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产业 / 正文

致中国电影人的一封信

疫情爆发至今700多个日夜,大银幕前、放映机后、名利场上,有人黯然离场,有人驻足观望,还有人在凭着热爱和信念默默坚持、龃龉前行。

亲爱的电影人:

见字如面。

近来工作生活是否还算如意?

犹记得19年,全国票房和观影人次创影史新高,《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现象级影片带给市场和观众一个个惊喜。有人说,这是中国电影最好的一年,我很怀念它。

也记得20年疫情爆发,春节档影片集体撤档,全国影院关停。随后的两年,中国电影市场如过山车般高低起伏,电影人在迷茫、未知和等待中艰难探索。有人说,这是中国电影的“至暗时刻”。

时间快进到22年3月,疫情卷土重来,影院关停超6000家,单日票房屡创历史新低,档期冷热不均加剧...疫情的常态化和反扑,不停扰乱着影院的稳定经营和大盘趋势。

疫情爆发至今700多个日夜,大银幕前、放映机后、名利场上,有人黯然离场,有人驻足观望,还有人在凭着热爱和信念默默坚持、龃龉前行。

这两年来,每个中国电影人,总会在周围或心底,听到这样的声音,“这样坚守值得吗?中国观众还在期待电影吗?中国电影的出路在何处?”

自20年7月内地影院陆续恢复营业以来,得益于电影局调控、疫情的有效控制和国产片接棒发力,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平稳中上扬,并连续两年超越北美,成为全球最大票仓。

但今年3月,上海、吉林、江苏等地疫情相继爆发,内地迎来最大一波疫情反弹,各地影院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拓普18日发布的《影院暂停简报》中,我们统计了全国受疫情影响停业的影院数量。截止到3月18日12点,全国暂停影院数为5394家,暂停影院占全国影院数的43.42%,票房份额为43.84%。其中全国有84座城市影院全面暂停,市场份额占比高达35%。

与此同时,情人节档过后,内地影市以平均每周上映一部重点影片的频率,勉强维持着新片供应。在这之中,和往年春节、情人节后的冷档期一样,进口片占据多数。但受上映档期、时效等因素的影响,票房表现均不足以撑起大盘。

在新片断供和各地影院受疫情影响陆续关停的双重作用下,3月单日票房屡创新低。23日,全国单日票房仅产出1131万,创下2014年以来单日大盘历史最低,而随着各地疫情管控加强、营业影院数持续减少,预计未来一周这个数字还将被刷新。

中国电影市场,降至冰点。

除了影院终端首当其冲,制片、宣发、电影节展等各环节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境与挑战。

制片方面,20、21年电影立项数量分别为2495、2798,退回至14年水平,很多制片、导演无片可拍,已经转型电视剧,甚至拍起了短视频、广告。

营销则要面临各方面突如其来的变化,从档期、费用,到点映、看片,做好一切变动都有可能的准备。“出圈”和“下沉”成为今年营销界的关键词,为此做出的尝试,有的成功,有的失败,甚至反噬。争取到更多观众,与找到合适的观众之间是否矛盾,又如何取得平衡,是摆在营销从业者面前的紧迫课题。

多个知名节展则向我们透露,受疫情影响,21年国内各大节展延期扎堆下半年,很多活动无奈取消或改为线上,影响力减弱。同时由于产能下降,报名影片的整体质量有所下滑。无法邀请海外艺人、影片参加,也导致节展的国际宣传效果打了折扣,商务合作缩水。

困境如此,我们还是能看到电影人在各自领域坚守,探索着变局中的更多可能,孜孜不辍、坚守不停。

如电影局印发《"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首次提出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发展目标,从创作生产、市场体系、科技创新、文化输出等方面,为未来五年中国电影市场指明发展方向与重点布局。

如头部导演、制片以新人扶持计划、监制、创投评审等各种形式,竭尽所能,培育新生力量。探索,是为了带给观众更多好内容。

如选择合适的内容和语境分发,让电影信息被更多人自然接受和了解,又不至于跟电影本身的内容有偏差。延长发行期,增加线上宣传,提前开始线下宣传物料预告片的曝光扩散,增加更多的地方曝光点,做好影片上映后的口碑维护等。探索,是为了让更多影片精准找到自己的受众。

