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票房下滑,票价过高背后,深层问题更值得关注:
1. 票价过高是影院期待值高、票补减少和平衡全年收益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影片与档期氛围的契合度普遍偏低;
3. 外因(全民关注女足、冬奥会)+内因(整体缺乏IP和营销爆点)=春节档电影“主角变配角”
文 | 青空
春节档已过去三周,拓普数据的档期研究报告和美誉度调查报告也已经出炉,当春节档热度散去,行业恢复冷静,是时候综合票房数据表现和美誉度调查结果,对今年春节档现象进行复盘了。
2022年春节档大盘报收60.3亿,同比减少23.1%,与19年持平。观影人次1.14亿,退回至17年水平。场均人次和上座率也创近五年新低,业内映前的高期待全部落空。
档期票房回落,人次骤降,票价成为众矢之的。今年春节档平均票价52.78元,再创新高,五年间上涨了近40%,毫无疑问,高票价劝退了许多仅在大档期观影,对票价敏感的增量观众。
那么,究竟是谁在推高票价?票价又是否是档期票房下滑的“元凶”?票价之外,今年春节档还释放出哪些信号?
是谁在推高票价?
在拓普面向电影从业者和观众进行的春节档美誉度调查中,“票价较高”高居档期不满意因素的首位。
的确,在十年前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发展之初,美团、糯米、猫眼、格瓦拉、微影时代、淘票票等大量在线票务平台涌现,在争夺用户的大战中,纷纷推出高额票补,直接拉动了大量观众进影院观影。五年之后,电影市场发展趋于稳定,在线票务市场进入猫眼和淘票票的双寡头时代,也是从那时开始,票价水涨船高,从17年春节档的37.8元,逐年攀升至今年的52.8元。
而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今年单片票补普遍在13元以内,这对于春节期间一线城市动辄破百元的票价来说,犹如杯水车薪。另一方面,即便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影票兑换卡券的观众,兑换条件也都在70元以下,能够兑换成功的只有少数。
春节期间,#电影票太贵#等相关话题登上热搜,观众都在感叹,19.9元一张电影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已经看不起电影了。在拓普美誉度调查中,“票补减少”也排在今年春节档票价上涨原因的第二位。
除了票补减少,77.2%的调查用户认为,票价上涨的最主要原因是“影院对大档期期待值高”,排在第三位的是“影院弥补亏损,平衡全年收益”。
疫情以来,档期冷热不均和影院营业的不稳定性加剧,导致影院平日营收差,更加依赖大档期来弥补亏损,平衡全年收益。而去年春节档的火热,也让影院普遍对春节档观影需求和档期票房预期值提高,更加剧了影院的“收割”心态。不只票价上涨,部分影院还调高了卖品、电影周边、3D眼镜等的售卖价格,看一场电影花销一两百,直接劝退了对价格敏感的增量观众。“竭泽而渔”,只能被反噬。
这一点也体现在了调查结果中,认为春节档票价过高的电影观众占到了84.3%,认为未来票价上涨空间在30%以下的用户占到了78.7%。由此可见,当前票价已接近观众的接受阙值,直接导致观众的观影意愿降低,减少去影院的观影频次,或转向线上观影。
当然,拓普美誉度调查结果显示,今年春节档的影片质量高于去年,但在超高票价占据舆论焦点的情况下,观众对影片整体质量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影片质量的轻微提升,并不足以抵消高票价带来的消费者负面情绪,高票价和低质量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今年春节档,“性价比”并不高。
被忽略的“适配性”
票价飞升这一表象带来的争议,吸引了舆论的主要火力。但它是票房下跌、人次骤降的“元凶”吗?
