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去年主编一年一度的《中国电影蓝皮书》时对2021春节档进行过总结反思,总结出几条成功经验,一是喜剧“合家欢”“情感向”是硬道理;二是电影受游戏影响很大,“年轻向”“影游融合”趋势增强;三是品牌化制胜。
刚刚落幕的2022春节档,应该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七天春节档,总票房达60.39亿元,超过2019年59.05亿元,位列中国影史春节档总票房第二,次于去年的78.42亿元。
但一个不争的严峻事实是——观影人次在下降:2018年1.45亿人次,2019年1.32亿人次,2021年1.6亿人次,而今年则是1.14亿人次。这就是说,票房成绩的部分原因是因为票价的上涨。因此,今年的春节档是喜忧参半。尤其与2021年相比,不仅没有补足短板,发挥优势,反而在总票房影史第二的“辉煌”中问题暗伏。
今年春节档,《水门桥》当仁不让占居鳌头。凭借《长津湖》暑期档奠定的品牌性,57.73亿元票房的观众群的“黏性”获得超高的预售。《水门桥》的壮怀激烈自不待言。前作《长津湖》不仅奠定了观众口碑、期望值,也完成了主人公的成长叙事。因而《水门桥》把重点放在了攻防上,反复渲染“三炸水门桥”,把“战略”集中到“战术”。影片除了实枪实弹、枪林弹雨的攻防,最为吸引人的就是智勇双全的谋略。《水门桥》进一步发挥了徐克在《智取威虎山》的传奇化演绎中的强项,紧紧围绕“三炸水门桥”展开剧情,推动剧情的“硬核”非常聚焦,几次攻防,又颇具斗智斗勇的谋略性。其传奇化剧情,甚至让人联想到“空城计”“三打祝家庄”等中国智慧。总之,《水门桥》汪洋恣肆,纵情于战争想象和情节传奇,体现了香港电影文化、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
《狙击手》在今年春节档的群雄角逐中,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影片虽是“张艺谋标签”,却一反张艺谋色彩造型、意象化象征、抒情表意风格,更无“人海战术”。这部轻盈、别致、灵巧的电影,可谓创意取胜,“剧作为王”,类型加强而独步影坛。该片也是抗美援朝题材,但视角独特,以小见大,风格自成,依托题材又超越题材,堪称新主流电影的一次“华丽转身”。
但《狙击手》陷入与同题材“巨无霸”《水门桥》的不利竞争中。虽然后来依凭良好口碑与张艺谋冬奥会开幕典礼的成功而逆袭到4亿票房,但因春节档行将结束,比之于影片质量,这个票房成绩显然还不够理想。
《奇迹·笨小孩》是一部剧情表演均为上乘的励志片,以底层小人物励志成功故事浓缩“深圳创业奇迹”。有追求“幸福”、个体成功之普适性主题,皆大欢喜的气质。加之易烊千禧敬业的表演,偶像气质和强大的号召力,故成为票房口碑双赢的佳作。但因深圳创业神话故事不是新鲜话题,加之“笨小孩”的“压力”巨大,生活偶然性较大,缺喜剧性,故共情度稍低。
《四海》比起前几年韩寒在春节档口碑票房双赢的《后会无期》《乘风破浪》等,质量、口碑、票房都有退步。海岛上的恣意人生、青春飞扬与城市打工创业两块,剧情断裂,人物性格不统一,悲剧结局也不讨喜。
《这个杀手不太冷》是档期唯一的纯喜剧片,堪称开心麻花系列的翘楚。与去年的黑马电影《扬名立万》相似,影片戏剧性集中,以“戏中戏”的假定性结构,电影表演与现实之间产生的情境错谬引发喜感,后“春节档”,影片票房一路逆袭,直超20亿元,使得这部电影成为最具春节档气质的票房黑马,也再次印证了春节档喜剧“合家欢”的硬道理。
除了上述几类“成人向”电影,多年春节档的“熊出没”“喜羊羊”系列一直是一个稳定的春节档品牌。IP强大,受众、票房稳定,不会忽高忽低,故竞争压力不大,可谓春节档的“不倒翁”,只要坚持即能“可持续发展”。当然,也要不断创新优化,因为低龄儿童的趣味也会与时俱进。今年的《熊出没·重返地球》,增加“科幻”情节令人惊喜。因为近年科幻类电影,在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疯狂外星人》的辉煌后,陷入低谷。但科幻元素渗透进电影(如《我与我的父辈》的《少年行》短片),从而为下一步辉煌积蓄了力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春节档电影的许多问题其实与往年相似。
第一是“头部”过于集中以及相应的类型、题材撞车,差异化不大导致观众选择余地不大。因此,春节档最好应该有一个全局的“顶层设计”,电影管理部门和出品公司等有一个大体协商,出品方尤需考虑影片与档期的匹配度,以长远布局和精细的运营构建合理的档期生态。
第二是票价过高,观众流失。春节档普通场次平均票价都超过了100元,平均票价超过了60元。整个春节档与往年相比,观众人次大跌。高票房阻止了不少潜在观众却维持了一个总票房不错的“假象”。
毋庸讳言,当下观众娱乐媒介分流现象严重。许多年轻观众会选择电影窗口期过后在爱奇艺、腾讯等视频观看,这些电影他们想看但并不想在春节花很多钱在影院看。
长远看,稳定票价,提升上座率才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和长远之策。票价过高,超出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在当前多种全媒介时代娱乐方式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以高票价提升电影票房,不亚于“杀鸡取卵”“饮鸩止渴”。
第三是电影的“年轻向”不突出。档期影片整体或偏中老年或偏低幼,真正像去年春节档的《刺杀小说家》,前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那样的“影游融合”或“想象力消费”型的电影几乎没有。
第四是“女性向”电影阙如。没有解决占有重要电影选择权的女性观众的需求,而《你好李焕英》则不仅具有合家欢喜剧性,还以女性视角的设置和女性形象的打造而具“女性向”特质。
但客观而言,电影还称不上“老少皆宜”“合家欢”。枪炮隆隆,火光满天,震耳欲聋,几乎从头到尾,虽然这是战争的本质。从某种角度看,《水门桥》还是“献礼片”气质和战争传奇电影性质更浓,更适合在国庆档、暑期档观看,其主导性观众应该是中青年“男性向”的。
最后,笔者的一个思考是,票价有能否分层,能否进一步市场化?甚至完全由市场决定?由院线与出品方协商自己定价?这个工作已在做,但做得还不够。就电影而言,虽然每部影片在影院的放映时间都差不多,但因电影投资体量相差很大,成本也迥异,相应它们的市场预期、回收成本和票房压力也不一样。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应该——一不是高票价,二允许有些电影采取更加灵活的票价降价策略?
总之,值得总结的2022春节档已成过去,无论是成绩、经验还是问题、教训,我们唯有瞩望明年后年的春节档——也即明天后天的中国电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