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跳舞吧 爸爸》:印度歌舞片何以破圈?

作为本国占比90%以上的电影类别,印度歌舞片不仅在其国内卖座率相当高,甚至风靡全球,俨然成了印度电影的专属标签。那些穿插在剧情之中以歌代语、以舞做戏的群舞场面,魔性中又带着一股子炙热,看似烘托了剧情,实则成了剧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独特的民族韵味吸引了全球观众。

提到印度,总会想起歌舞片。

作为本国占比90%以上的电影类别,印度歌舞片不仅在其国内卖座率相当高,甚至风靡全球,俨然成了印度电影的专属标签。那些穿插在剧情之中以歌代语、以舞做戏的群舞场面,魔性中又带着一股子炙热,看似烘托了剧情,实则成了剧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独特的民族韵味吸引了全球观众。

印度歌舞片到底有着怎样的破圈魔力?

在印度电影《跳舞吧   爸爸》中,歌舞不再是一种形式上的陪衬,而是作为题材的主体呈现在大银幕里。以印度小女孩拉西米梦想在全国舞蹈比赛中赢得“印度之光”称号为故事基点,歌舞成了一切情节的起因、伏笔、高潮与联结现实的尾声,不仅在叙事逻辑上顺理成章,也以一种更为曼妙的方式化为了情感、冲突、文化的多向纽带。

也许,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更贴切地感受到,歌舞片之于印度、之于我们,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足舞:印度歌舞的叙事律动】

如同一天的伊始。电影以小女孩拉西米的起床开场。

上半身还躺着,保持着熟睡的姿势,但是脚尖已经跟着节奏摆动起来。随即,脚尖带动小腿,进而拖动了整个身体。说是拖动一点都不为过——小女孩的双腿像是中了魔法般,从床铺跃下地板,不断舞动,但是上半身仍然躺着保持平静,波澜不惊。这样一幕极具特色的踢踏舞,用自己的镜头语言巧妙地完成了剧情的背景交代:传统印度的民宅、活泼洋溢的主角、诙谐轻松的氛围。

这对“足舞”的刻画,不仅仅只是印度歌舞片的一种炫技,更是作为关键线索,贯穿了整部电影:女孩拉西米的妈妈反对跳舞,于是拉西米只能趁着妈妈不在的时候,悄悄跳动着脚步;外表严格独断的妈妈,在拉西米熟睡时,也会溺爱地按抚着女儿的小脚;私自参加舞蹈大赛的拉西米,在舞台上被暗算,脚踩图钉,却还在坚持热舞……小切面的舞步,衔接着梦想、亲情、坚毅等种种元素,构成了印度歌舞电影更大的叙事律动。

歌舞片的盛行,固然与印度的文化有关:印度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印度教里的湿婆神,是舞蹈的化身。因此,舞蹈,成了一种对神灵的敬仰。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诸如聚会、结婚,都会用一起跳舞来表达喜悦之情。电影作为生活的升华艺术,自然离不开歌舞元素的渲染。

但此次,无关“宗教信仰”,《跳舞吧   爸爸》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面:普通女孩对舞蹈的爱与梦。放下了崇高叙事,电影的调性更贴近平凡人的生活。

于是,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是平凡人所能面对的“最大困境”:学业不精、家教严格,自身有梦,却不得不妥协于嶙峋的现实。小女孩拉西米总喜欢背着一个蜘蛛侠形象的书包,而蜘蛛侠原本也只是一个普通人——直到他被一只变异蜘蛛咬了一口。

拉西米也期待着奇迹的降临。而这种奇迹,就是她天赋异禀的舞步。

于是她躲着跳,见缝插针地跳,一边在表面上维持着乖乖女的形象,一边私下里用舞蹈倾倒众生:街道、公交车顶、学校、咖啡厅……无惧他人眼神,只要哪里音乐响起,哪里就是舞台。歌舞作为“神性”的代言,同样回馈出了“神迹”。片中的众人对拉西米不分场合、不合时宜的跳舞给出了巨大的宽容,甚至各种开后门、搬外援,来协助小女孩一步步跳上全国舞蹈的大赛舞台,其中最大的力量,就是“拉西米的爸爸”——单亲家庭的拉西米,因为跳舞结识了咖啡店的老板,歪打正着认作“爸爸”。而这个“爸爸”,其实就是舞蹈界上一代的舞王“VK先生”。