观察“黑马”《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档期内各项数据可以发现,在其他影片的各项指标经历不同程度的逐日下滑时,这部喜剧片的单日票房、人次、人次占比等指标却实现了连续逆跌,和第一位《水门桥》的差距逐渐缩小。在平均票价排在档期第三的情况下,场均人次仅次于《水门桥》,上座率更是排在剧情影片首位。同样的,动画片《熊出没·重返地球》的上座率达到了35.6%,超过《水门桥》《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排在档期第一位。
这两部表现亮眼的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点:档期氛围的契合度极高。在拓普单片美誉度细分维度中,两部影片在氛围契合度维度均排在档期前三。
而“档期适配度”,也是春节档票房未能再创新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美誉度调查结果中,“影片题材类型不丰富”排在用户对今年春节档不满意原因的第二位。虽然今年春节档上映影片数量较往年持平甚至更多,且囊括了战争、剧情、喜剧、动作、动画等多种类型,但适合档期氛围的合家欢影片并不多。对比去年《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19年《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以喜剧片强类型为主力,合力推高档期票房,今年的上映影片大多缺乏与档期氛围的同频共振,未能借助节日氛围充分调动社会情绪,“档期适配度”较低。
主角变配角,市场热度低
纵观19-22年春节档想看指数新增走势,由于影史冠军续作《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定档,和各影片宣传物料的密集投放,今年春节档在映前两到三周的大盘想看指数飙升。映前一周进入稳定平稳增长状态,直至上映。
对比19-22年的预售开启日期和预售票房走势,可以发现,今年春节档于映前11天开启预售,比19年晚了整整两周,导致22年大盘预售票房仅在映前1天勉强超越。对比21年,在预售开启相差4天的情况下,同期保持一定差距。尽管在映前两日,预售大幅飙升,并在最后一日,大幅提升56.3%,最终预售成绩仍未能超过21年。
和如火如荼的影片宣发与想看新增爆发式增长相比,大盘预售不如去年,除了受疫情影响,很多观众无法提前确定是否就地过年,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预售开启时间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观众提前购票,影响了前期宣发的发酵和转化率,使春节档影片错过了映前两到三周的预售黄金期。
除此之外,虽然今年影片的营销力度依旧强势,舆情热度却远不及去年。以微博热搜为例,在21、22年春节档电影微博热搜对比中可以看出,21年春节假期七天,均有春节档电影相关热搜上榜,最多一天前十占据五条,且《你好,李焕英》占据压倒性优势,但22年仅有2、3两日上榜。春节档电影不再是春节的主角。
一方面,这与今年春节期间,女足亚洲杯夺冠、冬奥会开幕两大世界级活动获得空前国民关注并因此霸榜有关。
另一方面,今年春节档整体缺乏IP和营销爆点。
剧情影片中,除《水门桥》外,其他均无IP基础。尽管《水门桥》有影史冠军续作的光环加持,档期内主旋律影片的内卷和审美疲劳问题难以回避,票房表现和市场热度,都不及去年的头号种子《唐人街探案3》。
而作为今年的黑马担当,和去年黑马《你好,李焕英》凭借口碑多轮发酵,带动观影情绪,引发超高社会舆论讨论度,掀起全民观影热潮,强势逆袭相比,《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无论是影片宣传爆点、观影人次,还是社会话题讨论度,都难以望其项背。
究其原因,《水门桥》的档期氛围契合度不高,而《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虽是纯喜剧,但内容和观众的共情力不足,无法引发深层讨论,形成强大的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
结语:
今年春节档对于电影市场的意义,比起开年丰收和庆功,更是对过去一年市场问题的集中体现和“警示灯”。透过档期票房同比下降,票价上涨,观影人次大幅下滑的表象,回归理性,找出背后的症结所在并及时纠正,而非一味唱衰,才是行业该有的态度。
一方面,影片在定档时,必须慎重考虑与档期的“适配性”,对影片市场热度和票房带来的影响。让合适的影片进适合的档期,不硬挤、不“唯大档期论”,才能发挥出影片的最大优势,得到观众的充分认可。
另一方面,继续提升影片质量,提高“性价比”,并保证影片在日常档期的供应,使影院日常营收恢复稳定,才能避免影院靠提升票价一次性“收割”的心态,拉回潜在增量观众,稳住观 众的观影习惯,中国电影才能葆有向前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