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我的团长我的团》:国产第一战争剧

《我的团长我的团》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堪与懒惰。提醒我们找回曾经在书本上才能看到的年轻、包容、勇气,以及怎么活着,别把头留在了怒江东岸,身子却在西岸。

《我的团长我的团》注定不会像《亮剑》那样流行。

因为它让人反思,因为它让人看起来太累,因为它连对错都不告诉观众,因为我们都欠了南天门一千座坟。

《我的团长我的团》没有《亮剑》那样的酣畅淋漓,可以为李云龙用二营长的意大利炮轰炸秀芹而痛快。

《我的团长我的团》也没有《士兵突击》那样简单直接,很明了的告诉观众“别让日子把你们给混了”,“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我的团长我的团》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堪与懒惰。

提醒我们找回曾经在书本上才能看到的年轻、包容、勇气,以及怎么活着,别把头留在了怒江东岸,身子却在西岸。

警示我们别等到山河破碎、同胞尽丧,国土半幅沦陷、祖国没了精神,才开始发急和心痛,病急乱投医地祈求英国人的傲慢,美国人的狭隘。

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认为,在我这里,《我的团长我的团》就是国产第一战争剧,没有之一。

《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一种思想。

虞啸卿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龙文章是居安思危,孟烦了是颓丧的快乐,迷龙是寻根念旧,阿译是书卷气的真勇士。

虞啸卿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让他的自信多为自封的优点,害死了炮灰团。

虞啸卿正值好年纪,满口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想要带着袍泽弟兄打下南天门,不惜为国捐躯。

可是家国大义再大,手下兵士再猛,也大不过“虞家军”三个字,猛不过副军长的头衔,以及上峰给的一批批物资。

虞啸卿曾慷慨激昂,誓用竹内联山的血祭冲锋的将士。

为此他们可以与士兵们吃一样饭,睡一样的床,一直站着不坐下,以至于砍掉自己亲兄弟的头,以正军纪。

可是当炮灰们冲上了南天门,唐基的一番话让他变了心,打仗不是靠一腔热血,而是政斗谋略。

所有的好事不能让虞家军一支队伍占了,你虞家军吃肉,其他部队也要喝汤。

这才能维持内部的平衡,这样虞家军才能继续壮大而不被人眼红,所以炮灰团坚守了树堡几十天都不见虞家军的踪迹。

所以最后来营救龙文章他们的不是虞家军,而是米西米西所在的三十九师独立救援团。

张立宪、何书光、龙文章、孟烦了等人,只是为平衡之术堆积成山的名字,必要时歌以言志,称颂一下壮烈,无用后丢在乱葬岗,推进怒江。

虞啸卿的假让龙文章时常感到绝望,因为他居安思危。

因为他看到了连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的芸芸众生,看到了漫不经心和听天由命的杂碎。

他不知廉耻地拦下老麦,就是为了让他教炮灰们怎么活着,为此他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是一个军人。

可是到最后他才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在扛,就连最懂他的烦啦都把他的信念当成路边的马粪。

直到龙文章爬完竹内联山的下水道,与虞啸卿沙盘推演完。

炮灰们才懂得了“活着”二字不是混吃等死,不是自欺欺人,不是视若无睹,这才是事情本来该有的样子。

所以不辣说龙文章是湖南人,阿译说成不了龙文章那样的人,吾也宁死,迷龙说好多瘪犊子尽干些王八蛋事儿,但死啦是个正常人。

龙文章何尝不想像小书虫那样热血沸腾,相信少年中国。

因为他知道打下竹内联山并不难,只不过是多几个炮灰的数字而已。

他害怕的是仗打完了,兄弟们想轻松了,再也不像当初那样“无非一念为苍生”了,“一往无前救中国”了。

而是胜利了,想换老婆了;胜利了,想要特权了。

胜利了,人民将不再是袍泽弟兄了;胜利了,当初革命的初心都抛诸脑后了,剩下的只有纸醉金迷了。

他们没有被飞机大炮打垮,他们被糖衣炮弹击碎了;他们没有为嚼树皮、穿烂衣而发愁,他们为贪图享乐而内斗。

龙文章的这种绝望,到了孟烦了这里,成了颓丧。

因为他总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并以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苟且偷生着。

他知道龙文章让他们有了不该有的希望,他知道勇敢冲起来打跑日本鬼子很快乐,但是他也谴责龙文章,不能把我们当劈柴烧。

孟烦了二十四岁,不想国难当头,坐视举国沦丧,但他几次三番当逃兵。

在他的身上,看不到年轻人该有的朝气和自信,只有在损人的时候才露出年轻人的俏皮。

可是龙文章的出现唤醒了他本就年轻的样子。

即使钻地道、当炮灰会丢到性命,他还是在牢骚中义无反顾的跟着死啦走进了竹内联山的树堡。

所以在战争结束后,烦啦哪都没有去,留在了禅达,因为他要看着南天门的一千座坟,这里有他的魂儿,是他活着的希望。

同样,龙文章的清醒与行动,激励着阿译。

纸上谈兵无人能及,勋章奖牌挂满胸前,咬文嚼字夸夸其谈,阿译的一开始令人生厌,所以炮灰们挤兑他。

他总想着报国报仇,杀尽日寇,但是他的能力和胆识老是限制他更进一步,嘴上念着“为了打鬼子,不怕变黑鬼”,然而他没有一件事情做得像样。

可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是最勇敢的书卷气勇士。

他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在没有援兵,没有进攻的情况下,让第二纵队还能动的伤兵们都渡江回去了。

他深知再冲锋也没有意义了,但是他仍旧带着愿意留下的几个人,与树堡内的炮灰们汇合,甘愿做一个再也回不去的炮灰。

这样的文人,或许挥斥方遒,书生意气,但真到了关键时刻,他可以成为龙文章,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与他们都不同,迷龙是最渴望家的一个人。

他一路溃败到禅达,但他从没忘记回家,他记着他的根,就像他永远不会让李乌拉死掉一样。

他从缅甸打过来,遇上了上官戒慈,帮她体面地葬了公公,又与她结成了连理,并通过痛饮一碗酒,让她和他有了一个家。

炮灰团的所有人都羡慕迷龙,因为他们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不就是为了自己有一个温馨的家,他人有一张安静的书桌嘛。

这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不单调,很立体。

有虞啸卿的虚伪,有龙文章的通透,有孟烦了的转变,有阿译的理想,有迷龙的追求,不同于其他战争剧的片面。

英雄们也是平凡人,他们也有普通人好坏的一面,他们也怕死,他们也怕不安逸,但是他们都没有安逸。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让我们共举一杯酒,上敬战死的英灵,下敬涂炭的生灵,中间的敬,人世间的良心。

关键词: 团长 国产 战争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