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奥斯卡颁奖礼的大热门,《造梦之家》到底好在哪里?

男主角萨米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父亲就职于全球知名电脑企业,母亲拥有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这些优越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让萨米从小就喜欢上了电影这门艺术。

这不是送给电影的一封情书,而是斯皮尔伯格对自己童年及家庭观念的一次呈现和总结。

男主角萨米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父亲就职于全球知名电脑企业,母亲拥有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这些优越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让萨米从小就喜欢上了电影这门艺术。

一、什么是电影?

作为一部带有明显自传气息的电影,本片在150分钟的时长里,一直在探讨电影的本质是什么。

从萨米第一次被火车撞击建筑物造成巨大破坏的震撼场面开始,他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对拍摄技巧的孜孜追求上面。

童年时期,父母及其他姊妹甘愿成为其忠实的群众演员,到了学生时代,同学们又给予了他足够多的灵感,而萨米确实也有过人的天赋,不仅能够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新知识,还会大胆的进行创新,在拍摄一部反应战争的短片时,竟然想到用针在胶片上刺孔来达到火药爆炸的真实效果,正是这些积累出来的点点滴滴,最终铺就了一代大导的光辉旅程。

电影是什么?本质上,其实就是用光影和声音为所有人制造的一个个或美丽、或悲伤的梦而已。我们喜欢电影,正是因为它在不真实中又加入了创作者对社会、对历史、对人性的看法,不管是否能够接受,至少在那一百多分钟的时间里,曾经带给过足够的思考和感动。

二、是电影,更是人生

很多时候,真实的人生远比电影更加残酷。

一直以来,萨米都以为父母非常恩爱,直到外祖母去世后,为了缓和肃穆的气氛,他选择拍摄一部家庭聚会的短片。镜头下,依然还是父慈子孝,全家其乐融融,然而,在光鲜的外表下,却总有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萨米发现了母亲移情别恋的证据,那时还很年轻的他,选择了抗拒和报复。

在给演员讲戏的时候,萨米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进去,面对人生的重要分水岭,他很迷惘,就像戏中最后剩下的那位士兵,尽管为反派角色,却也同样被战争的残酷给震惊到,士兵漫无目的向远方走去,何尝又不是萨米的彷徨和失措。那种悲凉和萧瑟,唯有观看短片的母亲才能感受到,或许她的眼泪,既为儿子而流,也为自己而流。

由于父亲忙于工作,照顾家庭的时间很少,母亲就成了萨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见证人,同样有着敏感的神经和洞悉一切的观察力,同样浑身散发着与众不同的艺术细胞,萨米了解母亲,母亲也了解他,平凡又有些木讷的父亲,注定无法与母亲走到婚姻的终点,但自己用镜头揭开那层不为人知的面纱,对于萨米来说还是过于残酷。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萨米真正成长起来,成年人的悲苦,唯有经历和被打击过才会真正懂得,于是,男孩才成为了男人。

三、电影,也是一种报复

电影中,斯皮尔伯格不仅把自己家庭的丑事直接放到前台,还不忘讲述曾经的初恋,以及身为犹太人被歧视的往事。

面对校园霸凌,弱小的人会选择隐忍、躲避,甚至放任,可真正聪明的人却会用更加隐晦的方式进行还击。

身体瘦弱的萨米,能够用来战斗的武器唯有他手中握着的摄像机,所以,在拍摄学校的记录宣传片《逃学日》时,萨米就把曾经欺凌自己的不良青年塑造成为一位英雄式的人物,这种与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不仅为他在同学中赢得喝彩和掌声,也让对方在强烈对比中幡然醒悟,虽然有理想化的成分,但这种将爱好与反击放在一起的高明手段,还是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电影,本就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创作者既可以真实反应普通人的优点和缺点,也可以艺术化的将主角处理成完美无瑕疵之人,如何取舍关键在于它想表达什么内容。或许在斯皮尔伯格的心目中,角色无所谓好与坏,只要能够充分传达出创作者的意图,那就证明是个好角色。

四、斯导的变与不变

已经年过七旬的斯皮尔伯格,手握《ET》《大白鲨》《侏罗纪公园》《夺宝奇兵》《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等诸多经典作品,要票房有票房,要奖项有奖项,早就没必要再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所以,现在的斯导,更多只是拍些自己感兴趣的题材或者尝试作品的多样性。

到了斯皮尔伯格这个级别的导演,想要不断突破再创新高显然不切实际,而斯导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对作品的掌控底线很高,基本不会出现烂片。就拿本片来说,尽管它在各方面都没有带来多大惊喜,但无论主题、剧本、表演、摄影、配乐、美术、服化道具等都保证在行业一流水准,更为重要的是,它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个性表达,并且斯皮尔伯格尽量把这种个性化的东西进行通俗化处理,从而能够被广大普通观众接受,而不会出现某些大导让人看不懂的感觉。不过,这种个性化表达也容易出现不愿舍弃内容的死胡同,本片的150分钟实在太过冗长,如果剪辑成两个小时左右,节奏会舒服很多,也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关键词: 奥斯卡 颁奖 之家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