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的大结局出人意料:陈恭慨然赴死,成为蜀汉朝堂权谋斗争的牺牲品。荀诩无意中促成这一悲剧,心中内疚自责。幕后黑手杨仪和冯膺却凭借“兴复汉室”的政治正确,即使朝争毫无底线,依然安然无恙。
李严愚蠢自大、心胸狭隘,最终掉进杨仪等人的圈套,身陷囹圄,纯属咎由自取。诸葛亮没有卷入阴谋,不合逻辑却符合其在民间的正面形象。
16集之后的“谍中谍”设置,虽然使故事一波三折,更加跌宕起伏,但难免百密一疏,留给观众一些难解的疑惑。
新颖独特,三国谍战惊心动魄
《风起陇西》改编自马伯庸2006年的同名小说,由路阳执导,金海曙 、金昱担任编剧,陈坤、白宇领衔主演,聂远、常远、杨颖、孙怡、尹铸胜、王骁等主演,董子健特别出演。
该剧的故事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兵败街亭展开,前16集讲述了陈坤饰演的蜀国间谍“白帝”陈恭,为了抓住魏国打入蜀国情报机构司闻曹的间谍“烛龙”,在白宇扮演的司闻曹靖安司司尉荀诩的配合下,历经千辛万苦、生离死别,最终完成任务。
不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陈恭和荀诩抓住的仅仅是第一代“烛龙”。后面8集围绕着蜀魏两国高层和情报机构对第二代“烛龙”的利用和调查,讲述了一个更加曲折复杂、惊心动魄的谍中谍、计中计和权谋斗争的故事。
以往的国产谍战剧,故事都发生在民国时期,大多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历史背景,《风起陇西》讲述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谍战故事,在历史的缝隙间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堪称开创了国产古装谍战剧的先河。
司闻曹、间军司、游枭……该剧在原著作者马伯庸虚构的蜀魏两国情报机构和间谍人员代称的基础上,在荧屏上逼真地描摹出三国时期的谍战江湖,与以往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迥然不同。
剧中尽管也有诸葛亮、李严、杨仪、马岱、魏延、郭淮等历史人物,但主角却是陈恭、荀诩、冯膺、翟悦、柳莹等虚构的角色,讲述了一个新颖独特的三国谍战故事。
不过,谍战的手段、技巧、密语以及双方间谍的斗智斗勇、家国情怀,却与以往的国产谍战剧大同小异,实际上是一部披着古装剧外衣的创新谍战剧。
制作精良,细节精致表演精彩
《风起陇西》虚构和演义的成分远远大于真实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游走于历史缝隙之间的戏说历史剧。
但与绝大多数此类剧不同的是,导演和制作方在人物造型、服饰道具、场地置景、摄影灯光等方面非常用心,使得全剧有一种古朴、清冷、硬朗的古典美学风格和电影质感。
导演路阳曾透露,剧中夜间室内戏的采光都尽量用烛光和火光去还原古代室内光线的效果,只不过有时候用的蜡烛多一些而已。
在服化道和细节上如此精益求精,使得该剧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却给观众一种逼真的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能够让人很快沉浸入戏,与一些滥用美颜滤镜的古装剧有天壤之别。
一部优秀的电视剧离不开演员的出色表演。《风起陇西》中,不仅陈坤、白宇两位领衔主演的形象气质和表演与角色融为一体,聂远、尹铸胜(饰演李严)、杨颖、孙怡,王骁(饰演糜冲)等其他主演也与角色高度吻合。
陈坤扮演的陈恭在剧中有多重身份。在郭刚麾下时他溜须拍马、曲意逢迎;在五仙教中他智勇双全、忍辱负重;回到司闻曹后,他更要扮演多面人,在李严、荀彧、冯膺和杨仪、柳莹、黄预面前各不相同。
如此复杂的一个角色,表演分寸很难拿捏,陈坤用精湛的表演很好地演绎了这个角色。
白宇饰演的荀诩刚正不阿,坚定执着,和他在《沉默的真相》中扮演的检察官江阳非常相似。白宇的形象气质和演技非常适合并胜任这一角色,想不出有其他演员能替代。
