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唱片里的中国》:聆听“老唱片”,重温百年奋斗回声

《唱片里的中国》以微观化、具体化、历时性的手法细数了我国不同年代的留声介质,发掘时代之音里平凡人的生命轨迹和时代的流动性。

近日,随着四集系列纪录片《唱片里的中国》播出,黑胶唱片、薄膜唱片、磁带、CD、数字平台等承载声音的介质广泛活跃于大众视野,该片不仅带观众重温了百年来中国之声的发展样貌,也引发了观众对不同声音介质的好奇心和怀旧,勾起了不同年龄群的时代声音记忆,一幅百余年中国唱片史背后的社会变迁画卷由此展开。

《唱片里的中国》以微观化、具体化、历时性的手法细数了我国不同年代的留声介质,发掘时代之音里平凡人的生命轨迹和时代的流动性。

“21岁的寿小钧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唱机。他入手的第一张中国唱片,是马玉涛的《看见你们格外亲》。那时候一张唱片2块4毛钱,而他每月的收入是22块钱……从此,寿小钧与唱片结下不解之缘,一发不可收拾。”在第一集《永不磨灭的刻纹》中,纪录片以唱片的刻纹为喻,以新中国同龄人寿小钧自费带着电唱机和珍藏的黑胶唱片巡回传播红色旋律的故事为主线,带观众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建国大业的历程。

第二集《乐声如诉》聚焦盲人乐团录制《梁祝》黑胶唱片的故事,重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五彩斑斓的文艺天空。《唱片里的中国》从微观且具体的个体叙事视角出发,诠释着时代个体生命的张力,凸显着不断进化的社会生命力。

以特殊的手法打捞和串联黑胶唱片、薄膜唱片、磁带、CD等承载时代记忆的声音介质,《唱片里的中国》将跨越百年的音乐记忆激活还原。

在第三集《旋转的光阴》中,以磁带作为回忆的情感引擎,以歌唱家李谷一录制的中国第一盒录音磁带《鸟翅》为起点,带领观众重温改革开放那段闪亮的日子;第四集《回声越千年》以年轻的民族音乐人向笛等人积极参与国乐复兴计划,蒙古族长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阿拉坦琪琪格致力于长调传承的故事,讲述中华文明的薪火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在祖国大地绵延。同时,片中还通过录音师李大康为两千多年前曾侯乙编钟原件录音留下《千古绝响》和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站弹奏古筝的内容,呈现中国文化血脉的代代相传。

通过发掘唱片业工作者、音乐创作者、收藏者、演奏者、爱乐者等人物的故事,纪录片《唱片里的中国》以见微知著的手法呈现了中国百年来的社会变迁图景。

宏观视角下,纪录片《唱片里的中国》还以唱片的微观史视角,“还原”了大量经典之声。

在此过程中探求着传统民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创新,追寻了老一辈唱片从业者的人生故事,观照着新时代青年钟情国乐复兴计划的切实行动。

“凡是值得存在的东西,就值得被认识。”从黑胶唱片、薄膜唱片、磁带、CD到数字平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到新时代新千年……《唱片里的中国》展现的音乐传播介质发展史,对应着中国多个阶段的发展缩影。

刻纹永不会磨灭,历史的回声仍激励着今天的人们建设更好的中国。《唱片里的中国》让不同时代物质介质所留存的音乐记忆汇成一个复调的交响,既呈现了中国时代生命力所在,也展示了时代个体的奋斗历程。

关键词: 中国 唱片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