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从开播到结局,一直都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许多人觉得这剧就是故弄玄虚,这剧情难懂,看着烧脑又没逻辑,直接给了一星。
另外的人,则认为此剧逻辑缜密,步步为营,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每一个镜头都值得倒回去二刷,是难得的佳剧。但是就凭借它7.9的高分,我认为此剧还是不错的。我想从几个剧中的疑点入手,来为大家分析结局的所以然。
杨仪注定没有好下场
本剧的一开始,我就确认杨仪(俞灏明饰)是没有好下场的。在街亭战之前,诸葛亮在帐篷中和众多将领共同商议北伐大计,在得到急报“张郃部拟取瓦亭道越过萧关向我军推进相机决战“的时候,诸葛亮其实有点惊讶,他特地问了一句”确定吗?”,场下无人作答,只有杨仪应声“万无一失”。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个假情报很有可能是杨仪造的。
看到结局的人,都知道杨仪此人急功近利,喜欢摆弄权谋之术,对付朝堂上政见不同的人。而杨仪在最早的时候,布局要把陈恭(陈坤饰)打入曹魏的心脏,对曹魏实行“反间计”。
我们来看看街亭案出现之前,陈恭的处境如何?此时陈恭是蜀谍“白帝”,但是在郭淮的精心策反之下,陈恭在明面上成为了曹魏的走狗。此时陈恭想要博取郭淮的信任的话,按照杨仪的安排,用一次“卖国”博取信任是最好的办法。所以街亭的假情报很有可能出自杨仪的手笔。
杨仪一生看似忠于诸葛亮,其实两个人是属于同路不同道,杨仪更加执着于内斗,属于“攘外必先安内”的人,而诸葛亮更加包容,他知道内部斗争是蜀国内耗的主要原因,他不愿意花心思在这方面,他想要一致对外。
前者的路,是越走越小。后者的路,是越走越宽广。杨仪的卑劣和狭隘,终究给自己等来了悲剧。
为什么荀诩可以活到最后?
在剧中荀诩(白宇饰)可以说是全剧最实诚的一个人,虽然有着聪明才智,观察事情细致入微,但是他却一直是秉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凡事是对是错,都分的明明白白,不愿意活得稀里糊涂,也不愿意参与朝堂争斗。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他这种人才是诸葛亮的同路人。他的心思,都是对外算计,而不是对内。
他在爬出地洞之前,其实凭借他的直觉和聪明,一定猜到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只是不敢确认,因为他心向光明,不相信蜀汉竟然有如此黑暗的争斗。所以他带队声称要“生擒疑犯”,这四个字其实已经代表了他当下的一个态度。
首先,他想要陈恭活,他不要抓死的,他要抓活的。其次他并不确信陈恭会叛变,所以用的是“疑犯”,而不是“罪犯”、“魏谍”等等词汇。
在弹幕上看到很多人,在这里认为荀诩没脑子,这时候出来害死了陈恭,其实从荀诩的角度来想,他是想救陈恭的,只有把陈恭带回去,他才有机会查,才有机会替陈恭平反,也能得到真相。如果这是一场局,他想做的,其实是带陈恭出局。
但是他没想到,陈恭早已从入局人,变成了布局人,他甘愿领罪,换得蜀汉安宁,那么又有谁能救得了他的必死之心呢?
陈恭为什么非要死?
陈恭(陈坤饰)的死其实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就是他自己的原因,其一,妻子悦儿为了掩护自己死去,他陷入自责,无法原谅自己。其二,他在曹魏的时候,和郭淮的侄儿郭刚是好兄弟,无论面对多少流言蜚语,郭刚一直都信任着陈恭,两人的关系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但是陈恭最初接近郭刚是为了拿情报,救郭刚于危难之中也是为了博取他的信任,两人的相识开始于一场算计,但是却获得了郭刚的真心相待,对于背叛郭刚这件事,陈恭一直是自责的。
其三,陈恭在黄预的逼迫之下,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身份,只能向好兄弟荀诩射箭,为了谋取敌人的信任,重伤了自己的好兄弟,陈恭也自责不已。所以,陷入无尽自责的他,其实本身已经失去了“生”的希望,面对如此黑暗的蜀汉,他的眼里不会再有光了。
其四,帮助杨仪对付自己的恩师,促使恩师外逃被扣上叛国的骂名,对陈恭而言,他认为坐实自己的魏谍身份,这也能让恩师心里舒服一些。
外因就是当时的国家局势、大环境之下,他必须死。其一,在杨仪的棋盘中,陈恭俨然到最后已经成为最为核心的棋子,杨仪赞叹他”一人抵得过千军万马,已然价值连城“。但是陈恭其实内心里是不赞同杨仪的做法的,这种视”人命“为”猪狗“的做法。
从哪里得知?因为郭淮曾经告诉陈恭,他的上司冯膺(聂远饰)就是这种人,用外面游枭的惨死,来换取自己的升官发达。郭刚评价:”陈恭必然不能接受“。
所以这就可以从侧面推敲出陈恭其实不认同杨仪的价值观。但是事情已经推动到那一步了,如果不做,反而会让蜀汉陷入更大的危机,所以他迫不得已只能做。但是他又想阻止杨仪继续这个终极计划,那么他用自己的死,换取这个计划的终止、失败是最好的,可以说他用一人之命,阻止了杨仪。
其二,对于曹魏来说,他们一直认为陈恭是自己人,如果陈恭身份暴露了,让曹魏知道蜀汉的布局如此精妙,竟然能够让白帝做双面间谍,打入曹魏内部。那么以后曹魏将会百倍、千倍地提防着间谍,之后的蜀汉也很难再有机会布局了。
但是陈恭一死,曹魏肯定还是认为陈恭是因为魏谍身份暴露而死的,对蜀汉间谍的戒心没有变重,对之后蜀汉再次布局有好处。
此剧不讨好观众
这部剧为什么两极分化这么严重?其实我也有点数。因为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太快了,大家看个剧都是“二倍速”,所以很难沉得下心去,把这部剧捋清楚。其次,大家的思维都已经有点定性,看个剧都要分出正邪两派,但是其实此剧中的人性是诠释得非常完美的,人这种生物,本来就不是正派、反派能说清楚的,大家都有各自的立场,大部分的人都是亦正亦邪的。
比如烛龙一号高堂秉,他对好友荀诩是真心相交,以至于就算他被抓了之后,还是一直说不想把荀诩牵扯进来。
其实人是很复杂的,他是为曹魏办事的,所以对于蜀国来说,他算不上背叛。只是利用了蜀国人对他的信任而已,因为在蜀人看来有罪的烛龙,在曹魏却变成了大功臣。双方只是立场不同。
如今的时代,大家看多了短视频,就看不下书,也看不下剧,这种细水长流、步步都是伏笔的剧,其实更值得人去深思和回味,而不是用浮躁的心来打分。
我想问:看不懂的剧,或者是难懂的剧,就是不好的吗?很显然,《肖申克的救赎》整个场景也非常单一,不断在狱中努力挖隧道而已,但是他的评分却是极高的,所以其实我们不是在评价剧的好坏,而是在评价内心的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