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时分,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传统习俗。《今日影评》特别节目“梨花风起正清明”,邀请《诗刊》编辑部副主任彭敏,一起聊一聊清明节民俗的相关话题。
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清明节常常让人想起很多的诗句,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诗篇。而清明节中包含的思念,也常常与电影的表达不谋而合,比如蒋雯丽导演的《我们天上见》,电影除了寄托思念之外,还非常诗情画意。彭敏提到:“《我们天上见》电影里淅淅沥沥的雨,让人觉得非常亲切,也真的有古诗词里迷离恍惚的感觉,非常地有意境。晏殊《蝶恋花》里,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你会发现词里头既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也有淡淡的愁绪,挺适合《我们天上见》电影里下雨的感觉。”
除了诗句之外,传统节日有什么样的传统习俗也是人们经常聊起的话题,那么清明节作为人们祭奠祖先的日子,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样的习俗?在清明节时祭奠先人这种习俗,最早发生在西周时期,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个专门的节日:寒食节。彭敏表示:“今天很多民间传说会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但这个属于后人的一种附会。大概到了唐代的时候,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时间过于靠近,所以慢慢地两个节日就合并到一块了。”
很多人在扫墓时候,往往会在墓碑前说些什么,仿佛在和逝去的人对话,而这样的场景在很多的电影当中也能看到,比如《我的姐姐》《爱情神话》《寻梦环游记》等。在《寻梦环游记》中,当一个人离开世界的时候,他并不是真正地死去了,只有当人们遗忘他的时候,他才真的离开我们。白居易有句诗:“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人们再怎么表达自己的悲伤和思念,但是九泉之下已经逝去的人再也听不到了。我们生命当中某一个珍贵的部分,确实已经被时间带走,并且再也无法回来,缅怀故人其实就是为了不会忘记曾经的路,可以带着更多的力量继续启程。
除了寄托情怀与哀思,中国人也特别讲究过节日时候的吃食,那么清明节有什么特色的小吃?江南地区有一种小吃叫青团,它是用艾草汁拌上糯米粉,再掺进一些豆沙馅或者莲蓉制成,不甜不腻,香味虽然清淡却悠长。从前青团更多的是一种功能食品,是用来祭祀,可是后来随着祭祀功能的淡化,它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时令性的食品,大家可以带着青团去踏青。
清明节既是去扫墓的日子,同时也是去踏青的好时节,但这两个活动所包含的情绪完全不同。关于这一点说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清明节合并了另外一个节日,叫做上巳节。彭敏补充:“上巳节是王羲之《兰亭集序》里面提到的节日,他们当时在水边进行了郑重其事的祓禊活动之后,去曲水流觞,也就是喝酒写诗。大家不要小看踏青,觉得说起来很简单,唐代诗人顾非熊写过一首诗,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把清明节所有人都出去踏青的盛况,写得让我们感觉近在眼前。在古代还有放风筝、蹴鞠、拔河等活动,非常丰富。王维有两句诗,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其中的飞鸟上可以看出,球踢得多高多用力。”
春天被人们寄托了太多美好的向往,也会被人们寄托很多的情绪和意义,同时,春天也是一个很梦幻的时节。曾经有一个非常浪漫的故事,在唐朝时候,有一个落第举子叫崔护,他清明节去踏青,口渴到一户人家中讨水喝,与这家人的姑娘彼此倾慕。又过一年清明节,崔护再次来到这户人家,只见空空荡荡,再无人烟。他很伤感,于是拿起笔在大门上写下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这个时节,有几部电影也特别能够映照我们的心情,比如说朱一龙主演的《人生大事》,这部电影聚焦了殡葬师这个行业;还有就是像纪录电影《人间世》,聚焦在了医院,关注身患绝症的病人。可能没有哪种人生是没有冰雪的,没有哪种人生是没有失去的,但是在冰雪和失去之后,我们还要继续大步流星地往前走。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即将上映的电影《你是我的春天》中讲述到,经过我们彼此间爱的守候,一定能够迎来生生不息的灿烂明天。每一个春天都值得被珍惜和守护,祝愿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着无边光景一时新,也希望大家能够不负好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