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导演》被念了许久。
去年在平遥国际影展上,贾樟柯、宁浩主演的短片《地球最后的导演》进行了首映,此后再无消息。
如今,这个短片的庐山真面目终于得以看见。
贾樟柯和宁浩以未来电影被边缘化为基调,思考电影最初的样子是什么?
是卢米埃尔兄弟的探索,费里尼的创新,安东尼奥尼的文艺,塔可夫斯基的沉闷?
还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法国新浪潮,好莱坞的娱乐性与港片的港味?
艺术与商业该如何平衡?
在国际上得奖是好片,还是票房大卖是好片?观众到底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艺术性还是娱乐性?
这年头,真的没人看电影了吗?大家都在忙着赚钱,电影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从《地球最后的导演》中可以看到,电影失去了观众,没有人关心电影还在不在,更不会有人在乎有没有迷影,唯二还在坚持搞电影的只剩下了宁浩和贾樟柯。
本来还有同为第六代的管虎。
可是他在《杀生》票房失利之后,彻底拥抱了商业片,放弃了当初的艺术追求,如今连屁股都歪了。
这就是《地球最后的导演》中透出的悲凉,电影是一门艺术,还是赚钱的工具?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看电影的诉求是什么?
宁浩的开始是《香火》。
在贾樟柯的帮助下有了《小武》的迷茫,《小山回家》的青涩,一切都朝着成为第二个贾樟柯前进。
可是,在《绿草地》鲜有人问津后,宁浩陷入了艺术和商业的两难之中。
搞艺术观众不太喜欢,追求商业又与初衷相悖,他也曾想做《偷自行车的人》,只是观众太喜欢《少林寺》。
权衡之后,宁浩选择了两个都要。
《疯狂的石头》是他的尝试,《疯狂的赛车》是他的成熟。
宁浩似乎走对了路,找到了观众想看什么,也坚守了自己的艺术。
他的电影不是简单的喜剧,涵盖了黑色幽默和现实主义。
不那么真实但足够写实,观众每每在《无人区》的夜巴黎为攒劲儿的节目捧腹大笑时,总会为电影小人物的心酸感同身受。
宁浩这个鬼手裁缝把七零八落的现实在他的电影中缝合起来,用笑声诠释荒诞的现实。
只是《心花路放》之后,宁浩试水自由市场,《疯狂的外星人》主打荒诞科幻和市井喜剧。
然而一对王炸打烂了,顶着疯狂三部曲的招牌拍了一出讽刺喜剧,有闹腾,有荒唐,唯独失去了艺术,那么现在的宁浩是一位好导演吗?
贾樟柯的开始是《小山回家》。
片中的异乡人,在即将过年的时候,寻找一同回老家的伴,这个角色的行为成了贾樟柯以后电影的内核——故乡。
贾樟柯的电影离不开故乡,离不开生养他的县城。
这里有他的故事,这里是他的电影世界,他总在用电影告诉人们,中国不只有大城市的灯红酒绿,还有小地方的挣扎落后。
《小武》中的贾樟柯在挣扎,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县城既不像乡村,又不像城市。
虚浮在四不像的边际海洋中,到不了海中央,又不想回到岸边,处于其间的人们同样如此,他们何去何从?
在《站台》中,贾樟柯给出了答案,在县城也可以搞艺术。
但是到了《任逍遥》中,贾樟柯又渴望走出去,偏安一隅太封闭,艺术搞来搞去搞不出什么新花样,于是就有了《世界》。
看过世界的贾樟柯转了一圈。
《三峡好人》中的失去让他怀念故乡的样子,他再次回到了故乡。
但那里早已变了样子,《二十四城记》的拆迁在到处上演,他记忆中的故事渐渐变了味。
趁着有些痕迹还在,他用《山河故人》和《江湖儿女》祭奠给他电影灵感的故乡,致敬给他快乐的武打片,他知道自己成不了黑泽明,但也要做费穆。
可是,他电影中的文学性和现实性并不适合大多观众。
他无法像宁浩那样取得高票房,很多时候还得在地下流传。
因为他的电影没有那么多娱乐性,看起来太累,太闷,让人反思不轻松,那么这样的贾樟柯是一位好导演吗?
观众是喜欢宁浩多一些,还是喜欢贾樟柯多一点?在《地球最后的导演》里张婧仪给了选择。
观众在娱乐时喜欢宁浩,在学习时喜欢贾樟柯,只是审美的高低与不同,区分了贾樟柯和宁浩。
但又烦贾樟柯让他们烧坏了不少脑细胞,那么怎样才可以让观众在喜欢宁浩的同时接受贾樟柯的烦?
黑泽明教过办法,“最难的,是提高观众的电影欣赏水平,这需要花大力气,而降低它是容易的,现在正是如此。
因此有必要提高他们的电影鉴赏能力,在这方面培养观众,这是项极困难但又有挑战性的工作。”
可是,“这年头,人们都忙着赚钱,谁还看电影啊,有什么好看的。”
电影走到了十字路口,连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都没有,观众的观影习惯太容易被其他事物取代。
当电影失去了观众,当电影变成纯粹的工具,即使有再多的《少林寺》《小城之春》也无济于事。
那时候,贾樟柯和宁浩独自在海边孤独看《火车进站》的场景便会重演。
《南北少林》不看,《七武士》不看,李连杰不喜欢,黑泽明不爱看,电影成了夕阳产业。
“我们穿过站台,送走了小武,世界很大,我们江湖再见,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游到海水变蓝。”
只是朋友们,恐怕我们无法一起游到海水变蓝了,因为电影和我们总有一个会缺席,疫情反复,烂片不断,我们还会思念电影吗?
“我的思念,是不可触摸的网,我的思念,不再是决堤的海,为什么总在那些飘雨的日子深深地把你想起。我的心是六月的情,沥沥下着心雨,想你想你想你,最后一次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