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这是对新时代城市核心功能的叠加与放大,也是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节点和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全球市场震荡与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如何发展出新的消费驱动力,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尤为重要。在当代国际城市发展浪潮中,将首端城市打造为可以引领国际消费体验、聚焦国际消费资源、融合国际消费创新、彰显国际商业文明的高地与示范区,可以重点培育、引进和发展一批具有强大品牌运作和消费能力的文化产业。鉴于此,大力发展电影产业,对全面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具有其他产业难以替代的作用。
疫情常态化下中国电影的消费破冰。电影,作为世界公认的“第七艺术”,不仅是彰显特定文化价值的艺术形态,也是公共领域大众日常的消费方式,更是传播国家形象、促进民族认同的文化产品。而今电影消费蔚为大观,成为装在铁匣子里“出国的大使”。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引致国际人口流通减少,国际商品物流速度降低,国际交流受到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全球电影业正在重新洗牌,美国影坛霸主地位随着其经济幅度下滑,好莱坞在世界占比逐渐缩减。而中国2020年的电影总票房为204.17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170.93亿元,占总票房的83.72%,全年票房前十名全部为国产影片,总票房首次超过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据国家电影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3日,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和银幕数量依旧稳居世界首位。全国银幕数达81317块,巨型银幕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长津湖》《战狼2》《我和我的祖国》《流浪地球》不仅取得了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社会影响力,电影票房及电影消费力也在节节攀升,其中电影《长津湖》总票房为57.44亿元,成为当前中国影史的票房冠军。
疫情之下,中国率先恢复经济,也令外商更加看好中国未来的城市消费发展潜力,加码对华投资;同时部分产业消费的新场景、新模态产生并发展壮大,比如数字营销、直播带货、社群团购等。相当部分的电影转向后期制作,依托5G、AI、VR、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加大对科幻、动作等视效电影的培育力度。今天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已经到了工业美学的3.0时代,作为中国工业美学的排头兵,电影理应在这场新的“牌局”中继续领航,为拉升国际、国内的消费能力,建设“电影强国”贡献力量。
电影产业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动能。孵化“城市IP”的产业消费生态圈。随着泛娱乐新消费的兴起,电影已从单部作品竞争转向多内容业态的竞争,消费者也越发接受从“电影—系列”到“电影—宇宙”的复合型产品。除了努力铸造精品内容,扩大电影本体价值外,积极探索电影产业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结合,在创作端早期树立以电影消费促生“城市IP”的理念,丰富城市元素的影像素材库,以全链运营模式思考电影如何与游戏、玩具、乐园、衍生品等产业领域发生共振,带给消费者沉浸式的故事体验。通过从“电影—系列”到“电影—宇宙”的“二次消费”,唤醒潜在的消费者,以长尾型盈利模式助推电影上映时的热度峰值,延长“城市IP”的电影生命周期,形成完整的消费产业链。由此,带动的不仅是电影单个产业,而是更多上下游产业走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浪潮尖端,培育高精尖产业的消费生态圈。
开发“文旅—电影”联动产业消费经济带。电影消费是依托城市空间而逐渐盛行起来的文化消费行为,可将电影拍摄基地和文旅产业联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环境。由于电影制作周期的限制,剧组搭景很难保证直接作为永久性场景,更多的文旅开发通过还原方式得以二次利用,把电影基地变成商业模型,围绕特色的民间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京派文化、海派文化,以艺术展览、科普体验、主题乐园、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创新呈现形式,借鉴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落地经验,加强高新技术应用和多元消费业态融合,重点发展数字化、体验型、互动式的消费业态和项目,营造电影影迷与网红消费的“打卡地”,培育出智慧导览导购、数字展览展示、虚拟式娱乐体验、沉浸式文体休闲等“文旅—电影”,联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产业消费经济带,以提升周边餐饮、交通设施和休闲购物环境,实现跨媒介文旅投资与电影运营的双循环。
打造“首发经济”的电影消费多样化。当前我国逾八成大中型购物中心已进驻影院,相关数据显示,在全国年票房高于2000万元的近400家高票房影院中有95%位于购物中心内。因此,助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电影消费区域化,落实“首发经济”下的“首店示范”效应,除了吸引全球跨国公司、高端产业链近岸布局,集聚全球电影消费资源,还要提升影院的区域化建设,实现个体需求的多样化满足,例如为高消费人群、中高收入群体提供高端舒适电影空间;建设适合普通大众消费、物美价廉的“镍币影院”;为老龄化社会提供“老片新看”的场所;为现代追剧迷提供系列电影连放等消费样式;开放类似日本“岩波剧院”等艺术类小众电影的专场空间;构建满足动漫迷的世界各类动漫电影组合;开辟对译制片特别是老牌电影译制片厂葆有兴趣的译制片专场;等等,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点商圈的活力和品质,带动全新的城市商业体与设施建设。
前移“云技术”下国际电影节消费端口。吸引多元化社会资本投资电影,主要看媒体平台、监管环境和消费市场。在“云技术”支持下,加快电影行业模式转变,通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融合全球消费资源聚集地、打造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的发展契机,利用其网络平台和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聚媒效应”,大力推介最新的中国电影,以多方筹资增加金融机构贴息,拉大多领域服务消费的提质扩容,用有吸引力的“折扣价”制造“电影嘉年华”狂欢。同时放大粤港澳大湾区等全球瞩目的对外开放平台的溢出效应,扩大与消费相关的电影服务业,前移电影国际消费的端口,以“云技术”“元宇宙”搭建数字驱动型的“国际电影节”范本。
培育“夜电影”的城市经济消费模式。从经济学角度讲,“消费”往往与市场逻辑、需求供给相连。近年来,“夜间经济”成为一个新的消费增长点。分析和研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夜间经济的重要节点,瞄准节假日、学生寒暑假等高峰时间,培育“深夜电影”“假期连场”等特色影院模块,丰富和发展电影夜间消费的场景与环境。制定《重点区域电影夜间经济发展规划》,借助影视明星的“星光”,谋划“电影点亮夜城市”等系列主题促消费活动。在促进经济回暖的同时,还可增加就业模态转向,间接探索电影产业与夜间餐饮服务、休闲娱乐、新零售等高质量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融合,有效吸纳社会富余劳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就业意愿,实现稳就业与稳消费。
创建电影海外消费平台。电影本是集体观影的行为模式,在保障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需要从市场角度研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电影消费政策,机动改变观影形态。近年来Netflix(奈飞)凭借技术创新与内容推荐优势在全球视频点播服务中脱颖而出,其以多元包容的拓展逻辑适应了目标市场,以“奈飞模式”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电影海外消费平台。在内容建设上,斥资打造多样化的原创电影数据库,开拓国际消费市场;应和本地文化语言和定价支付习惯,塑造世界流行和本地方言的电影消费样本;引用算法推荐,动态评测电影消费者的习惯变化,改善电影用户体验(观影的次数、时长、位置、设备与反馈等参数);通过AR等技术开创互联网交互模式,打造国际化的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平台。
以国际消费带动国家文化传播力的推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以电影产业消费赋能,可以联动出版业、动漫业、旅游业、会展业、文创业、新型教育培训业、地产业等,让电影产业成为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新动能,创造出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电影产业的消费壮大,不仅有利于建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构建电影区域协同产业联动的新格局,同时也能让形式多样的电影消费高峰体验转化为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常态动力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智识与休闲需要,展示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本文系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创新团队“文化转型与现代中国”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