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抛开电影的文化属性的话,那么大部分电影仍旧是一种商品,这一点在内地电影市场则会变得尤其明显,只不过我们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会变得比较特殊。
疫情的影响在一部分电影被迫转换了发行方式,但必须要看到和承认,已有的发行方式也同样在遭受到挑战和机遇,或许经历了这一波强力疫情反弹后,中国电影的发行格局要迎来新的变化。
从古早的一手拎酒、一手拎拷贝的发行模式,到后来逐步推广的地网以及现在占据主流的互联网发行,中国内地似乎仅用不长的时间便打通了市场上下的各种渠道,但这真是适应目前中国国情和特色的发行格局吗?
传统上游公司在苦苦支撑、龙头老大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危机,新势力的崛起同样也会遭遇到瓶颈,那么中国电影在后疫情时代要面临怎样的发行格局的变化呢?
要野蛮生长、也要精打细算,传统地网要依附内容
并不是的夸张的说,在很早的时候,即便是最好的电影想要实行落地,也需要发行人员领着啤酒下到各个省市的电影公司来拼,这一点其实和那个时候的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员没有太大的区别,可能到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要面临同样“工作上的需求”。
通过一些额外的手段和技巧来打通市场的瓶颈,也是进入到市场化后的一种竞争机制的充分体现,或许当民营电影公司有能力进行地网布局后,中国电影的高速增长便迎来了更多的可能,他们也成为了中国电影发行格局的奠基和排头兵。
当然肯定会有人对现在的地网发行存在一定的质疑和轻视,的确曾经的五大(暨最初的光线、华谊、乐视、万达和博纳)风光无限,这种综合电影公司的发行方式一度被市场所肯定,但在后疫情时代,无论是依旧坚挺的博纳,或者处于蛰伏的其他几家民营电影公司,他们的发行公司所执行的工作和任务没有太大的变化和调整。
或许早期的野蛮生长和扩展,对于现在和后疫情时代的他们而言,所要面临的问题仍旧取决于他们会否精准的把控市场方向和提供精准的内容供给,想从根本上对长期形成发行方式和格局形成挑战已经不大可能。
其实如果回想到2003年6月首批获得国产电影发行资格的民营电影公司,目前仍旧活跃在中国电影市场仍有博纳一家,的确会让大家感慨万千,对于这些民营公司而言,拥有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肯定是风险和收益并存的,但这需要有更好的出品人、制片人和发行团队来做保障。
疫情让所有人都回到了起点,对于能够自己掌控内容的这些综合电影公司的发行团队,他们反而会在后续的市场进程中获得更多的机会了,毕竟这些公司他们的抗击打能力要比大部分中小制作发行公司好很多,无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他们的稳固将会是未来中国电影发行机制稳定发展的基础。
龙头老大和职业操盘手,将商品电影进行到底
如果说制作电影的上游公司尚且存在把电影当成一种文化行业的化,那么已经彻底进入到市场化的中影、华夏和大部分以发行为主业的电影公司,他们更多时候会把电影的商品属性无限放大,追求项目数量和累计票房才是大家的目标。
2020-21年期间,进口片数量暴跌,而且很多重点项目均未能引进,在此之前中国内地对于进口片的态度是相对宽松和积极的,每年年度全球票房TOP10引进概率极高,这也让中影&华夏两家公司能够保障相对丰厚的利润,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会让龙头有更多的精力和相对充裕的资金来投入优质项目。
相对而言,没有太多的大投入主控项目,也会让中影和华夏在后疫情时代依靠进口片和大几率参与到优质国产项目中获得更好的机会,而且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所有的院线和终端影城都会对中影和华夏的重点项目和大部分刚需很强的进口片给予保证率稳定的排片率,毕竟从市场角度出发,相当一部分观众对于进口片的观影述求是极高的,大部分进口片也都会用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上座率来回馈所有人。
从今年开始,进口片的恢复和回暖将要提速,这无疑是对中影和华夏最好的消息,当然和中影和华夏不完全相似的一些只是将发行作为主业的公司,他们所要做的事情和疫情前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对项目更精准的把握。
