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加强文学经典进行影视化改编,拍出新“人生”

《人生之路》改编自陕西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路遥的成名小说《人生》,今年3月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爱奇艺播出以来,获得广泛关注,热度与口碑持续走高。

陈晓在剧中饰演高加林 出品方供图

如何对文学经典进行影视化改编?改编如何在忠于原著的同时合理创新?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创作如何不断注入时代活力?日前,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人生之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围绕该剧改编与创作经验进行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人生之路》的创作为解决经典文学影视化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从上世纪80年代延长到新世纪,从陕北高家沟延展到大都市上海,《人生之路》续写了原著里青年们的奋斗故事,拓宽了小说的叙事半径与时间跨度,使人物命运在更广阔的时空中与时代同频共振。

《人生之路》改编自陕西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路遥的成名小说《人生》,今年3月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爱奇艺播出以来,获得广泛关注,热度与口碑持续走高。该剧主要讲述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高双星、马栓等一群上世纪80年代农村有志青年投身时代洪流、追求远大理想、从陕北走向上海的故事,在情节、故事结构、人物等方面加入了创新因素,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会上,主创代表、特邀嘉宾、相关专家等一致认为,《人生之路》是对《人生》的影视剧版续写,探索了经典文学影视化的新路径。上海市广播电视局电视剧处处长刘祎呐指出,《人生之路》开拓出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即取材法,“电视剧前半段忠实还原原著的时代风貌与人物故事,后半段结合人物的性格发展规律、情节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突破性地续写了原著里没有的上海故事”。她特别提到,电视剧播出期间,《人生》书籍销量大增。在原著为电视剧注入深厚文学养分的同时,电视剧也令文学原著获得了新的社会关注。

该剧的拍摄得到陕西省榆林市的大力支持,路遥的家乡榆林市清涧县用四个半月的时间,建成占地35.6亩的影视城,最终将路遥笔下的黄土地风光生动呈现于荧屏上。陕西省榆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斌表示:“这部剧的播出在榆林引起强烈反响。它真实反映了榆林人的个性特征,重现了一代青年的奋斗历程,反映了榆林的地理风貌,再次激起了青年人的奋斗决心。”

与会专家指出,小说《人生》最后一章留下“并非结局”的开放式结尾,而《人生之路》对原著的续写,承接的是原著中对“人生”命题的探讨,承担的是展现新世纪青年人的奋斗使命。导演阎建钢强调:“我们想通过创作向路遥致敬,向那个时代致敬,向青春致敬。也想和今天的年轻人做一次真诚、平等的交流。”

编剧洪靖惠指出,《人生之路》力图最大程度表现原著,以遵循原著精神的创造性改编来接续文脉。她表示,这次改编旨在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让经典名著通过电视剧这个艺术载体在电视荧屏得以呈现,让观众重温经典,感受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二是由于《人生》原小说的篇幅对电视连续剧来说存量不够,需要让小说中的人物的经历从上世纪80年代延续发展,参与到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为这一现实主义作品增加故事发展的空间广度和反映时代变迁的时间宽度。”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在文学经典的改编、诠释、续写和传承中,眼光、勇气、才华和责任缺一不可。《人生之路》挖掘和表现出经典作品蕴含的恒久话题与时代回响,再现了原著的时代风貌,从原著人物性格特征和命运悬念中续写了时代机遇与人生抉择,并且相互支撑、相互成就,展现出人性的善良。

“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不是改编者匍匐在小说家席前,当小说的忠实‘翻译者’,而是要善于站在小说家的肩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从小说《人生》到电视剧《人生之路》,引发我们思考什么才叫真正意义上的将文学思维转化为电视剧思维,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忠实于原著。”

关键词: 人生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