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电影《走出炭子冲》:一部感人肺腑的青春之歌

距今已经一百年了,那时苦难的中国在黑暗中挣扎,受尽了帝国主义、买办垄断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的人民,已经在酝酿改变自身命运的伟大变革。

距今已经一百年了,那时苦难的中国在黑暗中挣扎,受尽了帝国主义、买办垄断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的人民,已经在酝酿改变自身命运的伟大变革。一大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伟大真理。如果说最早觉醒的一族那便是大批青年,那么刘少奇便是这支队伍的一个分子。电影《青春少奇——走出炭子冲》表现的正是这个阶段一批少年的最早觉醒者。作品截取的是上个世纪初刘少奇从一个懵懂少年到去苏俄求学寻求真理的过程和生动故事。

这是一段关于一个伟人的鲜为人知的青春历史,对于刘少奇,一般观众能够知道的大都是作为革命家和领袖的人生阶段,对于他早期特别是少年时期的经历,一向很少表现。《青春少奇——走出炭子冲》运用写实的方法,真实表现了少年刘少奇早期的成长史。

刘少奇的少年,正是风云跌宕的大革命的前夜。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月,这个不甘屈辱和压迫的年轻人带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改变命运的追求,从他的故乡湖南宁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炭子冲走出来。经历了千难万险和个人苦苦奋斗,终于最后寻找到了中华民族求解放和走向民族复兴的道路。他怀着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最后到了十月革命的故乡,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毕生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这样一部堪称表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故事的“青春之歌”,以饱满的激情及其浪漫主义的手法,再现了大革命前夜那个风雨如磐的岁月,作品写的虽然是伟人的青少年时代,但是从一个侧面,也映衬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那是一个封建王朝已经崩溃,新的社会制度正在酝酿探索建立的阶段,那是新旧两种社会形态交替、大革命即将到来的阶段,同时也是受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多重压迫的中国人民期待变革的年代。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成长的刘少奇的少年史,代表的是那一代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少年的成长史。

作为一部电影,编导撇开了伟人刘少奇成为党的领袖人物的那些为人所知的故事,选取了他的少年生活,选取了一个懵懂少年对革命即将到来的期待和感悟,这自然别有一种审美的韵味。特别是对于当下的青年人来认识老一辈革命家的青少年生活,来认识那个革命早期的生活,具有特别的意义。这对于学习了解老一代革命家他们的成长,了解他们的家国情怀及其理想信仰,不论从哪个角度说,都会收到与一般的重大题材剧不一样的效果。从少年刘少奇成长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从孩童时代就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责任。他目睹了乡亲们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在一个少年心里,就已经开始默默思考人性的善与恶。影片一开头就是地主恶霸为非作歹压榨乡里的凶残画面。因此从他少年心里,就对这种吃人的制度充满了愤恨和不平,因此他嫉恶如仇,认定“命非天定,我命在我”。在他这样一个少年的心里,就已经暗暗立下改变穷苦命运的决心和宏愿。如果说刘少奇对革命的最早思想的萌芽,这时便是开始。进了学堂,他第一次读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从梁启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里,刘少奇读出了一个少年的使命和责任。作品对刘少奇的革命思想的成长是伴随人物的成长一步步发生变化的。

正是因为走进学堂的刘少奇遭受土匪恶霸的欺凌,使他看到了帝国主义对百姓血腥的屠杀和抢掠,所以他产生了拜师习武的愿望,他认为只有强身习武才能防身自救,也才可能去救助他人。这种惩恶扬善,帮助他人的心理,便是一个成长中的少年最早的社会责任。他确实也曾经救危扶困,张扬正义,他也曾参与游行,表现了一个青年对旧制度的愤恨和不满,但是最终他明白,这一切形单影只的行为,无法推翻一个旧制度,要拯救苦难中的同胞,必须学习救国救民的真理,必须学会将人民组织起来。于是这便成为他走出国门去寻求真理的真实动因。可以说,作品对人物的塑造,是伴随人物成长的脚步一步步完成的。

在少年刘少奇的成长中,其它人物的刻画和塑造一样非常生动。一个是在湘军中供职的二哥,这个家中唯一在外被称为见过世面的哥哥,应该说支持了刘少奇的读书,支持了刘少奇最后出国寻找真理,对少奇的成长很重要。而作为家中支撑的母亲,这个人物的表现也是非常成功的。她不仅仅善良纯朴,而且具有同情心。更加重要的是,他明白自己的儿子刘少奇不仅对于读书,而且对于寻求救国民于水火的强烈愿望。尽管这位朴实的乡村妇女讲不出更多的革命道理来,但是她能够朦朦胧胧感觉到,儿子所探求的事情是要为天下穷人做大事情的。所以,当刘少奇因为去苏联求学的路费成为出门的困难时,她作为一家之长,依然拍板决定,打开粮仓变卖家中的粮食,卖掉自己家养的猪,帮助儿子实现留学的愿望。这些故事写的生动真实,从而收到了非同寻常的感人效果。

作品中刘少奇从湖南家乡走进北京,应该是他人生发生重大转折的阶段。因为正是他到了北京,他才有机会投身五四运动的滚滚洪流,他才能感受到中国最重要的思想革命的这个代表性事件,从而他才可能进一步进入赴俄国勤工俭学的队列,也才可能读到李大钊的《青春中国》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也才能最后痛下决心,跪拜告别母亲,最后走出国门,去苏俄寻找十月革命的真理,到十月革命的故乡去倾听革命的炮火和真理的声音。应该说,这样一个阶段的详尽表现,对刘少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他最终决定投身革命的最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对人物一生都发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一部表现人物的电影,这部《青春少奇——走出炭子冲》最为成功的地方,那就是它撇开了一般表现领袖人物面面俱到的习惯写法,截取了人物成长的一个少年阶段,从而关照整个人物的一生,这样的写法不仅为广大青年观众所喜爱,也更加生动地塑造了血肉丰满的刘少奇的形象。使人们透过人物的这一个截取的成长片段,进而了解他的整个人生。虽然仅仅写到他举手宣誓,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人物却因为极强的历史感而显得厚重扎实。特别是作品到了最后,刘少奇与罗亦农、任弼时、肖劲光一起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以及和苏共领袖列宁、斯大林的相识相知这些极为重要的事件,使作品显得非常有历史感。因此,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非常具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称她是献给党的百年诞辰纪念的献礼作品,我看也是恰如其分的。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