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自1895年问世以来,其第一目标就是带有娱乐和商业属性的。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出现了以戈达尔为代表的“拍电影,就是写作”的“作家电影”新浪潮,电影开始走向了抽象表达和严肃思考。另外,电影以视觉和听觉为主的艺术形式决定了其面向大众的特性,视听语言作为自然语言的属性,不管老幼,接受起来都没有障碍,与生俱来具有大众性,形象的、直观的东西总是更能被人们所接受、所理解。
正如以经典文学为主的“课外阅读”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延展,经典电影从内容到形式都能成为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优秀影片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显著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和文化价值。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提出一个古老的问题: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的一生?人类带着这个疑问,尝试用哲学、科学、宗教、艺术等学问来解答这个问题,然而每门学问给我们带来启迪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困惑。最终,像《人类简史》中提到的,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正是人类学会了虚构故事,才成为万物之王。故事,让我们创造出了不存在的现实,也让我们相信不存在的事物的力量,人类才在追寻意义的虚无里找到了坐标。而电影自诞生之初就是从虚构的故事里酝酿出来的,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从一个好的剧本、好的故事出发的。
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里提出电影的本质是“物质现实的复原”,是虚构的真实。电影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我们可以借由电影中创造的“物质现实”回到过去,穿梭到未来,甚至进入他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在一部电影里看到一个人一生的历程,和电影中的人物共同经历喜怒哀乐,在一部电影的短暂时刻里,我们可以游离于另外一个时空,我们可以旁观电影中的世界,可以用电影中的世界作为自己的观照,提供人生成长历程中的重要参照。
电影作为20世纪人类创造的最大奇迹之一,不仅是科技与叙事艺术的偶然结合,还几乎覆盖了几乎一切传统艺术,不管是戏剧、小说、美术、音乐甚至建筑等领域。我们可以从故事中引发思辨。比如,看《肖申克的救赎》,感悟自由的本质;从《辛德勒的名单》中看到人性的光辉,感受道德何以必要;甚至从《死亡诗社》中,看教育何以让人成为更好的人的本质。同时,我们可以从电影的视听语言中感受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视听语言作为电影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从视觉和听觉上的综合形式,是有其独特“语法”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视听语言的解读,从更细微的层面深入欣赏其艺术之美。
戴锦华在《电影评论》一书中提到,“影院几乎成了最辉煌的尘世‘教堂’:人们在影院中获得教益,获得日常生活的信念和价值……”因此,电影作为价值观培养和审美体验的重要载体,尤其在中小学美育教育中,亟待受到正视和重视。探索出面向不同阶段学生需求的影片教案也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