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已经到来。过去的 30 年中,在炎炎夏日占据银幕的电影往往以超级英雄片、科幻片和动作片为主。不过在这一档期中,还有另一个登场频率较低的熟面孔,那就是恐龙电影。今年 6 月 10 日,随着《侏罗纪公园》系列第 6 部《侏罗纪世界 3:统治》的上映,恐龙大片强势归来。随着大作的临近,让我们对之前的所有五部作品做一次回顾,就从 1993 年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第一部谈起,开始一场准备了 6500 万年的历险(原作海报的说法)。
但对于《侏罗纪公园》这部史上最深入人心的大片之一,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对一个问题的解读开始:当一部电影跻身史上最深入人心的大片时,会发生什么?这是因为像《侏罗纪公园》这样卖座的(一经上映便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电影,这一记录直到 1997 年才被《泰坦尼克号》打破)、由真人出镜的高成本恐龙冒险电影,肯定会引来大量的效仿者,对不对?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今天,就让我们来找一找原因。
恐龙统治地球的短暂时期
要明确的是,《侏罗纪公园》不是史上第一部恐龙电影,也不会成为最后一部难觅正统续作的电影。当我们将《侏罗纪公园》称为「原型」时,就表示它已经不可逆转地取代了所有竞品,成了这类电影中最为知名的案例,同时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参考模板。正是由于这种影响,人们在讨论某种类型的电影时,往往会谈到这一类电影中的一部典型作品。《星球大战》并不是太空歌剧电影的开山之作,《异形》不是第一部太空恐怖片,而《侏罗纪公园》也并非第一部恐龙冒险片,但每当人们提起这三种电影类型时,都会想到这三部大片。
作为大家口中的「里程碑」,《侏罗纪公园》胜在电脑视觉特效方面的开创性成就,它在主流影片的背景下,首次将逼真的恐龙搬上银幕。即便到了今天,电影中的恐龙特效就算称不上完美,也发挥得十分稳定。这是视觉特效师的功劳,也是斯皮尔伯格的功劳,他将真实的生物效应和数字元素相结合,融入电影之中。我无意冒犯威尔斯·奥布莱恩在 1925 年的作品《失落的世界》和 1933 年的《金刚》中使用的定格动画、吉姆·丹弗斯在 1970 年《当恐龙统治地球》中的类似特效、或者唐·布鲁斯手下的动画师们于 1988 年创造的《小脚板走天涯》,但我认为《侏罗纪公园》第一次让观众看到了「真实」的恐龙。就像约翰·哈蒙德希望的那样,努布拉岛的恐龙是能让人感觉自己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存在。
《侏罗纪公园》的这一步棋明显对自己的票房产生了奇效,评价、收入两开花,还巩固了其身为冒险片开创者的地位,直到今天依然广受崇敬。可是,虽然《侏罗纪公园》的这部分遗产是其制胜的基础,却也让这部作品难以被人效仿。影片中逼真的恐龙,似乎任何创作者都可以拿来借鉴,然而却只能出现在这样一部有着具体的大制作前提的电影中,妨碍了进一步的发挥。
有关恐龙的难题
「恐龙主题公园」。
这简单的六个字,既是《侏罗纪公园》系列成功的关键,也使得日后没有一部真人恐龙电影能够与之媲美。不管是谁,一看到这六个字,马上就能对自己要看的电影有一个快速的认识。虽然这个设定来源于迈克尔·克莱顿 1990 年的小说,但直到《侏罗纪公园》上映时,大多数观众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这种东西。但是,由于这个设定如此特殊,只要有电影显示出类似的设定,即使和主题公园不搭边,只要涉及到基因工程,就会被人认为是对《侏罗纪公园》的部分借鉴。从这点来看,任何影片想要效仿,都得从其他角度入手。
然而,由于恐龙在现实世界中已经灭绝,想要寻找一个新的角度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以恐龙为主题的电影,往往需要阐明恐龙存在于世的理由,如果恐龙不是在实验室中制造的,那么原作中的大量设定就无法套用了。许多以恐龙为主题的老作品都采用了「被时间遗忘的土地」的隐藏设定,比如漫威宇宙中的「蛮荒之地」,或者 1974 年的电影《被时间遗忘的土地》。如果想带点科幻性质,可以采用时间旅行,这在主流恐龙电影中毫无特色,不过卡普空的电子游戏《恐龙危机》就使用了这种方法。你还可以设定一个架空世界,将恐龙做为其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但和时间旅行一样,未曾真正有过将恐龙作为主题、或作为预算大头的电影采用这种方式。鉴于 1993 年后恐龙电影的仿品寥寥无几,似乎广大电影人看了一眼斯皮尔伯格的剧本,就举手投降了。
这一点尤其让人郁闷,因为《侏罗纪公园》除设定之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可供其他以恐龙为主题的电影发挥。斯皮尔伯格对自己的电影倾注了耐心和谨慎,对影片中的恐龙大场面有着十足的信心,把霸王龙冲破栅栏的场面保留到了影片中央,几乎精确到秒!他放慢了食草恐龙镜头的节奏,让恐龙显得优雅而威严;肉食恐龙猎杀时恐怖的气氛,霸王龙追击吉普车时如过山车一般的动作……这些精彩镜头都出自这部电影,我们却只能在这部电影的续集中看到类似的场面。
我们本该拥有这一切
好莱坞之所以对拍摄《侏罗纪公园》之外的电影态度冷淡,是因为恐龙在大众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吸引力,尤其是那些携家带口看电影的观众。然而,虽然《侏罗纪公园》是一部极其罕见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电影,永久地改变了人们对电影的看法,而它对观众的影响最终也扼杀了同类影片的持续成功 —— 它有一个恐龙主题公园这种 B 级片的设定,却采用 A 级片的标准去拍摄执行。斯皮尔伯格给出的是一个真正的哲学故事,有力地探讨了人类出于自身利益,自不量力地破坏自然秩序的错误追求。同时,真实可信的恐龙形象也满足了观众们感官上所追求的刺激体验。
对其他创作者而言,《侏罗纪公园》本应成为一个值得挑战、值得超越的目标,然而,他们似乎在刻意疏远这个体裁。对于更加干脆的恐龙动作片,或者更有所谓「理性深度」的恐龙电影,或许存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但在这两方面,《侏罗纪公园》无人能敌,使得其他恐龙主题的作品只能跳出典型的冒险娱乐模式。最明显的案例就是长期播出的《小脚板走天涯》系列(一部传统动画,主要是面向儿童的电视电影),还有《与龙同行》这样的纪录片。然而,除了几部低成本制作的动作片或恐怖片(肉食龙崛起?),或者那些有恐龙出镜,却并不作为主题的电影(比如彼得·杰克逊翻拍的 2005 版《金刚》),《侏罗纪公园》系列基本上垄断了以恐龙为主题的剧情片。
这种局面堪称不幸,关于这种曾经在现实世界中存在过的动物,本可以诞生多少部承载着幻想的电影,却被一部本该为他们打开大门的电影给硬生生挡在了外面。就算恐龙不是一个有版权性质的概念,但它确实是一个有利可图的题材,流 行文化的大环境对《侏罗纪公园》的接受度之高,以至于没人再敢出头挑战它的地位。虽然我们深切关注《侏罗纪》系列的未来走向,但如果恐龙冒险类的作品能不再一家独大,那肯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