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其精神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仍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根基,并广泛存在于井冈山题材影像中。以电影《翠岗红旗》为例,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清缴了“萧镇魁”匪帮,电影中的革命军队、英雄人物等都是井冈山题材影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井冈山革命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篇章,其承载的“井冈山精神”更是值得高效传承与广泛传播。可见,井冈山题材影像作品是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途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以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承担着传播红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职责,而井冈山题材影像中蕴藏的“井冈山精神”可在充实思政教育资源内容、丰富思政教育形式的基础上,深化教育价值引领,助力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井冈山题材影像中的“井冈山精神”呈现
20世纪90年代后拍摄的井冈山题材电影,以影像刻画、动态变化等多样化方式呈现特有的“井冈山精神”,此类电影既是“井冈山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通过真实再现井冈山革命历程,使观众更为直观地感受革命斗争,并依托人物影像刻画、历史过程重现展开叙事,带领观众深刻感知“井冈山精神”。在井冈山题材影像中,各类人物成为“井冈山精神”的重要载体,革命者、劳动人民及反派形象都在人物塑造过程中服务于主题电影的文本叙事,以激发观众认同并感悟“井冈山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在井冈山题材影像中,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战斗场面的重塑,为观众呈现出生动形象的影响故事,也承载着“井冈山精神”蕴含的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例如,在电影《井冈山》中,创作者重塑了革命斗争的历史场面,以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画面,结合宏大壮阔的场面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身临其境中直接观众内心,也直接展现出革命者自强不息、英勇奋斗的伟大精神,成为承载“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影像。
二、井冈山题材影像中的“井冈山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井冈山精神”历久弥新,在当代仍具有较强生机活力,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播红色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且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上井冈山,谈及“井冈山精神”,身体力行地为“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做出表率。而思政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应积极融入“井冈山精神”,在高质量文化传承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在高水平精神弘扬中深化价值引领。
三、井冈山题材影像中的“井冈山精神”在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实践策略
井冈山题材影像中的“井冈山精神”可充实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深化思政教育影响,发挥思政教育在弘扬精神、传播文化层面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思政教育主体需积极探索“井冈山精神”在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实践策略,多元协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井冈山精神”的有效传承。
(一)深挖思政元素,以“井冈山精神”充实教育内容基础
“井冈山精神”内涵丰富、价值深远,井冈山题材影像中的“井冈山精神”能从多样化角度丰富精神内涵的展现形式,基于此视角开展思政教育,需深入挖掘“井冈山精神”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充实教育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推动育人实践。第一,高校及思政教育者应重视“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强调井冈山题材影像中蕴含的多元化的精神价值,从“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核心、基石等角度出发为思政教育增添革命性、科学性内容,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资源。第二,高校应持续加大对“井冈山精神”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并提供人力、资金、技术等条件支持,结合井冈山题材影像的修复、创新等工作不断发掘新的精神内涵和展现形式,为思政教育奠定坚实的内容基础。第三,高校应加强与井冈山地区的合作,发挥当地相关机构主观能动性,为思政教育注入活力。
(二)创新教育模式,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感悟“井冈山精神”内涵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井冈山题材影像可为思政教育注入活力,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基于此,高校需创新教育模式,运用情景体验式教育、混合式教育、案例分析法及合作探究法等,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深化精神熏陶和价值引领,推动思政教育效果入脑入心。高校及教育者应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强调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结合必要的调查研究把握学情实际,为“井冈山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提供有效依据,在供需平衡中寻求“井冈山精神”的有效融入模式。第二,高校应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育人活动的有机融合,在协同创新中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深入感知井冈山题材影像、理解认同“井冈山精神”提供便利条件。
(作者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