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闻名遐迩的秦安大地湾遗址
F411房址中留存着一幅黑色地画
作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且独立存在的绘画
它将中国美术史前推了2000多年
现代人对画中人物翩翩起舞的猜想
也让灿烂多姿的天水民间舞蹈
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源头
天水,其多彩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沿革
使得民间保存流传着极为丰富的原生形态舞蹈
在当地人的节日庆典等场域中
仍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世代传承、意义深远
秦安羊皮扇鼓舞(天水秦安非遗)
天水秦安的羊皮扇鼓舞是流传至今最原始的民间舞蹈之一。在秦汉宋代时期,羊皮扇鼓舞是秦安巫师为了祭祀阵亡将士而创造的一种祭舞,之后又逐步发展演变为现在的羊皮扇鼓舞。
羊皮扇鼓是以羊皮蒙面制作而成的鼓具,属握执型单面鼓,有扁圆形、团扇形、桃形等不同形状,又称作“扇鼓”“旋鼓”。鼓圈以扁平的铁条弯曲而成,铁圈弯曲至合拢抻直,即为鼓柄。鼓鞭用来击打鼓面,以藤条编织而成,鼓鞭的顶端倒磨成椭圆或圆头,以增加弹力。鞭杆用布条或羊皮条缠裹,以防击打时损坏鼓面。鼓鞭的尾端以彩色布条拴挂成穂,为装饰用。
当地人将祭祀活动称之为“跳神”,舞者称之为“司公”。每逢正月、端午节以及夏收和秋收之后,秦安的“司公”们都要甩开膀子美美敲上一通,来表达美好心愿。“司公”们头戴红色发辫、身着红衣黑袍红冠,左手持绘有八卦图案鼓具,右手握牛筋鞭,舞动时鼓鞭敲击鼓面,手臂上环佩咚咚擦擦作响,“司公”们唱腔雄浑高亢,动作粗犷质朴、敏捷矫健,整个舞蹈节奏明快、气势恢弘,散发着西北大地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秦安蜡花舞(天水秦安非遗)
蜡花舞又名蜡花灯、蜡花盆。因为表演时左手托举花灯,右手持彩绸折扇,且花灯内装有点燃的蜡烛,所以就叫蜡花舞。葫芦河流域与大地湾毗邻的郭嘉、叶堡、安伏、吊湾、魏店等北片乡镇,是蜡花舞流行的主要地区。
相传蜡花舞产生于盛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伴奏多为秦安古调,唱词古雅,文人气息较重,难以和俗世百姓的艺术趣味相投,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又增加了赏心悦目的动作,并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独特的“一字步”“十字步”“平摆扇”“高挠扇”“平绕花”“高绕花”“慢着转”“快看”等舞蹈动作,深受观众喜爱。
秦州鞭杆舞(秦州民间舞蹈)
秦州鞭杆舞又称鞭子舞,是古秦州区域内最为原始、最为古老的民间歌舞之一。秦州区秦岭乡斜坡村一带,是秦人早期生活过的地方之一,秦人能歌善舞,鞭杆舞是秦人在长期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一种民间舞蹈。起先他们把在牧野、田间劳动时为消除疲劳而进行的粗犷舞动,或自己娱乐时文化活动中的舞动,同时又把放牧时的随意动作与武术动作结合起来,加以整理提高,逐渐形成了一种较固定的舞姿模式。后来把这种舞姿动作,带上道具鞭杆成为了一种豪放粗犷格调的民间舞蹈——鞭杆舞,并参与到民间社火演艺活动之中。
鞭杆舞舞姿主要模仿的是牧马、赛马的动作,而舞步和音乐则体现团结向上、富有凝聚力的品质。舞蹈动作复杂多变,它需要舞者有强壮的体力和良好的武术基础,才能表现出鞭杆舞的剽悍、刚烈和粗犷之风格。斜坡村的鞭杆舞幅度大、节奏快、穿插多,男演员要劈单叉,女演员要双手滑杆,这种技巧难度比较大,要领极难掌握。鞭杆舞只在每年春节时演出,由村民们自发组织表演,表达内容以祈福迎祥、期盼来年丰收和人们对幸福美好的期望为主。
秦州夹板舞(天水秦州非遗)
秦州夹板又称“云阳板”,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民间男性列队舞蹈,号称秦州夹板舞。秦州城中居民把夹板舞与宗教祭祀活动连接起来,祭祀神灵,祈福迎祥。他们认为击打夹板舞才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亦可免除灾害造成的损失。
秦州夹板舞使用的道具主要是夹板(云阳板)。夹板是由两片红椿木板条制成,长75厘米,宽8厘米,正面彩绘花篮、飘带,上端以丝绒绳系结,缠穗挽彩。
表演时,舞者手执夹板,在锣鼓、唢呐器乐(音响)的导引下,列队举“行香步”,边行进边表演。表演者神态庄严肃穆,虔诚有序,动作刚健潇洒,音乐清脆洪亮,舞步整齐优美。
武山旋鼓舞(天水武山非遗)
武山旋鼓舞是武山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乐、祭祀活动为载体,含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其起源有牧羊人震狼说、祭祀起源说、军事起源说等,后来发展为民间祭祀,赛社娱乐活动。羊皮鼓是武山旋鼓舞的主要乐器,其形似扇,由羊皮制成。
武山旋鼓舞在羌民族文化历史环境的影响以及长期农牧生活习俗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表演时鼓点节奏富于变化,击鼓多以重击、轻击、点击、擦击、弹击和顺势滑击为主,鼓声“咚咚”,环佩“叮当”,铜钹“铿锵”,喊声“嗨嗨”,动作刚健,节奏明快,突出舞者的“旋转”,表现力丰富,有很强的传统舞蹈特征。
民间舞蹈艺术总因历代风雅文人、引车卖浆者流或“言志”或“抒情”的哺育而流传千古。作为“非遗”的重要内容,天水民间舞蹈在传承传习方面体现出政府重视主导、民间自发组织、群众积极参与以及突破传统的新气象。如此环境下,天水民间舞蹈的文化自觉传承更显动力,民间自发组织舞蹈队已成常态,每到年节和仪式等活动,各舞队都会聚在一起或欢庆起舞或切磋技艺,为传统舞蹈的传承传播奠定强有力的民众基础。
天水民间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部分,犹如离离原上草,虽几经流传,但依托着民众高昂炽烈的民族情怀亘古相传。作为久远的民间艺术形式,民间舞既承载着历史的文化积淀,同时也在发展中不断迸发新姿态。如今,大量含有乡土韵味和生命活力的民间舞蹈以鲜明的时代印记和艺术风格涌现于日常生活,“天水之姿”展示着天水地域的“精、气、神”。时代变迁、形式更迭,不论是从田野走向舞台,还是从民间跨越大众,天水民间舞始终坚守“原生”文化之根,用肢体语言记录、保存和传承着天水的民间舞蹈文化,形成了“非遗”保护体系下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