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动物在哪里?
在第一部《神奇动物在哪里》里。而第三部《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中除了负责搞笑的护树罗锅和嗅嗅外,似乎就只剩下一个看似神奇实则让巫师们集体降智的麒麟了。
邓布利多之谜,究竟是什么谜?
在片中,是GGAD(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关系之谜,是克雷登斯身世之谜。但看完全片后,无论是GGAD相爱相杀的关系,还是克雷登斯被揭露出是邓布利多家族一员的身份,电影都完全没铺垫、没展开、没塑造、没深度,仅一两句台词一笔带过。
此外,该片叙事混乱、主角模糊、逻辑bug频出、缺乏大场面、“魔法大战如同过家家”等也都是被观众集中吐槽的点。
实际上,该片对于没看过原著或前两部电影的普通观众来说,非常不友好。无论是主角还是一众配角,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从第一部开始铺垫的,第三部在很多人物关系和行为逻辑上缺乏必要的交代。
另外,作为一部奇幻片来说,观众希望在《神奇动物》中看到的无非是超乎寻常的神奇动物和令人惊叹的魔法,但《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似乎把这些全都“巧妙地”避开了。即便是“哈迷”们对这部影片也绝非是照单全收。除了在正片中被删除及模糊掉的CP,魔法大战的“小打小闹”及仓促的收尾也被众多影迷所诟病。
但作为全球最赚钱的IP,《哈利波特》和《神奇动物》系列每一部的面世都会引起影迷、书粉以及业界的极大关注。从2002年引进内地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到2022年《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由J.K.罗琳创作的魔法世界系列电影已然来华上映20年。
在后疫情时代,这样绵延20年的超级大IP同样面临市场和观众的重重考验。
编剧之锅?
“第一部7.7,第二部7.0,第三部6.3,第四部5.6……”
豆瓣网友根据《神奇动物》系列一部比一部“烂”的事实,给尚未面世的第四部也定下了口碑基调。调侃之余,更多是“哈迷”们对于该系列电影“恨铁不成钢”式的期待与失望。
市场方面,《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上映3天,票房仅6000多万,目前在今年所有进口片中排名第9。
作为本月唯一有机会扭转内地电影市场颓势的好莱坞大片,该片的表现再一次令业界大失所望。失望的或许不仅仅是内地市场,从前几日海外媒体释出的反馈来看,烂番茄新鲜度61%、MCT评分47的较差口碑也令即将于4月15日上映的北美市场无比担忧。
从2016年第一部《神奇动物在哪里》到如今的第三部,作为原著作者J.K.罗琳亲自担任编剧的《神奇动物》系列电影,显然并没有延续《哈利·波特》7部曲(8部电影)的辉煌口碑和票房神话。
《哈利·波特》系列由史蒂夫·克洛夫斯担任编剧的有7部,迈克尔·戈登伯格编剧1部,8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均在8.2分以上,而《神奇动物》3部都在7.7分以下。原著作者亲自下场编剧的作品口碑连连失利,令许多书粉都大呼“罗琳还是写书去吧,别做编剧了。”
也许是前两部口碑不佳导致第三部的编剧除了罗琳外,片方也邀请了史蒂夫·克洛夫斯担任第二编剧。但正如开篇所说,从成片来看,第三部依然存在许多叙事和逻辑硬伤,且口碑为系列最差。
而且罗琳与IP的强绑定,也导致了系列电影与她本人有着双向的影响。罗琳在2007年宣布邓布利多“出柜”,后面又多次因个人言论遭到舆论抵制,场外因素很大程度上也削弱了粉丝对其作品的期待程度。
编剧之外,导演大卫·叶茨也被影迷们所吐槽,“《哈利波特》系列3部最低分就是他拍的,现在又来霍霍《神奇动物》了。”此外,在第二部中扮演格林德沃的德普因为家暴官司不得不退出项目,接替者麦斯·米科尔森表演虽然沉稳,但两种风格的格林德沃也对角色有较大的割裂性影响。
“哈波宇宙”在内地并不“能打”
20年11部,且没有一部缺席过内地大银幕。从引进系列片的完整度来讲,《哈利·波特》和《神奇动物》系列是最为完整的。
但截至目前,8部《哈利·波特》+2部《神奇动物》系列影片内地总票房仅为22.42亿元,还不及《复仇者联盟3》一部影片在内地的票房收入,更遑论超40亿的《复仇者联盟4》。由此可见,该系列影片并非内地最卖座的进口大片。
