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2年第一部儿童短片《顽童》问世至今,中国儿童电影走过了整整一百个年头,光影流转间,儿童电影不断发展,它们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近年来,受欢迎的儿童电影也层出不穷,并且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聚焦草根少年追梦的《棒!少年》,有关注儿童心理的《银河补习班》,还有成本上亿的大制作《外太空的莫扎特》……近些年儿童电影的涌现,丰富了电影市场的选择。对于创作者来说,他们应该如何寻找儿童视角?本期《今日影评》邀请了中国电影资料研究馆研究员李镇,与大家一同聊聊儿童电影的话题。
在聊到儿童电影的话题时,1973年出生的李镇,回忆起自己从小就接触《大闹天宫》《小兵张嘎》等经典影片。这些影片无论他看过多少次,都不会觉得厌倦,其趣味性放到今天依然毫不过时,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后来长大一点他观看了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电影,如《我的九月》《红衣少女》,这些影片用简单明了的故事,为孩子们讲明白了抽象的道理。
@李镇:我见到(《红衣少女》)导演陆小雅老师的时候,我就跟她说,我说您的这个《红衣少女》影响到我现在,让我独立思考,告诉我这个道理对我的影响太深刻了。儿童电影实际上它也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阶段,也是针对于不同的主题、针对于不同时代的课题来做的。
今年恰逢中国儿童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协会发起了“中国儿童电影百年百部经典评选活动”。这次的评选是通过手机微信投票参加。我们可以看到榜单前五名分别是《三毛流浪记》《大闹天宫》《鸡毛信》《小蝌蚪找妈妈》《小兵张嘎》。这几部作品的创作年代集中在四十到六十年代。
这次评选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因为参与方式是手机投票,投票占比更多的是现在的中青年,他们选出心中的童年经典。前五的影片影响了一代人人生观和意志品质。这几部影片也有一些共性,表现出对儿童的深刻理解。如作品《鸡毛信》讲述的是抗日时期一个叫海娃的八路军小战士的故事,影片并没有用高大全的方式去刻画这个人物,我们可以看到海娃也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但是他为了完成任务,经历了一个过程,最终实现了成长。
对于一零后、二零后的孩子们,他们可能从小就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获取娱乐的方式非常丰富,更少地去接触到这些上世纪的经典作品。对于每个时代的儿童观众,都有更具体的适合这个时代的课题。现在的创作者也应该找到属于这个时代儿童观众的表达。而电影创作者作为成年人,怎么去拍摄符合儿童口味的影片,也是许多优秀的艺术家至今都在探讨的问题。
@李镇:严恭导演总结出了一些经验,首先你要俯下身子来,你要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不要教孩子怎么表演,因为孩子根本不用教表演。他们在镜头前生活就是最生动的,最好的状态。
“童真”是儿童电影最重要的品质,创作者如何保持童真,也是儿童电影一直思考和探索的东西。在中国儿童电影诞生百年这个重要节点上,我们的电影人承继出发,保留中国电影经典当中的内容、形式、精神内核等优良元素,然后不断地在新时代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