如影院积极配合防疫政策,丰富复工特惠活动,探索“影院+多业态”的合作方式,努力在冷热不均的档期中,开辟出适合自己的生存之路。探索,是为了恢复观众进影院观影的习惯。

如首届FIRST成都惊喜影展上,FIRST实验室、展映、论坛等等活动,都围绕“类型”展开,启发、深耕、培育新的市场土壤。金鸡创投落地“创投基金”保障基金池,首设WIP单元发现好项目,“监制计划”也在稳步推进。探索,是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平台作用,启发创作、保驾护航。

疫情以来,中国电影有停滞,有彷徨,但高光不断。

不可否认,影院营业和新片数量的缺乏、上映的不稳定性,极大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习惯,直观体现在今年春节档观影人次、场均人次、上座率和往年相比都有明显下滑。

在《回归理性,春节档票房下滑,票价该“背锅”吗?》中,拓普总结了春节档票房下滑的主要原因:除了舆论焦点票价上涨的影响外,影片题材类型不丰富、档期适配度低,缺乏营销热点、舆情热度低,共同阻碍了观众进影院观影。

但即便如此,今年依然是内地影史票房第二高的春节档期。“黑马”《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和动画片《熊出没·重返地球》依然凭借类型、系列和契合档期氛围的优势突围,场均人次和上座率等指标中逆势上扬。

正如21年全年大盘整体不及预期,但《长津湖》《你好,李焕英》等影片的破圈效应,不只把存量观众拉回影院,也带动了不常进影院的增量观众观影,让影院看到了新的希望。另外,在内地影史票房排行榜TOP10中,疫情后上映影片占据四部。

中国电影的高光不断,也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观众仍旧保有对电影的热爱与观影需求,只是在静待更多优质影片的供给。

这在拓普近日进行的《消费者社交模式偏好调研》中,也得到了证实。本次调查面向拓普数据库和购票平台“蚂蚁优福”用户,调查样本覆盖全国一到五线城市,共回收问卷4496份,其中有效问卷4073份。

在众多社交项目中,选择影院观影的消费者占比达到77.1%,超过桌游、密室逃脱、网络游戏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聚会聚餐。

喜剧是观众最喜爱的电影类型,动作、犯罪、爱情片也获得过半数观众选择。观众能接受的最高票价区间则集中在20-60元。由此可见,今年春节档平均52.8元的票价,已接近观众的接受阙值。调查结果说明,质量过硬、票价落在接受范围内的影片,依然是消费者社交选择的刚需。

观众从未熄灭的观影渴望,对坚守的电影人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更是一种激励。如他们所说,“我只想对得起自己的坚持,只要还有观众在期待电影,我就会咬牙做下去。”

在拓普统计的国产片待映片单中,也能看到如《封神三部曲》《独行月球》《流浪地球2》等有望撑起大盘,带给观众和行业惊喜的影片。

许多电影从业者也通过拓普表达了他们在疫情阴霾下新的期待。

“在信息和热点的海洋里偶有迷失的感觉,但属于电影本体的内核和灵魂总会指出方向。”

“继续恢复顾客观影习惯,将每部影片、每个档期做到位。希望电影行业早日恢复到疫情前的样子。”

“更介入前端,让电影变得更好,营销才能更好。”

“期待有更多更好的项目吧。把各主要城市的活动宣传做细致,把每项看片和点映活动做得再深入,发挥宣传最大化的口碑发酵。”

一场疫情改变了行业格局和发展趋势,也改变了无数电影人行进的轨迹。事实上,变化与革新,是任何事物发展永恒的主题。随之而来的动荡与伤痛是不可回避的副作用。

不破不立,中国电影的重生,没有捷径可走。无论时代如何更替,观众的不离不弃和电影人的信念、坚守与探索,是中国电影前行的底气。

“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

但,

道阻且长,行者将至。

每一个中国电影 人,都这样相信着。

关键词: 封信 电影人 中国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