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2022年度电视剧引导扶持专项资金项目评审结果。其中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评判的重要标准,《山河锦绣》《我是刑警》《县委大院》《大考》《大山里的女校》《我们这十年》《后浪》等7部作品入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倾斜项目。在已经播出的项目中,《大考》因反映网课、高考延迟等现实话题而被网友称为“离生活最近”的电视剧,引发热议。《山河锦绣》从剧情到人物都“扎根泥土中”,通过真实的故事让观众理解国家为什么要扶贫,脱贫攻坚事业有多伟大。还有《我们这十年》,也因富有烟火气的现实质感获得各界好评。这些作品实现收视口碑双丰收,雄辩地证明,文艺创作方法有千百条,其中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下沉到生活中,广泛地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并将所见所闻内化于作品创作,成为摆在创作者面前的时代命题。但如何深扎,才能将创作的触角伸向人生和社会的肌理,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谈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创作者走出书斋、片场,走到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以真听、真看、真感受的方式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百态。“随物赋形”,首先要将“物”了然于心才能“尽物之态”,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到所反映的生活中去,走进笔下人物的内心,才能充分地了解在此情境下主人公的内心感受,把旁观角度转化为亲历视角,将生活的纹理生动细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比如被警察观众评价为“看剧如加班”的《警察荣誉》在剧本创作伊始就下笨功夫,编剧实地到访了济南的五个派出所和一个刑警队“沉浸式采风”,采访了几十位一线警察,跟着他们值大夜班、处理警情,观察他们处理各种民事纠纷的状态,捕捉广大公安干警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读懂生活不仅需要感性的认识,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引导。所以,有时需要主创与相关专家、业内人士、人物原型进行深度互动,甚至直接介入创作实践、拍摄地发展等。如医疗题材剧《脑海深处》创作过程中邀请全国顶尖的医学专家担任顾问,以“刷漆式创作”一层层抽丝剥茧地检查剧情,不放过一个细节,尽最大可能保证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案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底线》在拍摄期间邀请法官等专业人士全程驻组协拍,对剧中内容、场景、服化、道具细节进行严格把关,包括审查指导剧本中涉及法院、法律的书面材料,法院场景的美术道具,法院制服的穿搭佩戴,剧情中的案件走向等。《我们这十年》中《心之所向》单元的主创团队则融入浙江建德的乡村建设中去,不仅从田间地头找人物、找故事,更与地方政府合作策划“稻香节”,实现了剧内外联动。
在现实题材创作中,仅仅靠有目的的体验积累还不够,要下笔如有神还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阅历,通过艺术积累和长期的文化底蕴积淀才能创作出从现实中来,又不拘泥于现实,令观众熟悉又陌生的审美意象。编剧龙平平在历史题材创作践行“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理念时常常以文学经典《三国演义》为参照。“从董卓乱政到三国鼎立再到三国统一的历史脉络是历史真实,但在具体历史过程的叙述中,又加了桃园三结义、吕布戏貂蝉、千里走单骑等虚构内容,后者加深了读者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理解。具体到架构《觉醒年代》这段历史,我坚持‘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脉络不变,并在那一年北方大旱、灾民遍野,寒冬腊月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的真实时代背景下,设计陈独秀从北京到上海路上看到民不聊生的状况,激发出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情节。”面对纷繁复杂的素材,创作者将历史与真实辩证地统一在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事件中,激发观众与主人公们一起观察思考,透过表象看到本质,使党史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脉络在剧中清晰可见,又与当下的时代精神相呼应。这种创作功力是长期阅读、思考、学习、感受才能具备的。
总而言之,要创作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影视佳作,需要创作者既有深入生活的定力,发现生活的能力,更要有开拓生活的魄力和挖掘生活的阅历,这就需要创作者不满足于浅尝辄止地观察和体验生活,更需要通过多元的形式深刻地感悟生活、理解生活,才能创作出形具神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