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我们这十年》艺术总监毛卫宁:更加坚定了“为人民写作”的理念

《我们这十年》每个单元都有同一个创作原则,就是让故事落地,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最终我们希望传递的效果是观众看完这11个单元,回顾十年故事,能够哭着、笑着、感动着、自豪着,那这个片子就成功了。”

国家广电总局迎庆二十大重点剧目《我们这十年》正在浙江卫视等平台热播。该剧以11个单元的小人物群像,全景式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豪感不断增强的美好历程。该剧艺术总监毛卫宁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这十年》每个单元都有同一个创作原则,就是让故事落地,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最终我们希望传递的效果是观众看完这11个单元,回顾十年故事,能够哭着、笑着、感动着、自豪着,那这个片子就成功了。”

《我们这十年》通过塑造小人物形象来展现时代发展。

从200多个时代主题中提炼出11个单元

2021年11月,毛卫宁接到了《我们这十年》出品方华策的邀请,为该剧担任艺术总监,负责整部剧的创作统筹及其中部分单元的执导工作。在广电总局电视剧司的直接领导下,第一阶段该剧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为依托,选择了200多个时代主题,再经过逐一取舍、浓缩,最终才精炼至11个单元。这11个单元有以国防和军队建设为主题的《砺剑》,展现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的《心之所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热爱》,聚焦中央八项规定,展现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日三餐》;也有表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未来已来》,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生活》,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切口的《前海》,讲述中国海外建设者的《沙漠之光》,体现扫黑除恶的深度、广度与历史跨度的《西乡明月》,聚焦文化建设的《唐宫夜宴》,以及展现疫情影响下的众生相的《坚持》……

《前海》单元讲述粤港澳大湾区的故事。

“每个主题确定了以后,我们要和该主题方向的创作指导单位以及相关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再进一步形成提纲、方案、剧本。”据毛卫宁透露,每个单元都曾经过至少六七稿创作,并在创作中不断推翻、调整。“我们的核心创作群几乎24小时都有人在说话。就像修一座高楼大厦,有11个不同风格的楼,锻炼、磨合的挑战非常大。昨天可能某个单元的问题解决了,第二天另一个单元又有新的问题。”

但在毛卫宁看来,《我们这十年》每一个单元虽然风格迥异,但都秉承着同一个创作原则:让故事落地,以小人物展现大时代。例如,毛卫宁担任总导演的单元《我们这十年之一日三餐》(以下简称《一日三餐》),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口,试图展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气象和新作为。该单元编剧郝岩在接到任务后,一开始构思了一位领导干部回乡后,接连遇到了一系列事情,来谈“八项规定”对他的约束和影响。但在研究了诸多案例并经过多稿创作后,这个故事的进展依旧不顺利。一天半夜,郝岩与毛卫宁在重新梳理故事架构时,两人突然谈到了老舍的话剧《茶馆》,该剧便是以一家茶馆的兴衰历程讲述某个时代的变化。在毛卫宁看来,《一日三餐》并不是写给党员干部看如何以身作则,而是更应该表现“八项规定”到底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什么。围绕这些构思,毛卫宁与郝岩推翻了之前的所有故事,决定重新落地,以一个高档酒楼恢复成肠粉店的故事来展现这十年的变化,通过百姓视角来写“八项规定”带来的影响。毛卫宁犹记,这一版内容确定后,大年初一郝岩连忙从大连赶到广东做调研、下基层。“其实《我们这十年》每一个单元的创作都经历过了这样反反复复的磨炼、提炼与处理。”

《一日三餐》受老舍的话剧《茶馆》启发。

【对话】

新京报:《一日三餐》在广州拍摄期间遇到了怎样的挑战?如何原汁原味还原近十年粤菜餐馆的味道?

毛卫宁:《一日三餐》写了广州一个有祖传手艺的肠粉店,十八大之前高端餐饮很有市场也很赚钱,所以开餐厅的这对父女就把茶餐厅改成了非常豪华高档的酒楼。后来受到“八项规定”的影响,他们又转型做家常菜馆重获老百姓喜爱。这个单元里面写了两代人饮食文化的传承,也反映出了“八项规定”顺应民心获得老百姓拥护。我们在广州搭了一个三层饭店。但当时正好是广州的台风季,我们搭景用了16天,下了32场雨,特别艰苦;拍摄期间也是不断遇到台风、暴雨等。

每个单元有每个单元不同的困难,像《沙漠之光》就遇到了严酷的自然环境、沙漠风暴,但我始终认为拍摄中的困难并不值得深聊,更需要关注的是《我们这十年》每一个故事都在努力去落地。我们不能因为这部剧写的是宏大主题而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喊口号的戏。它还是要有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才能够传递出真情实感,才能让观众产生共情,继而理解到你所要表达的时代主题。这才是我们拍这部戏的目的。

新京报:你和侯京龙执导的《砺剑》单元是以“国防和军队建设”为主题的,很多观众联想到你曾在电视剧《功勋》中执导的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你认为展现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的《砺剑》有何不同?

《砺剑》展现了现代化军队的组建过程。

毛卫宁:《砺剑》的编剧也是《能文能武李延年》的编剧,但我们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他也意识到,新时代的军人和当年的军人有很多不一样。《砺剑》讲述的陆军某部猛虎团改编的重型合成旅,它需要具有高科技的知识,打仗的方式也跟过去不一样了。如果仅是勇敢、不怕死,在这里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的。《砺剑》其实写了在军改的大背景下,团长陈剑锋成为合成旅旅长的心路历程,他的心路历程其实就是展现了我们如何去组建一支现代化军队,这个是新的课题。

新京报:在你担任艺术总监和总导演的另一个单元《西乡明月》中,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切入点,反映了当下老百姓非常关心的一些问题。是如何去呈现的?

杨烁、王雷(右)主演《西乡明月》。

毛卫宁:这十年的法制改革是方方面面的,我们很难在4集的篇幅中全部表现,所以我们选择了扫黑除恶,故事讲述了年轻刑警与把持农村基层政权的村霸长达六年的交锋与缠斗,最终在督导组的指导和扫黑办的指挥下,破除黑恶势力并成功打掉保护伞的故事。这10年来我们从扫黑行动开始,打掉了成千上万个黑恶势力团伙,我们只是以点带面去表达。这个单元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公平正义回到了人民中间”。我们要以小见大,所以没有写特别高级别的扫黑除恶,就是聚焦基层。当时在拍这个单元的时候,正好我任总导演的电视剧《麓山之歌》刚刚杀青,所以我也就“驾轻就熟”,直接邀请那个剧的主演杨烁、王雷他们来演。

新京报:《我们这十年》对你未来创作其他主旋律作品有了新的启发?

毛卫宁:我觉得更加坚定了“为人民写作”,从生活中出发的创作理念。我觉得我们的作品想要得到观众的认同和喜欢,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真实可信。“胡编乱造”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过去那些通过流水线方式生产的作品,可能短暂取得了一些热度,但它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些年真正受到观众喜欢的东西,都属于以小见大,以现实主义创作理念产生出来的成果。那么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