当然像联瑞、影联和其他一些更多纯粹以发行影片为主业的公司,配备分布不输传统影视公司的地网仍旧是不可或缺的,从人员数量上来看,在疫情前相对平稳的时期,这些发行公司的人员配备和数量已经有苗头超过了传统影视公司的发行人员,而且他们的人员配置也更复杂化,比起大多从影城出来的发行人员,除了在影城需要有更强的沟通之外,和其他同业&异业的联系也同样重要。
另外别看内地电影的发行团队起起落落,但仍旧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虽然电影行业的终端或许对于学历没有太硬性的要求,不会苛求什么985/211的噱头,但工作经验和人脉关系是非常必要和硬性的。或许和大部分企事业单位一样,发行人员他们自己也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成长空间,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发行团队。
这也就使得整个发行团队会产生一定的固化迹象,发行公司有时候可能面临着整体的变迁,但团队首脑和主要核心会捆绑到一起,发行团队几乎可以达到八成以上的保留,这一点在其他企事业单位中是较为罕见的,不过纯粹从发行公司未来的发展来看,这种模式毫无疑问会将发行公司的延续性做到最佳。
平台方将争取更多参与内容端,利用好自身的数据和优势
如果说几年前当猫淘开始进军到电影发行业务时,几乎很少有人会想到他们会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取得如此之高的市场占比,在过去的两年,大部分发行公司或许面临着月度发片和季度发片的状况,但猫淘可以做到半月一片的频次,而且自己主控和联合发行的影片也做到无缝的衔接和过渡。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行业内对于猫淘这样的平台方是存在一定争议的,毕竟他们可以借助自身平台和APP的优势,消除和打通一些瓶颈和障碍,尽可能缩短和减少影城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而且大多数的情况下,平台方对于参与内容端的积极性和兴趣都不大。
其实在疫情的前前后后,平台方同样也面临着行业的洗牌和调整,甚至由于过往他们要承接繁多的项目,到疫情期间能够真正选择的优质项目再进一步的减少,这对于这些发行团队而言,能够获取到的有效信息和数据肯定不如几年前那样的详实。
即便如此,平台方仍旧在疫情前后能够通过这段时间的数据流量获得传统发行和职业发行公司很难得到的信息,这本身就是他们的优势,也是这些公司在疫情能够得到进一步恢复后,在市场上尽快通过数据分析抢占先机的机会。
别看猫淘通过自身平台的优势成功的跻身目前内地发行第一阵列,但在他们身后仍旧会有具备一定实力的竞争者,这种情况或许和前两年后起之秀的发行公司对传统发行公司发起的冲击类似,毕竟市场的格局和形态已经形成,只要有具备实力的头部公司进入行业,势必会对猫淘形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今年春节档字节跳动曾经轻度试水了在线购票业务,只不过在短期内他们是不具备实力去筹备发行团队,而且春节后不久便出现了疫情的反弹,可能多多少少也要影响到他们后续进入到院线电影的决心,不过并不排除未来平台方将有新力量的进入,这几乎会对未来平台方的发行格局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和改变。
当然除了这些发行公司之外,中国电影发行队伍中还存在很多边缘化的团队和个人,因为近几年发行公司的调整、改组和解散,实际上是存续相当数量的“闲置”发行人员。
虽然是闲置状态,但他们并不是彻底离开电影发行工作,相反很多中小成本电影会在他们的沟通和接洽下,能够获得相对合理的市场空间,毕竟我们现阶段银幕的数量很充裕,是可以能够支撑足够多数量影片上映。
从2020年疫情后市场恢复的态势来看,今年内地电影市场可能会在五一档有一定的回暖,暑期档将迎来一个小爆发的阶段,也许国庆档将市场进入良性循环的时期,其实留给各个发行公司实际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后疫情时代中国内地发行的大格局不会有重大变化,但新一轮的淘汰和人员更新或许就要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