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偏激的谭嗣同与圆滑的袁世凯,点赞最多的留言是:
但愿朝阳常照我土,莫忘烈士鲜血满地。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美妙的巧合,因为写完《一刀倾城》之后,我原本就打算写《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而上面的这句话,正是这部男儿当自强剧终时的点睛之笔——孙文展开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叹曰:但愿朝阳常照我土,莫忘烈士鲜血满地。
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系列,我最喜欢第二部《男儿当自强》,它不仅仅是一部精彩的武侠片,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政治片,它展示了晚清世相的一段横截面,从里面可以看到风雨如晦的社会、麻木守旧的民众、专横无道的清廷、霸道自负的洋人、愚昧狂热的迷信教徒、视死如归的革命志士。
这部电影里,已经没有江湖门派争斗了,甚至没有传统江湖了,有的是洋人与中国人之间的民族矛盾,满清朝廷与革命党之间的阶级矛盾,西方现代文明与腐朽中国文化之间的矛盾,抱残守缺与文明开化之间的矛盾。
既然江湖都没有了,像黄飞鸿这样的侠士,在电影里已没有多少用武之地,正如影片中孙文对黄飞鸿所说:救人容易救国难,看来你跟我的药箱,救不了这么多人。
杀死一个装神弄鬼的九宫真人,还会有无数大师兄汹涌出来,杀死一个狠辣死忠的纳兰元述,满清统治秩序照样运转。任你武功再高,也改变不了大局,救不了国家民族。
同样武功高强的广东提督纳兰元述,面对人多势众的白莲教徒,连几个孩子都保护不了,不得不感叹:本官空有一身武艺,却也独力难支,真是惭愧!
可见,这部武侠题材的电影里,武功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能力了,政治才是。
所以,电影的主角虽然是黄飞鸿,但他更像是一个节奏大师,负责推动剧情发展,真正的核心人物是孙文、陆皓东以及纳兰元述,主线是革命党人与清廷之间的斗争。
至于无处不在的白莲教,与黄飞鸿的作用差不多,也是节奏大师和工具人。
02
《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这部电影,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读,比如刀枪不入、扶清灭洋的白莲教,醉生梦死、一派衰样的普通民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纳兰元述等。
电影中的很多东西,至今也没有过时,结合当下现实去品味,别有一番滋味。
但我主要想说说历史——这部电影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故事。
是的,这部电影的大背景是真实的,虚构的是具体情节。
1868年,中秋佳节,在上海经商的陆晓帆生了个儿子,时值丹桂飘香,皓月悬空,陆晓帆给儿子起名陆中桂,字献香,号皓东。
陆皓东在上海度过了童年岁月,直到九岁那年父亲病逝,才随母亲回到家乡广东香山翠亨村。
回乡后,陆皓东即进入村私塾读书,在这里,他认识了大他两岁的孙文。
两人既同村,也同学,更重要的是两人志趣相投、性情相近——都不是传统意义上听话的乖孩子,蔑视权威,喜欢质疑,爱搞事情。
很多人小时候应该学过一篇课文叫《不懂就要问》,讲的就是孙中山在私塾读书时,敢于独立思考,不惧先生惩罚,大胆提问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出处我没找到,但陆皓东确实做过类似的事情——他在课堂上画《三国演义》人物肖像,被先生训斥,反驳道:画图也是读书的事,为什么要禁止?怼得先生脸都白了。
过去的先生,不同于现在的老师,天地君亲师,先生对学生拥有绝对权威,罚站、罚跪、用戒尺打是家常便饭,普通学生是绝对不敢怼先生的。
但陆皓东就敢,由此可见陆皓东的刚强和反叛性格。
陆皓东
自幼生活在上海的陆皓东,见识自然远远高于乡土孩子孙文,从陆皓东的口中,孙文知道了外面更加广阔的天地,这也激发了孙文对外部世界的无限遐想。
两人的同学生涯没有维持多久,1878年,孙文和母亲出国,投奔在檀香山(位于夏威夷)做生意的哥哥孙眉,并在那里接受了正规的西式教育,被西方文明所震撼,眼界大开。
1883年,十七岁的孙中山返回家乡,这一次,该孙文对陆皓东讲外面广阔的世界了。
孙文用全新的欧美科学文化知识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征服了陆皓东,并把陆皓东变成了他的第一个追随者。两人关系越来越密切,吃饭睡觉都在一起。
被欧美文明洗礼过的孙文,对大清的一切都看不顺眼,他在家乡鼓吹政治改革,抨击朝廷腐败和社会不良习俗,还身体力行搞家乡建设试验,如修路架桥、增设街灯、组织村民联防、防治疾病,移风易俗等等。
当地村民非常迷信,生病了往往求神拜佛吃香灰治病,孙文和陆皓东苦口婆心劝说,宣传科学思想,结果谁也不鸟他们,血气方刚的孙文和陆皓东冲进庙里,把神像的手指掰折了,脸划花了。
对迷信的人而言,砸神像犹如挖祖坟,他们能和你拼命。就像影片中白莲教徒前仆后继围攻拆毁神坛的黄飞鸿一样。
