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已经上映20周年。
2002年底,《英雄》以2.48亿票房成绩,拿下当年的华语电影票房冠军。
这部电影的公映,终结了内地电影市场近十年的低靡期,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里程碑作品。
20年间,关于这部电影的争议声不断,很多人可能已经忘了它的故事情节,但其中炫目的镜头和色彩,实在让人过目难忘。
今天,时光君想来聊聊这部“浓墨重彩”的《英雄》。
01、开启国产大片时代
《英雄》是一部改写了国产电影史的大片。
二十年前的国产电影市场,当时全年票房一年才10亿左右,进口大片占据三分之二的票房。
国产片里最卖座的冯小刚“冯氏喜剧”,票房也就三四千万左右。
那时的影院基本都是国营单体影院,因为观众稀少,很多影院面临关门闭店改成录像厅的危险。
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凭借一己之力,将中国电影拉到了大片时代,它拥有当年罕见的大投资、大制作、大导演和大明星。
该片投资高达3000万美元,由李连杰、张曼玉、甄子丹、章子怡、陈道明组成豪华主演阵容。
在国产片里,它创造了多个“第一次”。
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首映礼,第一次在电视上打出影片广告,上映前就阵仗颇大,吊足了观众胃口。
在当年全国影院仅有1000多家的情况下,《英雄》上映后内地票房高达2.48亿元,占全年总票房四分之一。
票房碾压当时热映的几部美国大片《指环王》(5600万元)和《蜘蛛侠》(4300万元)。
它在北美延迟了两年才上映,全球票房共计1.77亿美元(约合14亿元人民币),上映时曾一度蝉联三周北美票房冠军,这个成绩至今没被打破。
聊到《英雄》的诞生,还必须提一下李安的《卧虎藏龙》。
2001年,《卧虎藏龙》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在北美创纪录地拿下了1.2亿美元的票房,打开了华语古装大片的海外市场。
当时主导《卧虎藏龙》的香港安乐影业老板江志强,想继续往国外推广中国武侠片。
张艺谋刚好也想拍武侠片,所以江志强与当时的制片人张伟平一拍即合,投资巨大的《英雄》也顺利上马。
从《英雄》上映开始,内地观众逐渐逐渐走回电影院,随着市场的逐渐繁荣,新的影院开始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增长起来。
从2002年到2006年,内地贺岁影片增加了新的类型片——"武侠大片",国产片大卖的关键词就是“古装+大制作”。
何平的《天地英雄》、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等轮番上映,张艺谋也拍了《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
正因为这些国产大片的出现,再加院线制改革和民营资本进入市场,沉寂许久的中国电影市场,从2002年开始蓬勃起飞。
02、视觉盛宴
《英雄》刚上映时,在国内的口碑有褒有贬,争议不断。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该片的内地评分稳步回升。
有意思的是,这部国产大片在国外比在国内更受欢迎。
《时代周刊》发布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电影”榜单,《英雄》排名第一,剧组成员还登上过杂志封面。
好莱坞大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说:“我不懂中文,但通过色彩我看懂了《英雄》。”
美国《纽约时报》曾经评论称:“《英雄》应是奥斯卡的无冕之王。”
《英雄》曾提名并斩获了多个中外奖项,包括柏林金熊奖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等。
它还在第22届香港金像奖荣获10个奖项和7个提名,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斩获4个奖项。
以20年后的眼光来看,《英雄》当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毫无疑问,它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
