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破晓东方》剧照。本文配图均由出品方提供
电视剧《破晓东方》剧照。本文配图均由出品方提供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直接命题并指导创作、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党的二十大——我们的新时代”展播重点项目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破晓东方》,已于2022年12月23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该剧改编自已故历史学家刘统的纪实文学作品《战上海》,由著名导演高希希携手知名编剧龙平平、秦溱匠心打造。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全世界聚焦中国、聚焦上海,第一次走进大城市的中国共产党,能不能管理好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中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美国人放言:共产党进得了大上海,不出三个月就要退出来。电视剧《破晓东方》讲述的,就是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经受住时代与历史的考验,以强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解放和治理上海的故事。
电视剧《破晓东方》以举世关注的上海解放为切入点,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重大革命题材创作原则,在有血有肉、虚实结合的剧情中,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倾情书写从“战上海”到“建上海”的奋斗史诗,反映从“旧世界”到“新世界”的时代巨变,塑造了一组中国共产党人群像。
文艺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通过观摩这部书写从“战上海”到“建上海”的奋斗史诗,有三点感悟:
首先,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以客观真实的“历史的表情”,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古人说:“文者,贯道之器也。”采取什么样的文艺创造观念,对创作者尤其是重大革命题材的创作者而言,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对于重大革命题材创作而言,应该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也即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如何重塑崇高理想唱响革命经典、还原真实历史讴歌英雄人物,对《破晓东方》的创作者而言,那就是以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为观照。
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说过,书写历史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大革命题材是特殊的历史题材,它是以真实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会议和重大历史决策为叙事中心和创作对象。这样的先决条件,决定了重大革命题材创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客观真实。
作为创作的一个重要分类,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每年都在稳定产出,所反映内容包括领袖人物、革命先烈、重大事件等不一而足。但尚没有一部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接管政权、巩固政权,如何管理好一座中心城市的经典电视剧作品。《破晓东方》叙事的历史背景被安放在上海解放一年间,可谓创作者的慧眼独具,也填补了此前同类电视剧尚未触及的叙事空白。而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恰恰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能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
但这一年间的故事在共和国的整体历史脉络中有何特殊之处,值得创作者们大书特书呢?《破晓东方》改编自已故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统的纪实文学《战上海》,作为中共党史和军史专家,刘统生前回忆,他在查阅大量一手资料后发现,在军事斗争以外,那个年代的上海还经历了经济、治安、反特等多领域、多战场的激烈斗争。刘统说:当初他没想到上海解放之后的情况那么复杂、那么惊心动魄,但也正因此,他产生了一种激情,一定要把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第一年的历史给大家原原本本地反映出来。
这样厚重的“历史感”在电视剧起始就得到了表现。1949年1月1日,毛泽东在河北西柏坡发表气壮山河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献词开门见山地宣告:“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在我们的敌人方面也不怀疑了。”与此同时,刘伯承、陈毅一路风尘仆仆,从淮海战役总前委赶到西柏坡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商议渡江作战及解放、接管长江以南主要城市的事宜。会后,毛泽东询问陈毅是否愿意到上海去,陈毅果断表态:不仅愿意去,而且要尽全力接管好上海。
把电视剧的叙事基点安放在如此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上,以革命伟人的雄韬伟略指战和前后衔接擘画为主要情节,《破晓东方》的创作气魄不可谓不大。正是由于创作者紧扣住重大革命题材表现“大历史观”这一主旨任务,后续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重要革命历史人物,如声势浩大的渡江作战、享誉中国近现代史的“丹阳整训”、邓小平陈毅对心存不轨的投机分子进行狠杀等,才能鱼贯而出,有条不紊,始终服务于“大历史观”的书写与表达。