聂远扮演冯膺这样一个高深莫测、城府极深的蜀国情报机关负责人,表演沉稳内敛,无论是演技还是台词,都赢得了观众认可。
疑惑难解,三处情节有待商榷
美中不足的是,《风起陇西》多次反转的强情节,固然制造出非常强烈的戏剧冲突,使得故事悬念迭起,不到最后一集无法揭开谜底,但反转太大太猛,难免百密一疏,留给观众一些难解的疑惑。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三点有待商榷:
第一,郭淮青萍计划的真正目的,是让陈恭当上蜀国特务机构负责人,成为第二代“烛龙”,无论后来如何解释,都令人觉得缺乏足够说服力。
一方面,郭淮没有对陈恭采取有效的制约手段,凭什么敢相信这个“叛变”的蜀国间谍?当初冯膺派荀诩去杀陈恭,尚且要给他服毒药来制约他。郭淮仅凭告诉陈恭冯膺是他的杀父仇人,就能相信陈恭完全归顺?至少也要给陈恭服毒药,以解药来胁迫他才说得通。
另一方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魏国不惜牺牲糜冲、五仙道、第一代“烛龙”高堂秉以及盗取蜀军机密连弩图纸的机会。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来完成这个不太靠谱的计划,郭淮如此做实在不明智。
第二,后主刘禅给李严衣带密诏对付诸葛亮,如此重大的事情,杨仪和冯膺获悉后不仅敢瞒着诸葛亮,还敢自作主张设局除掉李严,胆子实在太大,令人匪夷所思。
据说原著中诸葛亮才是幕后的大BOSS,其他人都是棋子,这样更合乎情理。不过,电视剧如果真这么拍,以诸葛亮在中国民间的光辉形象,恐怕会遭到更多观众的吐槽。
第三,结尾陈恭慨然含冤赴死,最后还解释他在翟悦死后已有此意,连荀诩逃出黑洞都是他设计好的。这样的结局固然悲壮感人,但也有逻辑漏洞。
一方面,杨仪、冯膺和陈恭不惜付出有可能让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失败的巨大代价(剧中诸葛亮的确因李严事件从第二次北伐撤兵,历史上则是李严延误运送粮草致使第二次北伐失败),反间郭淮的青萍计划,有除掉李严和让陈恭完全赢得郭淮信任两大目的。
这一计划得手之后,成功除掉了李严,客观上使得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失败,帮助郭淮的青萍计划在表面上获得成功。
如果不是荀诩中途搅局,陈恭已经赢得郭淮的信任,完全能成为下次北伐时蜀国战胜魏国的关键间谍棋子。这样的话,第二个目的眼看着就要实现。
如果杨仪和陈恭真的是全心全意为了“兴复汉室”,为何荀诩一施压就主动放弃了第二个目的?陈恭已抱必死之心尚可理解,杨仪呢?
以陈恭和荀诩的兄弟情深,有什么不能解释清楚的?荀诩虽然耿直较真,但并非完全不通情理,否则他怎么会明知柳莹是间谍,依然放走了她?
更何况陈恭假装魏谍是为了兴复汉室,荀诩更应该能够理解。冯膺既然之前已经被荀诩抓获,要背锅也应该由他来背更合理。
对此,有网友吐槽荀诩“一边放走魏谍柳莹,一边带人抓妹夫,真是重色轻友”。虽然是调侃,却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而且,当时陈恭还是司闻曹最高长官,荀诩是他部下,一个小小的司尉,没有出示丞相手令,没有真凭实据(林良不会背叛陈恭),谁给他权力来抓顶头上司?
或许,编剧这样安排有对杨仪口口声声“兴复汉室”的反讽意味。荀诩上门抓人,杨仪很快同意陈恭“李代桃僵”的计策,根本的原因还是他出于自身趋利避害的考虑:
此前,陈恭没遵他的命令杀死荀诩灭口,这时候让陈恭活着相对风险更大。既然陈恭慷慨赴死能确保自己的绝对安全,他也就顺水推舟迅速答应。至于反间青萍计划成功后陈恭对“兴复汉室”的重要作用,杨仪此时已经顾不上考虑。
由此可见,杨仪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心胸狭隘,无情无义,做事没有底线,“兴复汉室”更多的是他玩弄阴谋、争权夺利的一句政治口号。他是全剧真正的大反派。
《风起陇西》是近期难得的一部优秀电视剧,题材新颖,故事精彩,表演出色,制作精良。前16集剧情近乎完美,笔者对后面8集剧情的吹毛求疵,是爱之深责之切,欢迎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