面对村民、乡绅的围攻责难,孙文和陆皓东在家乡呆不下去了,跑路去了香港。
02
两人一到香港,就接受洗礼加入了基督教。
毕竟都是十几岁的年轻人,总归是要生活的,要回归社会的。此后,孙文留在香港读书,陆皓东则只身前往熟悉的上海奋斗。
1884年,陆皓东进入上海电报学堂学习,毕业后去芜湖电报局当了一名译电员,由于小陆工作努力且出色,很快升职加薪,做了领班。
当打工人陆皓东在魔都拼搏之时,医学生孙文正在和同学尤列、陈少白、杨鹤龄挥斥方遒,抨击清廷,纵论天下大势,探讨革命救国之路。
由于四人谈话内容太过“反动”,人送外号“四大寇”,也就是“四大反贼”。
陆皓东在芜湖和香山之间往返时,常路经香港,聆听“四大反贼”谈话,成了圈子里的一员。
1890年,陆皓东从上海回老家结婚,婚后就加入了孙文团队,一心搞革命。
两年后,孙文从医学院毕业,先后在澳门、广州开设西医房,借行医作掩护,到处结识、挖掘、统战对朝廷不满的爱国青年和江湖人士(天地会等),陆皓东一直追随左右。
以前有句话,叫越穷越革命。这句话放在孙文和革命党人头上,谬以千里。
跟着孙中山搞革命的这批人,家里几乎没有穷人,他们多是青年学生,有知识、有文化、也多少有点家产,即使不搞革命,他们也是社会上的精英,随波逐流,苟且度日,生活也差不到哪里去。
像陆皓东,他爸陆晓帆经营杂货和货仓,家大业大,颇有资产,虽然死的早,但却为独子陆皓东留下了不少遗产,只要不刻意败家,衣食无忧是没有问题的。
陆皓东本人,在事业单位上班,从事的是朝阳行业,稳定且高薪,还是个小领导,刚刚结婚有了娇妻,生活不知多滋润。
以现代精致利己的观念看,他疯了才去冒险搞革命。
可是,他就是抛家舍业,冒着被杀的风险,去搞还没有任何前景的革命。
怎么理解他的心路历程?只能说,这都是那该死、挥之不去的理想在驱动。
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什么叫伟大?这就叫伟大。
孙文虽然一直在搞革命路演,但此时他还没有放弃改良路线。
1894年初,孙文和陆皓东回到了家乡,两个人同吃同住同睡,奋笔疾书,合作写下了《上李鸿章书》,随即北上天津,求见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推销自己的改革救国路线。
李鸿章不知是太忙,还是压根没兴趣,没有接见这两个年轻人,这令陆皓东大失所望,认为白跑了一趟。孙文却很淡定:我们没白走,这盆冷水把我们浇醒了。
两人顺便游历了北京,时值朝鲜多事之秋,中日战争一触即发,可清廷的主要精力却在为慈禧操办六十大寿,两人见此情景,对清廷彻底绝望,既然和平路线走不通,那就只能走血与火的路线了。
从北方归来,孙中山去了檀香山,联络华侨,创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陆皓东留在香港,从事革命联络工作。
03
1895年2月,孙中山返回香港,在中环士丹顿街十三号创建兴中会总部(先有支部,后有总部),喊出了“驱除鞑奴,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词。
孙文是一个果决的人,特别敢想敢干,兴中会总部一成立,就开始策划武装起义。
这年3月,甲午战争以清廷的彻底战败告终,清廷屈辱求和,消息传开,民情激愤。
在北京,康有为、梁启超集结了1300多名举子,发起了公车上书,其他地方,有识之士们也举行了各类请愿活动,局势日益动荡。
电影《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的开头,有一幕就是人们在街上抗议,反对割让台湾。
还有不明真相的群众在闲扯说:台湾在哪里?
另一个人说:台湾在哪里不知道,但肯定靠海,因为它有个“湾”字。
兴中会总部决定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广州作为根据地。
为了支持起义,陆皓东把父亲的遗产全部提了出来,还以做生意为名,拿走了母亲和妻子的全部金银首饰。他还亲自设计了革命军旗——青天白日旗,以代替满清的黄龙旗。
大计已定,孙文、陆皓东、郑士良等骨干分子潜入广州筹备,他们在双门底王家祠云冈别墅设立了起义总机关,还在咸虾栏张公馆设置了接待机关,对外以“农学社”为掩护,联络三元里团防以及北江、西江、汕头、香山、顺德一带的三合会,还争取了部分清军水师官兵,如水师镇涛舰管带程奎光等,准备在九九重阳节起义。
按照习俗,九月九这天民众会成群结队去扫墓,方便革命党人运输枪械、聚集人马——平时大队人马集合,肯定会引起清廷的注意。
他们是这样计划的:孙文、陆皓东、郑士良等人在广州城内调度指挥,杨衢云在香港集合会党充当突击队,搭船趁夜色前往广州,于九月初九(10月26日)清晨突袭广州城内各重要机关衙门,其他各路分途响应。炸弹队负责在重点区域投放炸弹,以壮声势,宣传队负责张贴反清檄文和安民告示。
起义当天清晨,各路首领前往总机关领取命令口号,但是唯独不见香港突击队,大家等了两个小时,才接到香港发来的电报:货不能来,需延期二日。
香港突击队是起义的主力,人数约有3000人,他们来不了,起义就发动不起来。
考虑到时机已过,消息难免走漏,孙文当机立断,决定中止起义,通知香港队伍停止行动,命令已经就位的各路人马疏散转移。
风声果然很快走漏。
先是,清廷在香港的密探章宝珊侦知了起义之事,不久,革命党人运输的600支手枪被海关查获。
两广总督谭仲麟急调驻长洲的军队1500人回防广州,同时命令巡勇营管代李家焯全城搜捕革命党。
情况万分危急!
