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在青春岁月里遭遇战火侵袭和颠沛流离。但他们没有退缩胆怯,而是选择逆流而上,克服各种艰苦条件发奋读书,最终成就了名垂青史的西南联大,也成就了近期的青春励志革命历史剧《战火中的青春》。该剧播出后,在观众尤其是青年人中引发了热烈反响。这主要得益于创作者将青春故事和历史事件交织融汇,细腻再现炮火硝烟下的文化抗战史,以实现与当代青年观众的精神共振,让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薪火相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被迫南迁,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8年间,众师生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战火中的青春》艺术地还原了这段西南联大校史,记录了程嘉树、林华珺等青年学子成长的足迹。不仅如此,创作者还着力渲染艰苦条件下相濡以沫的师生情、同窗情,以及浪漫真挚的校园之恋。情感戏层层递进,交织缠绕,使人物形象鲜活饱满,也给历史注入了情感的温度。跟随主人公的视角,观众身临其境般经历、感受,西南联大不再是以往大家印象中的历史名词,而成为属于每一个“我们”的青春岁月。
在表现大学生在战火中成长的故事同时,《战火中的青春》还承担起记录历史的责任。创作者通过讲述人物的求学与革命之路,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为剧情增加了历史事件独有的戏剧张力。《战火中的青春》很多剧情都发生在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上,如南苑保卫战、天津沦陷。这些历史关键转折点串联起一部抗日战争史,也串联起在艰苦环境中民族文化如何传承的历史。该剧还首次用电视剧的形式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南联大点亮青年理想之灯、发出信念之光的过程,塑造了保护知识分子并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共产党员英雄群像。根据党史,在西南联大学习过的中共地下党员有206人,他们中很多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作品展现了共产党在西南联大期间无可替代的作用,包括保护知识分子南迁、在学生中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组织“群社”团结进步学生、在困难时期组织学生劳动生产、发展进步学生加入党组织等一系列情节。
8年时间里,西南联大培养了几千名学生,包括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多位院士,以及上百位名师巨匠。在该剧创作者生动精心的刻画下,这些可敬可爱、风骨俊逸的爱国主义知识分子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比如,面对日本鬼子军刀的威胁,冯友兰毫无惧色,坦然拒绝复课,令人肃然起敬;赵忠尧冒险化装成乞丐,将稀有元素镭从清华带到长沙,为中国核物理学科奠定了根基;为了反对反动派随意逮捕进步学生,朱自清等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宣言上签名;梅贻琦以瘦弱的身躯担起在战火中办学的重任,生活最艰难时,梅夫人带领教授家属制作糕点拿到街上去卖,取名“定胜糕”;闻一多不领取薪水捐资办学,业余时间刻图章补贴家用……演员们深入角色内心,艺术还原了那群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使这些人物身上承载的爱国精神具象化,润物无声地流淌进观众的心田。
当下,青春题材是影视创作的热门选择。从这个角度看,《战火中的青春》站在记录历史进程、谱写民族史诗的精神高度上,表现青年与时代、个体与国家的互动,激发观众的心灵共鸣和价值认同,在思想性、艺术性等多领域实现突破,不失为青春题材创作的一次创新尝试,值得业界关注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