熟悉张艺谋导演的观众都知道,他当年被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破格录取,靠的就是出色的摄影作品。
张艺谋对于色彩、画面和构图的敏感度,是同时代的导演无法比拟的。
《英雄》的色彩美学
影片的服装设计师是来自日本的和田惠美,她曾与黑泽明合作过《乱》和《梦》,还赢得过奥斯卡服装设计大奖。
在和田惠美的助力下,张艺谋把色彩美学,玩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英雄》用黑、红、蓝、绿、白讲述不同的人物和故事,各种颜色不仅层次分明,也充满着细微的差别。
黑色象征着秦王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权力,空荡荡的大殿,把这种压迫感渲染到了极致。
红色象征着暧昧复杂的情欲,也代表着血腥的杀戮,还有赵国人的忠烈之心。
无名刺杀秦王时,无名与持矛和盾的士兵服装都是黑色,只有士兵头上的羽毛是红色的。
红与黑的色彩对比强烈,代表着两种势力的博弈。
《英雄》中还有一个经典的红黄搭配的场景,张曼玉饰演的飞雪和章子怡饰演的如月,在金黄色的胡杨林决斗。
两位女侠均身着红衣,但细看却有不同。
飞雪的红衣是更内敛的正红色,如月的红衣是更明艳的浅红色,彰显了她们身份性格的区别。
两人激战正酣,金黄色的树叶飘落一地,炫目的红色与灿烂的黄色交织在一起,暗示着两位女侠拼死一搏的决心。
胡杨林的叶子最后完全变成血红,效果十分震撼。
秦王所猜测的故事,主色调是蓝色,这很符合他处心积虑、充满猜忌的人物设定。
绿色作为残剑飞雪的回忆和向往穿插其中,代表纯粹的爱情和顽强的生命力。
在无名行刺之前,残剑飞雪曾杀进过王宫,但悟道后的残剑放过了秦王,绿色代表了生机。
白色作为主色调,出现在最后一个故事中。
前面的五光十色变成了纯白,更接近纯粹的真实,也代表了旧时代的逝去,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
张艺谋形式感十足的美学风格,不仅给观众直接的视觉冲击,也承担了重要的叙事意义,与内容贴合。
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张艺谋对色彩的运用,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影像语言。
03、争议背后
伴随着票房和奖项的,还有关于《英雄》各种各样的争议。
在拍《英雄》之前,张艺谋依靠《红高粱》这类有着浓郁本土特色的现实主义作品名扬海外,而《英雄》是他的商业转型之作。
“张艺谋堕落了”,这种质疑在所难免。
在一次采访中,张艺谋曾说:“为什么不老拍《秋菊打官司》,却要拍这些东西?很庸俗,很无聊,很堕落,一直有人这么批评。我倒不以为然,我恰巧认为这样是一种锻炼。”
从《英雄》开始,张艺谋开始给电影创作做“加法”,他愿意尝试更大规模的制作。
从《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到2016年中外合拍的《长城》,他把“加法”做到了极致,想要争取全世界观众的喜爱。
直到最近几年,他才变得更愿意做“减法”,从水墨黑白风格的《影》,致敬胶片情结的《一秒钟》,到故事小切口的《狙击手》。
他依然是电影美学大师,但不再那么迷恋过去“浓墨重彩”的个人创作风格了。
当年针对《英雄》的争议,很多都集中在影片的故事和立意层面。
其实,这部电影的故事框架借鉴了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依据不同的人物描述,拼接起事物的原貌。
“无名”为天下放弃小我,秦王发现自己最忌惮的刺客竟是唯一的知己,然后带着对“天下”的重任,继续他的统一大业。
在无名和秦王这场“罗生门”式的对话中,三个版本的故事,被赋予了不同的颜色逐一呈现。
这种叙事手法并非张艺谋独创,但对当时的内地观众来说并不熟悉,所以很多人看完感觉一头雾水。
《英雄》的核心故事,就是张艺谋版的“荆轲刺秦王”。
影片虽然围绕“刺秦”展开,但与其他武打电影不同的是,它并没有执着于呈现真实的暴力打斗场景,反而有种骨子里透出来的东方诗意。
巍巍宫殿,漫漫黄沙,湖面如镜,灿烂胡杨。
时隔20年,很多人早已忘记了故事细节,但那些镜头带来的震撼美感,依然历历在目。
什么是电影?《英雄》的第一个画面出来,我们就会明白:这就是电影,电影跟电视完全不一样。
看看如今的电影市场,在令人难熬的“片荒”之中,我们还能等来这个时代,拯救市场的《英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