主持总机关具体事务的陆皓东,立即安排人员转移,他自己最后撤离。
可能是情况太突然,也可能是第一次没经验,撤到安全地方后,陆皓东这才想起花名册还留在总机关,这东西要是落到清廷手里,不知多少人要人头落地。
04
陆皓东决定冒险去销毁名册。
清廷早就布好了罗网,陆皓东一现身就被密探盯上了,紧接着大批军队赶到包围了总机关。
陆皓东关上大门,以最快的速度销毁名册,等清军破门而入时,名册已化为灰烬。
被捕后,陆皓东被押往南海县审讯,接下来就是影视剧中常见的情景:审讯人员严刑拷打,索要名册,革命志士坚贞不屈,怒目而视。
据说陆皓东的手脚都被钉上了竹钉,牙齿一颗颗被凿落,全身被打得血肉模糊,依然不屈服,痛斥审讯人员:你们虽以严刑加我,但我肉痛心不痛,其奈我何?
孙文得知陆皓东被捕后,找美国领事馆出面救援,还找陆皓东任职过的电报局出面作证,说陆皓东政治上没问题,还是基督教徒,希望能把他保释出来。
但当美国领事馆人员去衙门活动时,陆皓东已经承认自己搞革命,并写下了自供状。
这案子,就此成了铁案,花再多的钱,找再多的关系,都没用了。
在自供状中,陆皓东怒斥清廷腐败专制,还大骂满清是建州贼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不知屠杀了多少汉人,并阐述了追随孙文的目的以及革命理念,誓要埋葬满清,恢复汉家河山。
“今事虽不成,我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
用电影《功夫》中的话说:杀了一个我,还有千千万万个我。
1895年11月7日,陆皓东被杀,清廷毁尸灭迹,家人最终只找到了2颗牙齿。
孙文闻讯,痛哭不已,称陆皓东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
回到《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电影的主线与历史差不多,孙文和陆皓东在广州密谋起义,广东提督纳兰元述从香港收到消息,向两广总督谭钟麟作了汇报,谭仲麟指示纳兰元述封锁水流交通,逮捕孙文和陆皓东。
机缘巧合之下,黄飞鸿、十三姨、阿宽以及孙文、陆皓东,都躲进了英国领事馆。
纳兰元述提前封锁了电报局,导致孙文与香港的联络中断,起义被迫中止,孙文趁乱离开,留懂电报的陆皓东守在英国领事馆,利用领事馆的电报机保持对外联络。
纳兰元述利用白莲教徒冲击英国领事馆,然后以保护领事馆的安全为由,带兵冲进领事馆捉拿孙文和陆皓东。
黄飞鸿让徒弟阿宽假扮陆皓东引开官兵,并找机会去咸虾栏帮陆皓东找回名册。
在黄飞鸿师徒的掩护下,陆皓东顺利逃脱,但阿宽只顾引开官兵,忘记拿名册。
三人只得再去咸虾栏,此时,官兵尾随而至,陆皓东中枪而死,死前烧毁了名册。
05
影片中的细节做得比较好,人名、地名,都是有据可查、真实存在的,比如提到谭钟麟的手下家焯(巡勇营管代李家焯),孙文搞的农学会,孙文离开领事馆后去了云冈别墅(起义总机关),陆皓东去咸虾栏找名册(咸虾栏张公馆),而且他真的懂电报等等。
电影中孙文和陆皓东总是拿着一块怀表在看时间,它既说明中国浪费了太多时间,需要奋起追赶,也暗示了时间对于革命党人起义的重要意义,时机一过,满盘皆输。
影片最后,孙文和十三姨坐上了从广州前往唐家湾(位于珠海)的轮船,历史上,广州起义失败后,孙文的确去了唐家湾避难,随即远走海外。
还有,黄飞鸿在领事馆看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图片,问陆皓东:为什么洋人信的神,样子这么痛苦?
陆皓东回答: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个神话,小时候相信一个,长大了又相信另一个,直到有一天,发现所有的神话都是谎话。
这里的对话,暗合他小时候和孙文一起捣毁神像,也是在说眼下的白莲教,什么无生老母,刀枪不入,都是鬼扯。
了解了这些真实的历史背景,再来看这部电影,相信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