方面行为,意识不到影响票价的发行价、票务平台服务费,也在大幅增加。
发行价是版权方、投资方、制片方和发行方来定的。一般来说,根据经营成本和市场供需状况,全国城市分为A、B两类。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算A类,其他城市算B类。而今年的春节档主要五部影片的保底发行价都高于平日30元的价格,A类/B类最低40元/35元,最高的是《长津湖》45元/40元,比常规票价贵了10元。
再者,今年春节档的票务平台服务费超过5亿元,是含服务费总票房的8.6%。而平日里,服务费才占6%左右。观众眼中的“高价票”,涉及电影行业的各家,从上游到下游,对春节档的期许过高造成的。
内容定位与春节档需求错位?
每到春节档,除了高价票的话题,电影质量好坏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毕竟,每年春节档电影票都在涨,想让观众花更多钱的同时,观众对电影的要求也会更高。
“今年五部重磅片,除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其实都不太适合春节档。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能实现在二梯队逆袭,成为春节档亚军。”上海某影院经理给硬糖君分析,春节档不是国庆档,春节档是以家庭为单位“结伴而行”的特殊档期,“合家欢”氛围的电影才应该是主流。《红海行为》虽然是2018年春节档黑马,但它是靠“后春节档”的票房增长逆袭,它并不是春节档观众的首选。
然而,今年的春节档“重复”国庆档格局,主旋律占多,《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两部战争主旋律片,加上创业主旋律片《奇迹·笨小孩》。市场供应的产品单一,观众的选择受限。
去年春节档,无论是《唐人街探案3》,还是《你好,李焕英》都有着鲜明的喜剧类型元素。去年春节档前半段票房,全靠超级巨头《唐人街探案3》拉动,单日票房10亿,超出第二名7亿多。而今年《长津湖之水门桥》没能复制这样的盛况,首日票房6亿,仅超出第二名4亿票房。
去年春节档后半段票房,靠逆袭成日冠的黑马《你好,李焕英》拉动。而今年《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没有逆袭成日冠,和《你好,李焕英》的黑马盛况也相差甚远。
究其原因,《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只是一部合格的喜剧片,与开心麻花以往电影并无差异。预测票房落点在20亿+,能达到开心麻花“天花板”《西虹市首富》《羞羞的铁拳》票房水平,也在意料之中。
《你还,李焕英》在喜剧类型上,多了亲情、友情的国民话题性——贾玲纪念亡母拍电影、与张小斐多年互帮互助终成功,这是它票房落点远高于纯喜剧《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原因。
而且《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与元旦档上映的《李茂扮太子》定位太像,同为马丽主演、麻花喜剧风格的电影,春节前便消耗了一部分观众口碑。硬糖君身边就有朋友,因为看《李茂扮太子》失望,而不去看《这个杀手不太冷静》。
《四海》和《奇迹·笨小孩》虽然都有喜剧元素,但均不够突出。《四海》更是以悲剧收尾,喜剧占比也较以往韩寒电影大幅减少,映前宣传的主要人物沈腾、尹正都突然下线,刘昊然、刘浩存之间还充斥着大量“青春疼痛”的独白段子,让整个电影显得既晦涩难懂、又类型定位不明确。
有影院经理认为《奇迹·笨小孩》输在宣发问题,本可以卖更好。但也有影院经理认为《奇迹·笨小孩》毕竟是主旋律命题作文,它不可能复制《我不是药神》30亿+的票房奇迹,因为两个题材本身就差很多。创业励志的故事,也和当下经济大环境和年轻人的就业取向,相去甚远。
“如果你卖的产品足够吸引人,无论票价高低与否,都不会影响票房。”某影院经理总结道,归根结底是内容本身问题。
疫情前,春节档影片基本都会给影院方提前看片,疫情后则都不给看片,也体现出片方对质量的不自信。上游端与下游端的联系少了,没有下游反馈的上游端创作,越来越像是闭门造车,与观众脱节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消费下行
电影不是“口红经济”
“今年有个很明显的现象,可乐爆米花卖不动了,说明大家没钱了。”成都某影院经理告诉硬糖君,虽然电影票一直在涨价,但这些卖品的价格一直没变,但今年的销售额明显下降。似乎也从侧面体现了,经济大环境也是影响票房的原因之一。他还注意到,今年春节四川的热门餐厅都不用排队了。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国内灵活就业群体已达2亿。说好听点,是年轻人爱自由喜欢灵活就业,尤其喜欢线上的兼职。说实在点,是现在的失业率高了。硬糖君身边有做生意的朋友,认为今年收账特别困难,能明显从客户身上感受到,大家手头的钱少了。以往春节档看场电影,搭配爆米花可乐是“正常操作”。但现在,却不是了。
“电影不是刚需,生活必需品涨价没人抱怨,只有不是必需品的才会被抱怨。而且进影院看电影行为更是受到‘网上看’的冲击。”某影院经理无奈感慨。
事实上,问题又回到了疫情后的老话题上——观众正在抛弃电影院。
观众手上不如从前宽裕,电影票却变得比从前贵,在观众心目中的娱乐消费性价比变低。再者,还有网上看电影这种廉价的可替代行为。电影院,确实不再是从前那个年轻人最爱的消费场所。
虽然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之时,好莱坞大银幕产生了超级巨星秀兰·邓波儿,她的电影给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秀兰·邓波儿带来的电影票房火爆,也被认为是萧条时期典型的“口红经济”——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会将强烈的消费欲望,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
但现在中国电影,却不是聊以慰藉的“口红经济”。
可能是因为上游端电影产品内容供应问题,也有可能是时代背景差太多。现在互联网消费环境中,进电影院看电影实在是一种古老的娱乐方式。每年的春节档,本来是吸引一年中最不常看电影、购买电影票频次最低的观众。但今年网络平台数据显示,这是拉新最差的一次。
证明今年的春节档,既没有吸引新的观众,还没有留住它过去的观众。要么积极改变产品端供应内容,要么积极拥抱网络春节档,留给电影人的时间确实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