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面容青涩的“狙击五班”年轻战士声声叨念着对故乡、对亲人的牵挂,他们有的将妻子亲自编织的手套护入怀中,有的将父母饱含深情的嘱托挂在嘴边。
伴着《狙击手》主题曲《回家》的旋律轻轻响起,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形象也随之展现。
由张艺谋、张末执导的《狙击手》聚焦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塑造了一群鲜活的“狙击五班”战士形象,豆瓣评分7.7,口碑领跑一众春节档影片。
与此同时,其主题曲《回家》也依托娓娓道来的动人旋律,感动了无数观众。这些音乐究竟是如何创作出来,又是如何助力《狙击手》脱颖而出?本期《幕后》,为你揭秘。
01
《回家》出自一对夫妻档之手——由妻子陈曦填词,丈夫董冬冬谱曲。两人曾为电影《一秒钟》创作主题曲创作,并因此与张艺谋结缘,《狙击手》是双方的第二次合作。
张艺谋早于电影创作初期就找到夫妻俩,给他们讲《狙击手》以小见大的背景,交代戏中涉及人物、场景、事件,早早地给全片配乐定调。
“导演要求还挺高的。”董冬冬回忆,从《狙击手》拍摄开始,他们就随剧组去了白山,研读剧本,研究配乐。后来电影拍完,他收到了《狙击手》的剪辑版,更倍感压力,“较大部分电影剪辑版自带音乐不同,剪辑版的《狙击手》没有任何音乐。”
这意味着,所有旋律都要靠董冬冬和陈曦重新思考和创作。
《狙击手》围绕一场中国志愿军与美军精英狙击小队的殊死较量展开。志愿军中大多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最小的还不过是十六岁。
“他们可能就是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爷爷辈,为了国家真的不怕牺牲。我们现在说不怕牺牲,但真正把他换成你的时候,你会为了战友去牺牲吗?”
董冬冬坦言,影片给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牺牲”二字,而这个关键词,也成了《狙击手》配乐的创作主题。
张艺谋不喜欢《狙击手》的配乐太过煽情,所以夫妻俩也避免滥用大弦乐去催化氛围,而是化繁为简,强调克制表达。
每一个战士牺牲的时候,先配一些特别安静的小号声,然后慢慢地加点弦乐铺陈。几个战士牺牲,都用了同一段音乐。
“感觉有意思是,导演剪辑时没有对着音乐去剪,但我写完了这段音乐放在这四段牺牲之后,正好头和尾都能对上,就特别地巧。”陈曦说道。
“大永、米老二、小徐、胖墩、王忠义、孙喜......”《狙击手》一大名场面当属战士点名,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回答,诠释着英雄战士们的大无畏精神。
一个个名字的背后,代表着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家庭。陈曦直言,看看英雄纪念碑上的名字,他们的家人在远方等待他们回去,但他们却再也回不去了。
战争的残酷在于牺牲,战士的英勇在于前进。基于这样的情感基础,主题曲呼之欲出,悠扬有力的《回家》因此而来。
影片的最后,“狙击五班”的年轻战士近乎全员牺牲,仅剩下大永一人。这时全连里的人都去接他,他一个人慢慢地从雪山走下。这段重磅戏份的配乐也是从小号开始响起,跟前面几位战士牺牲时一模一样,小号声之后,还接了大弦乐和人声合唱。
大弦乐用在此处颇具深意。较前面希望只用小号声让观众情绪保持克制相比,董冬冬觉得到了大永回归部队这段戏,观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情绪了,“那我们就不要克制了,索性把大弦乐加进去。这也是全片的最后一段音乐。”
一个班一起去战斗,最后只剩下一个人归队。孤独归来的大永站在连长面前,连长又开始点名,米老二、小徐、胖墩、王忠义、孙喜......这些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每当念到他们的名字,剩下的战士还在应声回答,“到!到!到”。
此时音乐响起,象征着他们的灵魂一直没死,“他们的灵魂一直都在,就是这种感觉。”
02
作为圈内有名的夫妻档,董冬冬和陈曦都是十分出色的音乐人。彼此搭档时间超过15年,双方默契不言而喻。
《夏洛特烦恼》《一秒钟》《羞羞的铁拳》《烈火英雄》等等,都是两人曾经参与音乐创作的作品。
陈曦擅长用歌词讲故事,一度讲到了张艺谋的心坎里。比如这次《狙击手》里的《回家》,观众从上帝视觉俯视这场战争,看到战士们来时的路和回去的路,很多人就说他们都牺牲在那片土地。
而《回家》核心概念表达的是,志愿军的灵魂回到了这个国家,所以才有这么多前赴后继的人——那就是我们。
夫妻俩与张艺谋的合作默契,早于《一秒钟》开始建立。为《一秒钟》创作配乐之前,董冬冬和陈曦先去看了成片。看完之后,陈曦问张艺谋想要什么感觉的配乐。张艺谋却说,“你想要写什么就回去写吧,我们只想知道你看完这个电影的表述。”
后来,董冬冬和陈曦第一次给张艺谋“交货”,一递就是成品,而不是demo,“可能我们跟导演真的有些心灵契合了,尤其是陈老师的歌词,我记得导演第一次听歌的时候,他拿着歌词,眼中已经有点湿润。”
张艺谋对歌曲十分满意,更邀请夫妻俩一起参加《一秒钟》的首映式。而直到首映式上,董冬冬和陈曦才听导演谈到,他也是第一次亲邀作者来为电影写歌。
“因为原来导演都是找人配乐,歌曲可能都是发行公司负责。但《一秒钟》一定要有一首歌在片子,他就找到我们去写。”
给予创作者足够的空间,不干涉对方的想象,夫妻俩盛赞张艺谋,是个十分尊重创作的导演。
03
既是夫妻,也是搭档,董冬冬和陈曦都是从小开始学习音乐,长大后不约而同上了电影学院,共同走上电影配乐的道路。两人携手合作多年,十分熟悉对方的工作方式,也非常享受这种状态。
用董冬冬的话形容,很多作曲者拿到歌词之后都会调整歌词的数量,但他基本不会改动陈曦的创作。“她的歌词会给我旋律的灵感。基本上她写完歌词之后给我作曲,一次性就能呈现大家听到的比较耳熟能详的版本。”
谈及陈曦的作词,董冬冬毫不吝啬自己的夸赞,坦言对方从来不写口号,歌曲都是从画面感出发。
而被问及如何赋予最适合电影剧情的音乐,陈曦则表示,音乐人应该多了解剧本语言,多了解导演思维。因为只有清楚其它创作部门的表达方式,才能配合大家把电影创作这件事做到最好。
那么,成功电影配的乐定义到底是什么样子?
“真正的好的电影配乐,要懂得该让的时候让,该抢的时候抢。平衡的度掌握好,音乐和画面才会帮助大家获得更好观影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