虽然有那么点机械降神的意思,但作为造梦机器的电影,在剧情里毫无保留地守住小女孩梦想的炙热,实打实地感染到了银幕外的每一位观众。印度歌舞片打破了传统叙事起承转合的结构,用歌舞的形式反映浪漫主义,也为我们营造了一道丰富的视听盛宴。

总有人戏谑说,印度歌舞片实在夸张,哪有人在现实中说着说着就跳了起来。但也许,大胆跳出现实主义,才是印度歌舞片的真谛。梦就是要浓墨重彩地去绘制,现实中难以企及的才华、优势、幸运,在电影中用舞点赋予给主角,让观众们跟随着主角一同在跃动中沐浴奇迹,从中感受到了自身的知足与快乐,也是电影艺术独特的魔力。

而这一切,也许就是印度歌舞片足以破圈的温情底色。

【动心:打破语言的文化共鸣】

人有人品,舞有舞品。作为印度歌舞片的《跳舞吧   爸爸》,也在歌舞中,传达出了这一份对品的解读。

首先是来自上下两代人的沟通之品。小女孩拉西米与妈妈之间的矛盾,是常见的权威与反权威的对抗。妈妈的一句台词“我喜欢什么,你才能什么喜欢”,几乎成了全世界妈妈共同的心声。面对强权的压迫,拉西米用自己的方式跳着“地下舞”,并在“爸爸”“校长”“老师”等各个大人的合力演出中,瞒着妈妈偷偷去了比赛现场。

这个原本简单的剧情中,如同歌曲的变调,延伸出种种的群像支线:妈妈因为跳舞错失旧爱,因此不愿意下一代走向与自己相同的命运;因为一场车祸痛失跳舞冠军的舞王,浑浑噩噩度世,却被最纯粹的舞步唤醒;失去劲敌而“被迫获胜”的对手,数十年一直闷闷不乐,期待着一场真正的对决;电影甚至一边把聚光灯全打在主角身上,一边又大胆地让配角去控诉主角光环,用舞蹈队队友的赌气缺席,延伸出宽容、理解、合作的深层议题……

因此,《跳舞吧   爸爸》中,这样一场属于孩子的冒险,传递而出的,全是大人之间的反思:身为妈妈的我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身为校长的我如何保持跳舞的兴趣,被爱情背叛的我如何与当年的故人了结,追求收视率的我是否要配合做局,身为竞争对手的我如何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宿敌”……电影巧妙地借助一场舞蹈比赛,反射出当下社会的人心百态,有欲望,有妥协,有信任,有背叛,有利益拉扯,有重拾本心。

印度当下的真实社会中,民众文盲率高,很多观众并不认识字幕。因此,印度歌舞片中,用舞蹈这一最直接简洁的方式来诠释心声,或欢乐,或悲伤,或沉郁,或高昂,成了直达观众内心的最好捷径。而这一种方式,也突破了语言的巴别塔困境,将最真实的情绪传达给了各个国家的观众。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中,遭遇车祸暂时失去听力的拉西米,身体不便却坚持回到舞台的最终对决。无法辨别音乐的她,跟着在观众席用镜像动作做指挥的“爸爸”在舞台上挣扎起舞,原本要去干扰“爸爸”的对手最后也深深被震动,跟着“爸爸”一起合力指挥,帮拉西米完成了这最后一支舞。这份无国界的动容,正如电影里“爸爸”领奖时的那句台词:胜利的不是某个队伍、某个人,而是歌舞这一艺术自身的胜利。

这一刻,也传递出《跳舞吧   爸爸》电影本身的“野心”:用歌舞片独有的梦幻机制,为歌舞正名,为歌舞电影正名。

在印度海德拉巴托莱坞制片厂工作了十余年的制片主任赛扬在采访中,不吝惜对印度歌舞片的赞赏,“我从小看歌舞片长大,歌舞就是我对电影美好幻想的一切。”面对国人“印度歌舞片为何拍着拍着就跳起来”的疑问,赛扬也聪颖地给予了反问:“你们中国电影,难道也是拍着拍着就打起来了么?”

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近些年,印度经济逐渐起飞,人口即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大国。高精尖产业与软件人才,让这个国家逐渐甩掉了之前带给人们的固有印象。而印度的电影,其完备的特效行业、完善的产业模式、专业的从业人员,也让本土文化的传播,在世界领域上越来越有话语权。《跳舞吧   爸爸》即能窥见一斑。

电影里,拉西米在比赛舞台上夺冠,电影外,这场胜利能否如同歌舞自身一样,给其他国家的文化传承带来启示,带来各自的破圈,也许,大家心底都有了一个答案。

关键词: 印度 歌舞 爸爸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