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大鹏新片《保你平安》决定撤出12月档期后。
万众瞩目的《流浪地球2》一度也被传出将撤出春节档,直到导演郭帆辟谣:会坚持如期上映。
大疫三年,电影成为遭受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一组数据,更能让你直观感受其中的惨烈:
2018年全国票房总收入是607亿,2019年是641亿,到了2020年则为203亿,断头暴跌70%。
2022年截止12月末这个数据仅295亿,相当于2014年的水平,倒退8年。
断崖式的票房背后,是围绕电影工业产业链,无数从业者的失业痛苦和悲伤。
据《2020中国电影市场用户报告》显示:仅2020年,中国关闭影院数量就达2000家以上。
你可以想象有多少人会因此面临另谋出路的无奈,有多少家庭将经历阵痛。
当然,站远一点去看,电影行业的悲惨遭遇也是这三年来众多行业的一个缩影。
归根结底是疫情这个“天灾”的影响。
但是。
疫情虽阻碍了人们主动前往影院消费。
差点几乎毁掉中国电影的,却是无片可上的窘境。
这可就是“人祸”了。
有两只手卡住了脖子:
一是国产热门电影的频繁撤档。
不少热门电影出于恐惧疫情对票房的不利影响,选择撤档,以寻求更能赚钱的上映日期。
从2020年春节档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徐峥《囧妈》转投互联网首映。
再到跳票两年之久的沈腾的《超能一家人》。
尽管我们很多电影人在各种学术会议或者更高级别大会上,总能唱出一番动人的高调。
关键时刻,他们该撤还是撤,绝对没有你想象中的大义凛然。
所以,在2022年冬天这个中国电影市场亟需“救市主”的时候,白衣骑士的角色,竟然落到了一部美国电影头上。
虽然《阿凡达2》票房曲线不及预期。
也总算是寒冬里的一块柴薪。
非常理解,不少国产电影的确投资不菲,为了至少回本,他们选择待价而沽。
可是,要说投资成本,恐怕在《阿凡达2》面前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在全球疫情都紧张的当下,詹姆斯·卡梅隆有勇气祭出一个投资数亿美金,影迷期待了13年的史诗级续集。
无论票房结果如何,这种头铁的精神都值得投去赞赏的目光。
《阿凡达》系列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二是“收紧”。
虽然没有什么实锤的明确政策指向。
但实际体感却非常明显——进口电影较之前大幅减少。
2019年中国引进的外国电影为136部,而截止2022年12月中旬,这个数字仅为55。
什么概念,2012年中国全年引进电影的数量也有71部。
如果说里面尚有国外电影因疫情减产的“情有可原”。
可质量也跟着大跌,着实令人费解。
美国电影依旧占大头,然而不少却是冷门,且豆瓣评分不及格的美国电影。
像《蜘蛛侠:英雄无归》这样全球票房高达19.71亿美金的人气作品并没引进,让很多年轻人大失所望。
最后,该看的人还是通过网络渠道看了,独剩嗷嗷待哺的电影院错过一个回血的良机。
再看《阿凡达2》这种观众群庞大的全球性话题电影,也是到了11月底最后一刻才敲定上映。
而且多少有一些平复民意的意味在里头。
除开英美电影,从其它国家进口的影片也乏善可陈,甚至不惜炒冷饭。
比如2022年就上映了一部拍摄于2015年的印度电影《瞒天误杀记》。
本片早在中国互联网上大名鼎鼎,整整7年时间,中国观众经各种渠道看过它的人不计其数。
更别说,2019年还有一部陈思诚监制,肖央主演,并在当时引起轰动票房大卖的中国翻拍版《误杀》。
这么做当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再看对内。
这三年院线最多的国产电影是什么?
主旋律。
不否认,每个正常国家的主旋律电影,都是主流和主力影片,包括美国在内。
《壮志凌云2》
可是我们的问题出在两个地方:
一是对主旋律的定义太窄,不是高瞻远瞩,就是团结一心无私奉献……
表达方式基本局限于讴歌和赞颂,将复杂的现实简单化,假大空的观感很难触发观众共情。
表演艺术家李雪健老师针对中国主旋律的桎梏,曾公开呼吁:凡是弘扬真善美的中国影片,都应算作主旋律。
二是一拥而上,只拍主旋律。
著名导演贾樟柯直言,当下除了主旋律电影能轻松过审,其他题材的影片都比较难。
的确,从张艺谋讲述西南某城打黑的《坚如磐石》,到曹保平的罪案电影《涉过愤怒的海》,再到田晓鹏几乎实锤被“毙”的动画电影《深海》。
更别说由陈冲执导,王志文、袁泉领衔主演的涉及特殊年代特殊地域的《英格力士》。
这些电影曾经离上映很近,结果又变得遥遥无期。
市场经济最害怕的就是不确定性。
投钱拍片却不知道何年何月能上,最后大家都趋利避害,将大量资源投入到确定性最高的主旋律电影中去。
产生了一个挤出效应,让其他题材的电影,尤其是中小成本文艺片没人敢投。
而这些电影恰恰是年轻从业者的育苗基地。
长此以往,对中国电影成体系的培养人才,将是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现实农村题材文艺片《隐入尘烟》青年导演李睿珺不仅自己贴钱拍,为省钱还把七大姑八大姨喊来当演员)
艺术需要百家争鸣,方能百花齐放。
早在1980年10月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就以《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为题,发文探讨了如何把中国文艺搞活,
里面有一句话:“在古往今来的文艺史上,尊一家而罢黜百家之时,必不能有文艺之繁荣”。
放至今日,仍然让人醍醐灌顶。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市场曾有两个里程碑式节点。
一是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上映,开启国产大片时代,也加速了内地电影市场化的进程。
以此为契机,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节节升高,开始培养出庞大的市场,进而反哺中国电影工业不断成型完善,追赶好莱坞。
二是2009年3D电影《阿凡达》上映,极大刺激了国内3D银幕和以IMAX为代表的的高阶银幕爆发式扩张。
让中国电影的基础建设,一跃成为全球翘楚,也为接下来几年中国电影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两次都是电影内容的创新和突破,激发了市场活力。
尽管像《长津湖》这样的大型战争主旋律,在疫情相对缓和的2021年取得了破记录的票房收入。
可一将功成万骨枯,掩盖不住其他电影的落寞。
电影院如果只有主旋律电影这单一口味,迟早会让观众出现审美疲劳,最后导致市场凋敝,电影工业有可能倒退回30年前。
也许有人讲还有互联网这个载体。
但只要那股力道还在,互联网也迟早会步院线的后尘。
所以,中国电影已经来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生存还是死亡,该这么着还是那么着。
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里。
既需要全体从业者不计私心,坚守艺术的初心,一往无前。
又需要管理者们遵守自然规律施肥浇水种圆西瓜,不要人工干预种方西瓜。
这个“既要又要”,相信是能够做到的。
希望2023年一切都好起来,国泰民安,可以在电影院看到更多的精彩电影,特别是国产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