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欧美古装战争片日渐式微,偶尔有几部敢吃螃蟹的作品面世,也总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的结局。
如去年上映的《最后的决斗》,由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执导,汇聚了亚当.德赖弗、马特.达蒙、本.阿弗莱克三大男神,北美口碑也不俗,却仍难逃商业惨败,北美票房1000万美元,全球票房也才区区4000万美元,对于一部投资1亿美元的制作,这样的票房表现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而今年,又有一部古装战争片不信邪,偏要挑战该类型片叫好不叫座的命运,不料再次折戟沉沙,这部影片就是《北欧人》。
和《最后的决斗》一样,本片来头同样不小,导演罗伯特.艾格斯,曾执导过《女巫》《灯塔》等独立电影,并收获诸多电影节奖项,《北欧人》是他第一次涉足商业领域,主演包括“E大”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凭借《后翼弃兵》成为众多男性女神的安雅.泰勒,制片方也毫不吝啬砸下9000万美元,尽可能不在投资上拖后腿。
电影在北美上映后获得影评界的一致好评,烂番茄新鲜度90%,MTC83分,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明年奥斯卡最佳的大热门,可如此多的星光加持,仍然没有避免本片北美票房的惨淡,上映三周,票房仅仅三千万,基本已经没有收回成本的可能。
一、老套的故事情节严重拖后腿
本片故事主线观众基本都耳熟能详。王子阿姆雷特在父亲被叔叔弑杀后,一直躲藏起来等待复仇,依靠神秘力量的指引和帮助,阿姆雷特最终得偿所愿。
作为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王子复仇记》的原型,这位悲剧英雄复仇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然而可惜的是,尽管自己是货真价实的李逵,却按耐不住其他“李鬼”角色及作品早已深入人心,反而导致这个初始版本给人感觉无比老套,完全没有一窥究竟的兴趣。
本片宣传时打着史诗的旗号,让观众误以为场面一定很宏大,历史背景一定很复杂,事实是,电影不仅场景单一,且出场人物极少,完全没有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的气势恢宏。
支撑起影片主线的几场战争,从观感上看,更像中国古代村庄那种级别的械斗,虽然中世纪以前欧洲所谓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规模一直很小,但像本片能够浓缩成如此袖珍却也不多见,毕竟如《特洛伊》、《天国王朝》等欧美古装史诗片早已深入人心,观众自然会拿出来进行比较,而对于习惯古装战争片堆人头的中国观众,则更加很难理解其中的寒碜。
受北欧神话影响,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刻着浓烈的宗教印记,无论前期王子的逃亡,亦或毫无目标时得到女巫指引,以及手刃仇人前的各种怪异事件,都无法用正常逻辑来解释,对于长期被基督教熏染的欧美观众,这样的设定很容易让人理解并且接受,可对于普通中国观众来说,他们不仅大部分不信教,更无法认同上述神神叨叨的情节,主观上就与电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沟堑。
而在人物塑造上,本片也极不讨喜。身为悲剧英雄的主角阿姆雷特,不仅嗜杀成性,其复仇过程也毫无光彩可言,犹如一位躲在阴暗角落的恶魔,只会趁对手不注意偷袭,一点都不光明磊落,更糟糕的是,这位落难王子完全没有一丝贵族气息,站在人群中活脱脱一副土匪模样,他与女主角奥尔加之间的感情纠葛来的快,进展的更快,在观众还没有搞清楚他们关系之时,两人就已经互定终身,连孩子都有了。
《王子复仇记》中的大反派叔叔本片摇身一变成为受害者,不仅弑杀兄长因为被嫂子勾引,后期更在王位还没有坐稳时就被更强势的邻国赶下宝座,可谓替别人作嫁衣裳,而当阿姆雷特来到冰岛后,他的人生完全沦为噩梦,大儿子,妻子,小儿子相继死于敌手,自己也在和侄子的决斗中身死,可谓最悲催反派。
本为悲剧人物的王后,本片中却极富心机,甚至可以说,她才是整起事件的始作俑者,只不过这样的反转非但没有带来什么惊喜,反而因为过于突兀让人无法全盘接受。
二、技术领域出类拔萃
如果抛开剧情的各种无聊乏味和不合理,本片在技术领域表现出来的水准却足够令人刮目相看。
饱满的画面和精巧的构图,让影片充满着油画般的质感,古朴的置景和服饰,则很容易将观众带入到那种荒凉孤寂的氛围中,大量采用实地取景,能够最大程度保留原生态自然风光与故事的契合度,再配合时而大气、时而凄婉的配乐,那种荡气回肠的史诗感立刻就油然而生。
这也是该片在北美广受影评人喜爱的原因,它不拘泥于只是简单讲述一个王子复仇记的故事,而从更大背景去探讨千年前杀戮的缘由,使得全片从头到尾都透着原始的欲望和野性之美。
大量的残肢和内脏横流,断头和鲜血,大尺度的镜头和画面不断冲击着观众的感官和神经,让人在观赏一个异域故事中,体会着生命的卑微和渺小,而赤裸裸的战争场面,已经看不到何谓正义、何谓邪恶,只剩下最原始的征伐和毁灭,以及无数的妻离子散和家破人亡。
E大依旧孔武强壮,对于这种不需要展示什么内心波动的角色,只要他把衣服一脱,就有那种野蛮霸道的味道;妮可.基德曼尽管戏份不多,但演技仍然在线,也只有她兼具美貌和智慧的脸庞,才可以让王后这个角色不至于沦落为人人反感的存在;
安雅.泰勒美的空灵而不可方物,配合角色本身的神秘属性,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不过奥尔加人设先天不完整,导致人物性格并不立体,稍显遗憾。
三、史诗片的江湖已经愈行愈远
一部类型电影失败可能有各种客观原因,然而当多部作品均没有获得市场肯定时,那就只能有一种原因去解释——观众已经不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
想当年,史诗片不仅是票房宠儿,更曾经横扫各大颁奖典礼,《宾虚》、《勇敢的心》、《角斗士》都成为影史无法磨灭的经典,然而,如今的电影观众,已经不习惯在大银幕前看各种历史人物操着冷兵器去赤裸搏杀,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战争的理解,更多是轰鸣的炮弹声,亦或伴随魔法攻击带来的各种奇幻视觉效果,严肃、苦大仇深的传统史诗电影,更像是陈列在博物馆的旧物,偶尔远观还行,想要拿到手上仔细把玩,显然不切实际。
其实,很多电影从业人员也做出了种种尝试,如《最后的决斗》打破传统线性叙事,采取不同人物、多角度审视同样一个故事,带来极大新鲜感,《北欧人》油画般的质感,赋予影片更多的艺术成分,却都无法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去捧场。
归根结底,它们已经不适应被层出不穷的漫改、YA轰炸下养成的观影习惯,丢失最重要的年轻观众,基本已经宣判类型片在商业上的死刑。
同时,史诗片对于服化道的要求较高,导致如果想要拍摄出一部好作品,就必须拿出比一般时装片更高的投资,而市场的不认可,则加剧了资本的外流,从而导致越来越少的制作公司肯把时间和金钱放到这个类型。可以想象的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以后观众想要看到史诗片会变得极为艰难,毕竟,制片方都不是傻子,谁都不会和钱过意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