虽然漫威、DC系列电影近些年在内地的票房表现也在走下坡路,但与之相比,《哈利波特》和《神奇动物》系列显然不够“能打”。
究其原因,首先是魔法世界独特的世界观和庞大的家族、人物关系对于非原著粉而言,是不易进入的。相比漫威、DC宇宙的简单明晰,魔法世界则更为复杂和异域化。其次,作为奇幻冒险片而言,在视效和场面上,魔法世界的打斗和奇观多少有些“小家子气”,显然不如漫威那般热血与天马行空。
再者,作为系列电影而言,单部影片的独立性非常重要。虽然很多系列电影共享一个“宇宙”,但类似《变形金刚》《复仇者联盟》《蜘蛛侠》《蝙蝠侠》乃至《速度与激情》《碟中谍》系列等作品,同样的主角和世界观设定,不同的故事,每一部作品却都能相对保持独立,而《神奇动物》系列则类似于单元剧的模式,更像是一部部的连续剧,不看上部,很难快速进入下部。
当然,许多系列作品近些年都因为创作的同质化以及观众的审美疲劳而逐渐在走下坡路,甚至因某部作品的票房表现不好而导致整个系列都难再重启。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保持续集的创新性,打破同质化,是摆在创作者面前共同的难题。
如DC就大胆地将超英电影风格化、作者化,推出了《小丑》《新蝙蝠侠》等全新的口碑力作,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而漫威也在通过引入更多元的英雄和不同风格的导演来丰富电影的宇宙调性。
《神奇动物》系列以神奇动物为切入点和噱头,以魔法师纽特为主视角,却始终在邓布利多与格林德沃的对阵上大着笔墨,书写“基情”,剧情和主题割裂的同时,视觉风格和特效场景也并未有太多新意,5部曲已上映3部,后续2部似乎更令影迷和书粉担忧。
经典IP,仍值得学习
但因为该系列在全球绵长的影响力,每部作品的上映都会掀起一轮不小的观影热潮。2002年,引进内地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首轮公映时票房即高达5500多万,在那个票房尚以千万计的年代,这样的票房成绩也堪称爆款了,而且该片于2020年重映时,票房亦高达1.92亿元。其余影片也均在亿元左右。
在全球视野下,《哈利·波特》8部电影全球总票房更是高达78亿美元,是史上最卖座的系列电影。前两部《神奇动物》全球票房分别是8.14亿美元、6.54亿美元,也都表现不俗。
票房收入之外,书籍、游戏、话剧、实景乐园等更是“哈波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数据显示,“哈利·波特”衍生品周边开发的收益是该系列电影利润的70% -80%,《哈利·波特》IP全球总收益达322亿美元。
书自不必说,“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从问世至今已被翻译成超过73种语言,共售出超5亿本,每年暑期也是其畅销的最佳时段。而早在系列电影上映的同年,全球著名的互动娱乐软件公司美国艺电(EA)就推出过同名游戏《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玩家扮演哈利·波特本人,走过七部小说的原著剧情。
该游戏PC版在北美发售两个月就售出了86万份。总的来说,EA制作的“哈利·波特”系列游戏显然更侧重于为电影作宣传,几乎每一部的发售时间都选择了电影上映的同年。
除影游联动外,舞台剧《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神奇动物在哪里》《神奇的魁地奇球》《诗翁彼豆故事集》三部“哈利波特外传”以及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衍生品也逐渐在全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这个巨型产业链,是基于“哈波宇宙”的IP经济。尤其是在日益强调“IP”概念的当下,如何调动IP情怀,挖掘IP和粉丝价值,以及如何合理布局“宇宙”产业链,是国内的许多IP,如“盗笔宇宙”“鬼吹宇宙”等,需要借鉴和学习的部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骨朵网络影视”(ID:guduowlj),作者: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