其次,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对于重大革命题材而言,如何塑造生动形象的革命历史人物,是创作者的关键任务。《破晓东方》以电视剧的艺术容量和特有样式,再现为“建上海”作出过卓越贡献的我党我军优秀领导者和仁人志士的成长历史、革命生涯,成功塑造出众多个性鲜明的将帅形象和革命历史人物形象。《破晓东方》的人物关系呈现出“战略、战术、战事”三层结构。战略层,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陈云为代表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战术层,是以陈毅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上海市和华东局的领导干部,把党中央决策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战事层,讲述解放军战士、普通群众的故事,也回望民主人士黄炎培、民族资本家荣毅仁以及文艺界人士梅兰芳、周信芳、赵丹、白杨等相信中国共产党、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往事。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单单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是应该通过塑造经典人物形象,引导人民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导者。对革命历史人物的塑造,更应该成为书写和记录历史实践、时代进步的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地方考察70余次,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瞻仰对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有的是专程去瞻仰革命旧址和纪念场所,主要的基本上都走到了。每到一地,我都是怀着崇敬之心,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全国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党史、铭记党史,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真正坚定历史自信。”塑造革命历史人物,就要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这一方面,《破晓东方》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以塑造该剧的主人公——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陈毅为例,创作者们就进行了一番缜密的思考。以往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塑造的革命战争年代的陈毅元帅的形象已经脍炙人口,如何创作出属于《破晓东方》的“这一个”陈毅?创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另辟蹊径——挖掘“将军”之外的“市长”陈毅。在1949年5月27日以前,上海市民对陈毅的认识仅限于:他是威震淮海战役的将军。对于陈毅会是一位什么样的市长,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无从想象。剧中的陈毅,肩负重任、夙夜在公。他带领军政干部和士兵进入上海,却“不入民宅”,规定“在市区不使用重武器”,上海市民对中国共产党好感度倍增,也让国际社会见识到红色中国的第一张“上海公报”。他为民生夙夜匪懈,将生死置之度外。国民党撤退时,在上海留下了8个特务组织的3万多人。特务们送给陈市长的“见面礼”是一封装着两颗子弹的恐吓信,陈毅却诙谐地说:“淮海大战飞机大炮都不怕,千军万马都过来了,还怕你两颗花生米?”他带领市民调动主观能动性,克服封锁,自力更生;引导民族资本家与政府共克时艰,努力将经济从外向型朝内向型转变;团结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摆脱帝国主义桎梏,自主研发创造……在陈毅的领导下,新上海一片欣欣向荣。可以说,《破晓东方》里的陈毅形象,突破了以往重大革命题材对陈毅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领导人和军事家的传统形象,展现了他博学多才、兼资文武的非凡韬略和治理大都市的多面能力。剧中,张嘉益用四川方言演绎陈毅,更是起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再比如对新上海民族企业家代表荣毅仁的塑造。剧中的他,为人谦和、儒雅、大气,为国家分忧,深切理解民族工业的发展必须有国家指引和支持。剧中一幕上海解放后荣毅仁和陈毅相见的戏份十分有看头:陈毅对荣毅仁勇敢留下来照顾父亲十分赞许。陈毅还笑谈自己是荣毅仁的半个同行,因为少年读书时,他学的是染织,荣毅仁的祖业是纺织,同行见面即是朋友,一句话,说得荣毅仁感动不已。这个生动的细节让后来双方建立起惺惺相惜的朋友情谊显得真实细腻、可触可感。正是由于陈毅的感召,荣毅仁真切感受到政府扶持民族工业的诚意和决心,勇敢地向政府表明想要发展的意愿与面临的难处,这是一次双向的合作与选择,荣氏企业只要不倒就能带领上海当时最大的工业——纺织业阔步前行。
第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让作品的灵魂更丰满,思想和艺术相得益彰。
古人云:“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只有做到内容选材严、思想开掘深和艺术创造精完美结合,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才能传之久远。《破晓东方》对70多年前大上海丰富立体的社会生活图景进行的艺术再现,无疑是电视剧表现“美的价值”的一次突破,展现出独特的上海城市之美和海派文化特质。
《破晓东方》创作日志的数据记录了创作的艰苦:从2019年启动剧本创作到2022年3月开机,在严格疫情防控的形势下,历时3个多月拍摄;全剧141个场景、161位主要演员、5000余套服装、75950件道具,这还不算巨大的特效制作量以及4K/50帧高清技术拍摄带来的数倍于平常的渲染时间。
创作者在电视剧里进行了双重表达,其一是视觉层面的。比如上海的城市建筑、70多年前的城市风貌、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对于电视剧创作而言,细节是历史的表情。只有以丰富生动的细节贯穿作品,观众才能在第一时间通过荧屏进入历史的真实现场,从而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情景产生共鸣。《破晓东方》90%的场景都是按原型重新搭建、1∶1还原,真实地反映了大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历史风貌。小环境比如陈毅的办公室,置景时剧组就在考虑,如何在简约的前提下突出层次感,做到既还原当时的历史情景,又有充分的信息量。再比如对陈毅喝水用茶缸和瓷杯的考量。瓷杯更好看更时髦,但陈毅市长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喝水还是应该用茶缸。还有市政府给他配备了小汽车,但他从不做公车私用的事,坚持只骑三轮车带孩子逛上海。可以说,剧中每个场景的搭建、每个道具的衡量、每个细节的铺陈,都充分考虑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
更深层的则在于思想层面。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伟大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确立初心的地方。上海的革命文物资源源远流长、点多面广、丰富多彩,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些城市里的重要建筑物和历史遗迹,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破晓东方》对它们的集中展现,让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在剧中彼此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